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題回顧

北京往事——城闕故地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2日 13:26

  攤開北京市地圖,我們會看到一些和門有關的地名,很多人都知道,那些地方過去就是老北京城的城門,如果把它們用線條連起來,就可以勾勒出舊時北京城的輪廓。但我們同時也會發現,在這個圖形之外,還有一個會城門,這樣一個叫城門的地方又為什麼會在城闕之外呢?

  其實,會城門並非人們所熟知的明清北京城的城門,它屬於更早以前的金中都城。

  公元1153年,金國定都北京,稱為金中都,城址就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宣武區和豐台區一帶。中都城分為大城、皇城和宮城。皇城和宮城位於今天廣安門以南,呈長方形。大城則是正方形的,它的每一邊都開有3座門,會城門就是當時的三座北門之一,因此説,它作為城門,要比西直門、正陽門早幾百年。

  在大城的12座城門中還有兩座城門與今天的地名有著密切的聯絡:一是豐宜門,一是麗澤門。在當時的豐宜門南面有一座用於郊外祭祀的大土臺,叫做豐臺,這是現在豐台區這一名字的來歷。而在麗澤門原址以西的不遠處,就是今天北京三環路上的一座立交橋——麗澤橋。

  由於年代的久遠,除了一些地名上的延續外,金中都的城池宮闕多已消失無蹤,我們今天唯一可以看到的中都遺跡,只有豐台區鳳凰嘴村還保存著的一小段土城遺址,它的最高處約3米,是金中都城墻西南角向東延伸的部分。

  實際上,金中都城也還不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城池,遼國的陪都南京城,唐朝的北方重鎮薊城,都曾在北京的城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中都城只存在了60多年,蒙古大軍的數次征伐,讓金中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致使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遷都北京時,不得不放棄金中都的舊址,而在它的東北郊另建新城。

  忽必烈把新城命名為大都,蒙古人稱其為“汗八里”,意思是“大汗之城”。6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這座“大汗之城”的部分城墻遺址,夯土築成的城墻,在歷經無數風雨之後,依然厚重威嚴。

  相對元大都而言,明清北京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出於戰爭防禦的需要,將城墻整體向南移了一些,並在南面修了一座外城,從而形成了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老北京城的樣子。

  從薊城、金中都,到元大都、明清都城,北京城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遺跡湮滅了,只留下一些象“會城門”這樣的線索,引導我們去探尋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城闕故地。

  編導:李達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