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題回顧

水與北京——漕運往事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2日 13:23

  一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榮,水與這座城市之間演繹出一個綿延千年的故事。

  公元7世紀初,當時的北京名叫涿郡,隋代統治者決定從這裡修建一條永濟渠與南方的運河體系連接起來。這條永濟渠也就是今天早已斷航的北運河,它在後來的一千多年時間裏,一直是這座城市物資供給的命脈。

  到了遼南京時期,大量的糧食即使運到今天的通州,再從通州轉運到城裏也成了巨大的運輸難題。當時的人們借用了另外一條河流,從大運河向西可以直達城市的邊緣,這條河用當時一位太后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太后運糧河” 。

  為了解決水量的問題,人們不得不打起了永定河的主意。從永定河的金口一帶打開一個口子,可以引水直通金中都的北護城河,再沿著今天的通惠河到達運河。

  但是,永定河水,源自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很快就會淤塞河道,而且永定河比中都的地面高出140尺,一旦大水來臨,這條口子給城市帶來的威脅實在太大了。到了元大都建設時期,郭守敬重新打開金口,引永定河水運輸建築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大都建成幾十年後,這條引水線路最終還是被廢棄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元大都的漕運都要依靠城市東部的壩河,這條河在整個元代可謂不堪重負,運量最大的時候,每天要輸送4600石糧食。每次河道淤塞,就要軍民上萬人進行疏浚,那場面一定極為壯觀。

  再後來,壩河水量減少,一籌莫展、年事已高的郭守敬經過艱苦的實地考察,奏請忽必烈從北部昌平的白浮泉引水,先向西南到甕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然後再向東南方進入大都城,最後向東流入運河。當年,這條人工河流入大都,在城市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被稱為“海子”,又叫“積水潭”。公元1293年的秋天,忽必烈從上京歸來,看到無數船隻停泊在積水潭碼頭,船帆遮天蔽日,極為壯觀,就把這條大河賜名為“通惠河”。

  通惠河修成以後,元、明、清,整整三個朝代都倚仗著它來維繫京城的糧食供應。此後,北京的漕運時斷時續,最多的時候,一年可以運輸250萬石糧食和大量的物資,直到太平天國時期,京城的漕運最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編導:藍強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