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題回顧

水與北京 — 積水潭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2日 13:19

  一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榮,水與這座城市之間演繹出一個綿延千年的故事。

  元代為了加強大都的漕運而修築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積水潭,它是當時漕運的總碼頭。按照歷史記載,元代的積水潭湖面廣闊,幾乎覆蓋了今天北京市從市中心直到三環路的廣闊地域。可以想象,在一座北方城市裏,擁有這樣的大湖,會是一番多麼壯麗的景象。

  到了明代遷都北京的時候,城市的北城墻被向南移動了5里,明城墻正好從積水潭的中間穿了過去。這樣,那座大湖就被分成了兩半,城外的水隨著護城河流走,積水潭就剩下城裏的一半了。

  再後來,從德勝門又修了一條路,把積水潭又分成了東西兩半,西邊的一半仍叫做積水潭,東邊的一半就改名叫做什剎海了。

  什剎海的水越來越少,大片的陸地從水裏露了出來,在湖面的中間形成了一座小島。明朝宮中一個有名的太監李廣,看上了這個小島,於是便把它買了下來,建成自己的宅子。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大臣和紳成了這裡的主人。在和紳的家宅裏,亭臺樓閣,古木參天,碧水環繞,這座島的極盡奢華到後來成了和紳的罪狀之一。晚清的時候,這裡成了恭親王府。

  其實,什剎海的美麗與寧靜,在明清兩代都是有目共睹的。於是,這一帶便成了王府最密集的地方,什剎海的北岸,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醇親王府,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為宋慶齡故居。

  文人墨客也非常喜愛這個景色秀麗的地方,明清兩代,詩人們在這裡的湖邊結社吟詩,最著名的要算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名叫法式善的文人在什剎海邊創建詩社,成員達到了799人之多。

  而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這片什剎海仍舊是北京人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原來在恭親王府後面流過的月牙河被改成了暗河,河上修成了一條小街,這就是今天的柳蔭街。於是,當年和紳家宅的小島與陸地最終連接起來。

  幾百年間,元代積水潭的幾個部分水量越來越少,湖面逐漸縮小,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前海,後海,西海,這一連串的湖泊在元代曾經同為一個大湖,湖的名字叫做積水潭。

  而今天,仍舊沿用這個名字的水域卻在積水潭醫院的院內,它只是這座醫院中的一個小水池罷了。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