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本期內容更多

陳平原帶您遊大英博物館

------追尋馬克思的足跡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1日 17:09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讀書時間》。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為您介紹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的新書《大英博物館日記》。

  作者簡介:

  陳平原,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解説詞:

  倫敦,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雖然它與中國遠隔千山萬水,但很多中國人對它並不陌生。因為我們知道,馬克思曾經長期在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裏閱讀、寫作。一個經典的説法是,由於他在那裏成年累月地攻讀,竟然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上磨出了兩個腳印。這個説法流傳了很多年,以至於婦孺皆知。但是,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的新書《大英博物館日記》卻給出了不同的説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陳平原:

  我這個年紀的中國人,都會記得我們當年讀小學中學的時候,有課文説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裏面讀書,然後踩下了腳印。所以我當時想,我將來如果到了倫敦看大英博物館,我肯定會去認一認哪兩個是馬克思的腳印。但後來走的地方多了,我懷疑這個説法,因為博物館、圖書館你可以去佔一個位子,但不止你一個人坐,所以怎麼辨認哪些是馬克思的腳印,這是很困難的事情。這不比少林寺裏面那個練拳,可以不斷地跺,最後看得出來哪些是少林僧人的腳印,大英博物館基本上不太可能。後來到了那裏以後,突然就發現這純粹是一個好玩的想像。

  解説詞:

  原來,陳平原一到那裏就發現,閱覽室的看板上赫然寫著,當年馬克思常在L、M、N、O、P等行就座,因為那裏靠近參考書架。也就是説,他並非像我們傳説的那樣,只在一個固定的位子上讀書寫作。

  陳平原:

  大概只能説是當年我們出於對馬克思的崇敬編出來的,但是這個説法非常流行。我看了大陸的、台灣的好幾本旅遊書,專門介紹大英博物館裏面有馬克思的腳印。至於問了英國人説,你們知道馬克思的腳印嗎?他們全都不知道。可見是,可能一開始是一種文學想像,可是越傳越遠。


  解説詞:

  腳印雖屬傳奇,身影卻有跡可尋。圓形閱覽室的看板上正式介紹説,卡爾馬克思在將近30年的時間中每天來到這裡。1850年6月,馬克思最先被舊的閱覽室接待。從1857年起,他在這裡從事了包括《資本論》在內的數項計劃的研究。150年過去了,圓形閱覽室完成了歷史使命,如今,它僅作為純粹的參觀景區發揮餘熱。1973年,一項新的法令,使大英圖書館從大英博物館裏分離出來。1997年,大英圖書館新館建成,圓形閱覽室正式關閉。現在您看到的就是大英圖書館新館。

  2001年七八月間,陳平原應邀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研究。整整一個月,白天外出遊勝跡、逛書店、訪名校、觀畫廊;晚上則躲在家中,閱讀從圖書館借來或者剛剛買到手的各種圖書。問到何以不做學術著作,而是寫這樣一本隨筆集?陳平原慨嘆,説來話長。

  陳平原:

  我在念博士的時候,我的指導教授是王瑤先生,王瑤先生在西南聯大念研究生的時候的導師是朱自清。朱自清1930年代到倫敦寫了一本書叫《倫敦雜記》。我認為是比他的不管就文筆或者是説表達,或者是説裏面的社會影響,我以為都比他的廣為傳之的比如説《荷塘月色》、《背影》還要精彩。這書對於我來説,既是我進入倫敦的一個指南,也是我寫作這本書的一種刺激吧。一邊讀這本書,我一邊想,我也寫一本像朱先生《倫敦雜記》那樣的書。

  解説詞:

  陳平原教授在倫敦一共呆了31天,卻先後去了十次大英博物館,外加三次大英圖書館。於是,寫一本關於大英博物館的書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小標題:不收費的大英博物館


  陳平原:

  對於我來説,其實最初的一個特別大的刺激,是因為我到大英博物館的時候,發現大英博物館是不收費的,因為在我看過的很多的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大部分是收費的。收費的話,當然對於維持它們的開支,包括購買藏品等等,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對一般遊客來説呢,收費博物館的話,你去一次可以,去兩次可以,多去是很難的。比如説,你在北京住,故宮你不可能經常去。相對來説,像這種不收費的大英博物館,在英國國內也有爭論,到底是該不該收費?因為是納稅人的錢來供這個博物館。但是這個不收費其實是他們的傳統。我讀了1867年,現在我找到最早在介紹大英博物館的一個文人叫王韜,在《漫遊隨錄》裏面,到了大英博物館以後第一個最大的感覺也是這個,然後説,發了一通議論説,國家投入那麼多的資金來支撐這個博物館,其實是有深意焉,其實是包含了很深的意蘊的。就是為什麼選擇那個決策,免費公民教育,從普及文化的角度,而不是從經濟收入的角度來考慮博物館的事業。

  解説詞:

  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韜,在他的《漫遊隨錄》中有關於博物大院的描寫,最早向中國人介紹了大英博物館。王韜遊歷歐洲的時間是1867年至1870年間,那時距1753年大英博物館創建已有一百多年了。大英博物館最初的館址是蒙塔古大廈,隨著藏品的日漸增多和參觀者數量的不斷增加,蒙塔古大廈顯得太小了。1824年,決定在蒙塔古大廈北面建一座新館,並於19世紀40年代早期建成。到了1850年,大英博物館看上去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樣子。2000年12月,大英博物館新的中心大展苑正式落成開放。現在,就讓我們在陳平原教授的帶領下,進入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吧。

  小標題:參觀中國館的感想

  陳平原:

  我看中國館的時候,還沒進去就聽見好多人在裏面,就是中國人在説話;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在博物館裏面大聲説話,這是不太好,但是我聽了以後特別感慨,因為他們抱怨的是説,像這種東西在我們中國根本不算一回事情。比如説,他們會展出明代的一個羅漢,一個鐵鑄的羅漢;那裏的中間有一個唐三彩的特別大的書生的造像等等,像這一類的話,在中國確實你可以找到更古老的,或者更珍貴的。但是我説,這個後面隱含的問題是説博物館不是寶物館。因為晚清的時候,剛剛介紹進來的時候,博物館Museum他們譯成是寶物館,博物館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所以譯成寶物館。可是寶物館的話,它主要的功能就變成藏寶,而博物館收藏是一個功能,但更主要的是展出。(展品)進博物館不是因為它珍貴,而是説它體現著人類的日常生活的連續性,借助於博物館的展現,讓我們了解那些已經消逝的歷史。

  解説詞:

  這是一張面額5000美金的冥幣,票面上標明由“地獄銀行”發行,右邊寫著行長玉皇,左邊則是副行長閻羅。這張冥幣是1985年入藏大英博物館的。在我們看來,即便不説它是在搞笑,也多少顯得有點不倫不類。而博物館的介紹上卻鄭重其事地寫著:這是一種傳統。這也就難怪一些中國觀眾發發牢騷了。無論從文化含量還是從經濟價值的角度看,它都無法跟那些真正的古錢幣相提並論吧?當然,這畢竟只是個特例,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大英博物館裏真正具有恒久價值的文物數以百萬計,既有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兩河流域的,也有古羅馬和古希臘的。

  小標題:帕臺農石雕的聯想

  陳平原:

  但是有一個博物館的問題,那個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帕臺農神廟(的問題)。那個是希臘現在老要求歸還,英國人到現在為止拒絕歸還。當年雖然是買的,但是有點巧取豪奪的樣子。希臘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努力了,要求歸還這一個代表他們國家的文明的成就的這種帕臺農神廟的一些浮雕。

  解説詞:

  矗立於雅典中心山丘上的帕臺農神廟,當初是雅典市民為了慶祝波希戰爭的勝利,並感謝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女神而興建的。它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中葉,那時,雅典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古典文化的巔峰。但不久之後,雅典和帕臺農神廟一道,逐漸衰敗暗淡了。帕臺農神廟雕塑遭到的第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破壞發生在公元500年左右,當時神廟被改造成了一座基督教堂。神廟東山墻上大約65%的雕塑都在那時毀於一旦,同時,東、北、西三面的柱間壁也遭到了有系統的毀壞。1687年,又一次大災難降臨到帕臺農神廟頭上,當時威尼斯軍隊用大炮對佔據雅典衛城的土耳其軍隊進行攻擊。一發炮彈直接命中了土耳其人儲藏在神廟裏的軍火,由此引發的爆炸摧毀了這座兩千年前的建築藝術傑作。此後,人為的破壞接踵而來,古希臘藝術的典範只剩下了滿目瘡痍。1802年,時任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埃爾金勳爵,以保護的名義,將帕臺農神廟的大部分雕像運回了英國。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埃爾金陳列室。幾十年來,希臘和英國一直就“埃爾金大理石雕像”的歸屬問題爭論不休。由於希望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之前拿回雕像,希臘方面要求歸還的呼聲近年來更加高漲,“埃爾金大理石雕像”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陳平原:

  這些東西其實連接著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説,到外面走的人你可以在很多很多的博物館裏面看到中國的比如説文物的那個珍貴的東西,從繪畫到雕塑到書籍等等。有一些是交換的,但是絕大部分是在歷次戰爭中被拿走的,或者是被搶走的。

  解説詞:


  這是我國東晉時期一代繪畫宗師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是規勸的意思。晉初惠帝時,賈后專權,妒忌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先賢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鑒戒,被時人奉為警世名篇。顧愷之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關箴文題于畫側,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真跡因唐安史之亂己流散而不知所在,傳世有隋唐、兩宋時期的兩個摹本。其中隋唐宮藏摹本,原是清宮舊藏,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洗劫圓明園時,被英軍掠去,幾經流轉,1903年入藏倫敦大英博物館至今。

  陳平原:

  我相信出去外面看博物館看多的時候你會特別感慨,所以我看前兩年又不斷地在發起運動,一個就是出版流落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的古畫,一方面也想追尋那些可以追尋回來的中國的文物。但是這個呢,可能性,就是困難很大很大。假如帕臺農神廟的追尋能成功,中國的文物其實更應該有這個條件來歸還。但是我説,一方面看到博物館,看到那麼多中國的東西你會很親切,而且把它跟同時期一些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文物做比較的時候你會很驕傲,但一方面你也會很傷心。

  解説詞:

  每天都有近兩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大英博物館參觀。館方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的文物一併,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産。館中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截至2002年,大英博物館的電腦資料庫中共登記了兩萬三千余件中國文物藏品。

  小標題:有感於博物館裏的孩子們

  陳平原:

  這麼多年走來走去,有機會看到各國的博物館、美術館,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裏面的孩子特別多。我在像英國的、在美國的、在法國的幾個大的博物館裏面,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整群在比如説梵高的、莫奈的,他們的作品前面趴在地下在描摹,就是在那種我們認為是珍品的那個作品底下,從小讓他們有這樣的機會接觸,而且來感受,我覺得對我們來説是有很大的刺激的。

  解説詞:

  在國外經常看到孩子們自由自在地隨意進出博物館、美術館,陳平原教授對此印象頗深。在《大英博物館日記》一書中,他説,教師的現場指導到底有多少實際效果,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在嬉戲中親近大師,用童心去感受藝術,如此啟蒙,必定事半功倍。您現在看到的資料片是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拍攝的,初次接觸風箏的德國孩子們在遊戲中,開開心心、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風箏這種東方藝術。相比于孩子們來説,成年人逛博物館恐怕得複雜些,您需要提前備備課。

  小標題:為什麼要備課

  陳平原:

  閱讀博物館和看我們説一般意義上的美術品又不太一樣,美術品有時候憑直觀你都能夠判斷得出來,哪個漂亮呀,哪個好看,哪個價值高,藝術性呀等等,你能判斷出來,進博物館沒有一定的知識的話是讀不下去的;除掉那個帕臺農神廟,你一看有一種震撼感以外,其他很多展品的陳列,假如你對比如説歐洲史一點了解都沒有,你進去也很難。所以我説我自己的感覺,我之所以從中國館看起,是因為離我最近,我知道它排得怎麼樣,我知道它的編輯思路,然後我再來看比如説亞洲館,來看歐洲館。然後對我來説發現最困難的,我覺得特別遺憾的是我看伊斯蘭博物館的時候就感覺到這個問題了,就是伊斯蘭的展室,因為相對來説我自己對這一塊文化的了解很弱很弱,所以我自己一邊拿著電子詞典,好多詞不認得,不斷地查,然後一邊怎麼樣把這兒這麼多展品把它串成一條線,讓我理解後面的那種歷史呀、文化呀、精神呀是特別艱難的事情。所以我説不看那個東西沒有那個感覺,看了以後感覺特別深。就是説進博物館之前的那種備課,或者説我自己的期待和我的知識儲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解説詞:

  常言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不提前備課的話,有些展品可能真地不容易看懂。不過,大型雕刻藝術品不在此列。在這些來自亞述王宮的龐然大物面前,你很難不被它的雄奇偉岸所震懾;在這些宮廷狩獵浮雕像前,你很難不為它的刻畫入微所折服。但是,要想輕易看懂古埃及的“死者之書”,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死者之書”又稱亡靈書,作為墳墓裏的陪葬品,據説是幫助死者死後生活的咒語書。還有一類展品,恐怕也只有專家才能看出門道,那就是讓陳平原教授大發感慨的古希臘彩陶瓶罐。

  小標題:從古希臘陶瓶説起

  陳平原:

  希臘的瓶子,我説到了各種瓶子的時候,有一段話,朋友看了以後直樂,因為我(書)裏面提到了,對於他們來説,對於歐洲人來説,對希臘的景仰和熟悉使得他們這方面的藏品特別豐富,然後太豐富了以後也有個問題,因為它在展廳裏面把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略有差異的一大堆的陶瓶放在一起排列的時候,我説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我説這可能又是一個問題,就是博物館你不能假定你的觀眾是專家,專家可以在比如説前後十年的不同形制的一點點差異裏面讓你展示出來,讓你看得出為什麼會有差異,它們的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是專家才會做的事情。而當一個一般的觀眾進入一個大廳裏面,陳列著無數的大大小小的那種陶瓶的時候,我真地不知道我該看什麼好。所以我突然間感覺到展品太多對你有一種很大的壓抑,甚至你會站在那裏茫然,看不出,真地看不出來。所以我後來説看博物館最好是時間比較充裕,一天看兩個小時以後就走。為什麼這麼説呢?有的比如説看盧浮宮,你很緊張,旅遊者經常會從早上看到晚上,一天全部把它看完,看完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你除了那些人家告訴你特了不起的珍品,你會站在那兒,噢,就這個呀,這就是蒙娜麗莎,好吧,點一個頭走,這樣的感覺不好。所以博物館其實是需要在那裏慢慢地流連,而且其實不求多,所以太多的博物館的展品有時候對觀眾造成一種壓抑,會使得你迷亂,甚至反而妨礙你進入那個規定的情境。

  小標題:不必在意“鎮館之寶”的説法

  陳平原:

  因為進博物館的話,特別怕一點就是人家告訴你這是特別重要的,非看不可,特別怕這一點。這樣的話,你會發現每個人看的都一樣,而且你不見得有心得。可以這麼説,我自己閱讀博物館的時候,從來不考慮人家告訴你這個重要不重要。我看我所需要的,就看我想看到的,這是我的態度。這樣的話對於逛博物館來説是有收穫的。不在乎這個博物館的,比如説人家導遊會告訴你説這個博物館有幾大珍寶,有幾大鎮館之寶,經常會有這種説法。這個東西也許對我來説沒有多少意義,我自己願意用我的眼睛來看,我自己來想,而且我相信每一個博物館來説,我都不可能吃透它,我只取滄海一粟,也就是我只用這一點點,這一點點真地對我來説是有觸動的,這樣的話我覺得是有收穫的。所以我説用這個寧肯是片面的,但是有自己的趣味和眼光在裏面的一種閱讀,這樣來對待我們所説的特別浩瀚的知識的海洋。

  主持人:看過了剛才的《陳平原帶您遊大英博物館》,接下來我們再為您介紹幾本和陳平原教授有關的圖書。首先來看這一本《中國大學十講》。這是一本言説中國大學話題的文集。與專業的教育史家不同,陳平原教授的研究帶有明顯的問題意識,帶著解決自己心中困惑的初衷,就自己熟悉而且感興趣的話題深入開掘,視角獨特,韻味十足。

  這本書的書名叫作《北大精神及其他》。顧名思義,這是一本講北京大學的書。書中所講的逸聞故事或多或少都和北大有些聯絡,但是又不是單純講北大故事的,而是將北京大學置於教育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脈絡當中進行考察。在我看來書名大抵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一是北大,二是北大精神,三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而在其他方面,作者顯然下了很多功夫,也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文章行文質樸平實,言語之間卻常帶刺,讓某些人看了可能會不大舒服。

  讀圖時代的説法已經流行好多年了,每一年都會有許多圖文並茂的新書和廣大讀者見面。今天我們要為您推薦的就是這一本《圖像晚清》。與一般圖文書不同的是,這本書不僅是讀圖,而且還是讀“讀圖”。這本書要解讀的是晚清時期的《點石齋畫報》。《點石齋畫報》創刊于1884年5月8日,終刊于1898年8月,歷時十五年,刊行四千余幅帶文字的圖像,因關注時事傳播新知而聲名遠揚,並因此成為今天的學者藉以了解晚清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區區一畫報,當然無力涵蓋晚清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但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致彙編 海上繁華四大主題在《點石齋畫報》中均有絕佳表現。這本書正是圍繞當年中國讀書人耳熟能詳的這四大主題,逐步展開“晚清圖像”的。

  陳平原先生的《大英博物館日記》屬於一個書係,這個書係就是《訪學文叢》。接下來我們要為您介紹這個文叢當中的另外一本書,那就是葛兆光先生的《在異鄉聽雨看雲》。《在異鄉聽雨看雲》是清華大學教授葛兆光先生近年來在歐美、日韓、港臺等地訪學遊歷期間

  寫下的日記摘編。日記最大的看點就是真實,學者的日記不同於常人之處,便是其中往往蘊含著深邃的思想火花,那就更有看頭了。

  我們最後要為您介紹的這本書名字叫作《刀子和刀子》。這是一部青春小説。有人説這是中國最具有震撼力的兩部青春小説之一,而另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朔的《動物兇猛》。著名評論家洪治綱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成長小説中有十分突出的價值。但是也有讀者批評這本書對青春期的迷惘、叛逆、殘酷過於渲染,近於宣泄和放縱。究竟如何,還是請您看過書後自己評説吧。

  觀眾朋友,這一期的《讀書時間》節目就到這裡。如果您有什麼意見或者是建議的話,請隨時和我們聯絡,聯絡方式打在了屏幕上。感謝您收看這期的《讀書時間》,我們下期再見!(完)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