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渴望光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18:17 來源:

  


  各位盲童朋友,我們是朋友。我也是個殘疾人,我的腿從21歲那年開始不能走路了。到現在,我坐著輪椅又已度過了34年。殘疾送給我們的困苦和磨難,我們都心裏有數,所以不必説了。以後,毫無疑問,殘疾還會一如既往地送給我們困苦和磨難,對此我們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想,一切外在的艱難和阻礙都不算可怕,只要我們的心理是健康的。

——史鐵生

  仍然記得初到拉薩採訪時,看見的那些燦爛的笑臉。那一雙雙稚氣的眼睛面對著直射的陽光,毫不畏懼,也毫不躲避。

  有人説,薩布瑞亞教育的成功之處,在於挖掘出了這些盲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快樂。她讓一顆顆略有缺陷的種子,長成美麗驕傲的太陽花。她的盲童學校,和世界各地其他的盲童學校一樣,是一塊豐沃的土壤,提供給種子無窮無盡的營養,讓它向上。雖然,世界對一些人而言是黑暗的,但其實每個生命裏都蘊含著衝破黑暗的能量,這能量,來自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光明的渴望。

  

  譬如説,我們是朋友,但並不因為我們都是殘疾人我們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實都是我們的朋友,一切人都應該是朋友。

——史鐵生

  《光明》的最初構想,來源於南方週末上的一篇關於薩布瑞亞的報道。記者用平實卻深刻的筆觸,描繪了薩布瑞亞與西藏盲童學校傳奇般的緣分。同行的攝影記者拍下了許多生活照。照片上,薩布瑞亞雖然雙目失明,卻有著溫柔的笑容。是什麼樣的念頭,讓這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德國女性,放棄了優越的薪水,在異國他鄉播撒愛的種子?又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她把所有奉獻與付出,都看作是快樂?

  在製作電視散文《光明》系列的時候,這樣的感動也一直圍繞著我們。它吸引著我們遠赴拉薩拍攝,鏡頭記錄著盲校的老師和孩子們,也記錄著那些太陽底下的堅強與快樂;它吸引著我們來到北京盲校尋訪,在這所中國最早的特殊教育學校裏,洋溢著寧靜與美好,更讓我們回想起了一直以來,這些盲孩子們帶給我們的感動。

  

  我們除了比別人少兩條腿或少一雙眼睛之外,除了比別人多一輛輪椅或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不比別人少什麼和多什麼,再沒有什麼特殊于別人的地方,我們不因為殘疾就忍受歧視,也不因為殘疾去摘取殊榮。如果我們幹得好別人稱讚我們,那僅僅是因為我們幹得好,而不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被稱讚的優勢。我們靠貨真價實的工作贏得光榮。當然,我們也不能沒有別人的幫助,自尊不意味著拒絕別人的好意。只想幫助別人而一概拒絕別人的幫助,那不是強者,那其實是一種心理的殘疾,因為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

——史鐵生


  堅強,是抵擋心靈黑暗的盾牌。有時,身體殘疾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沉淪在心靈的挫折和泥濘裏。

  對光明的渴望,是人類的本能。就算眼前一片黑暗,心底的力量也足以迸發出照亮未來的光芒。當人性的光輝衝破黑暗的桎梏時,人們常常發現,生命的意義,與視力的好壞無關。和那些被世俗偏見遮蔽了眼睛的人相比,那些真正用心去看世界的盲人,世界反而要敞亮的多。

  

  我們既不能忘記殘疾朋友,又應該努力走出殘疾人的小圈子,懷著博大的愛心,自由自在地走進全世界,這是克服殘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緊的一步。

——史鐵生

  當《光明》系列開始播出時,我們曾經隱隱感到一絲遺憾。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帶給我們最多感動的是那些看不見電視的盲人。他們看不到自己在電視上的樣子,可是他們在電視上的笑臉,卻把那份生命的堅韌,傳遞給了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因為,那一份心底對於光明的渴望,讓我們成為朋友,也讓我們離得如此之近。

  

  

——《渴望光明》專訪錄——

  

  

責編:木鐸金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