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電視詩歌散文 > 正文

第一集 問路世界屋脊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3日 16:12)


  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唐古拉山口。這就是留下過許許多多動人傳説的青藏公路的最高點。它的海拔高度是5231米,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一半。但是,這裡好像並不寂寞。如今,許多的雕像和石碑都豎立在路的兩旁。可是,只有這座已見風雨剝蝕的軍人雕像,在唐古拉山的風雪中站立了15個年頭;而它面前所扼守的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已經走過了50年的崢嶸歲月,在世界屋脊上整整矗立了半個世紀。

  50年代,軍人們開闢了青藏線,西藏和內地從此有了一條母嬰相聯的生命臍帶;60年代,橫貫雪域高原的通信線路的建成,使西藏人更多地知道了外面的世界;70年代,格爾木到拉薩鋪成了1080公里的地下輸油管線,西藏從此結束了燈油照明的歷史;20世紀末,蘭州-西寧-拉薩2754公里的通信光纜的開通,使西部信息化建設更上了一個臺階。如今,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鐵路躍上了世界屋脊,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可以肯定地説,半個世紀以來,青藏線每天都在改變著自己的形象,伴隨著軍人的熱血和犧牲,青藏線在一步步地追趕著時代!


  翻閱半個世紀以來祖國西部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青海和西藏在不同歷史時期完成的經濟建設項目,許多是沿著青藏公路的走向,樹起自己文明的坐標的。我們詫異,先輩們是怎樣在230萬平方公里的這塊世界最大的高地上找到了這樣一條路徑?這條長達4000里的運輸線,最初又是怎樣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自己的第一道車轍?

  時間像一把重錘,把所有的記憶都夯實在了歷史的深處。今天當我們檢讀青藏線開發這首雄壯和蒼涼的長詩時,首先吟頌的則是由3萬隻斑駁銹蝕的駝鈴奏響的一支序曲。

  1950年春天,為和平解放西藏,中國人民解放軍分別從四川、西北、新疆和雲南四個方向進軍拉薩。這些軍人的馬蹄聲撕破了高原的曠世寂寥,把一道和平的曙光帶進了千年古城拉薩。

  這位矍鑠的老人就是這次歷史性進軍的領率人物。他是西北方向進軍拉薩的十八軍獨立支隊司令員——范明將軍。

  范明(時任十八軍獨立支隊司令員):毛主席要我進軍西藏的時候,給我特別打了個招呼,就是歷史上進軍西藏,從西北進軍西藏都失敗了。這是毛主席把我叫到當面給我講的,所以説必須要把糧食準備好。

  當時,帝國主義勢力脅迫西藏上層企圖把解放軍擠出西藏。由於買不到糧食、鹽巴和燃料,西藏駐軍和黨政機關的3萬多人面臨著斷糧的危險。當時唯一的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的運糧路線,往返3000多公里,一年才能走一個來回。


  1953年春,川藏公路尚未修通。為了解決進藏部隊的生存問題,中央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從西北運糧。這時,決策者們想到了一個人——一個早在1951年8月就曾帶領部隊先遣進藏的開拓性人物,他叫慕生忠。這是一個和青藏線的歷史熔鑄在一起的名字,這是一個和著共和國榮辱幾度沉浮的人物,這是一個生在西部大地威名顯赫、死又魂歸崑崙的不朽英靈。然而,當決策者們決定由他率隊運糧時,絕然沒有想到這起因簡單的選擇,日後竟産生了令人瞠目的歷史結果。

  按照最初的部署,運糧隊準備採用1951年解放軍進藏時的路線。這是一條傳統的路線,它從青海香日德向南翻過崑崙支脈巴隆大坂,進入黃河源頭曲麻萊地區,渡過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過玉樹、丁青,然後到達藏北重鎮那曲。這條路的走向和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並且新中國成立以後已有兩支隊伍由此進藏。但是,慕生忠深知這條路上必經的黃河源頭地區有著大量的泥沼地帶,此處的通天河天險浪急水大,極不適宜大部隊行進,1951年進藏時就曾造成極慘重的損失。

  范明(時任十八軍獨立支隊司令員):在過這個通天河的時候,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是用這個皮筏子,駱駝帶的皮筏子,把人坐到那上,一部分一部分過去。通天河呢,要是沒有漲水的時候,那時坐著船就可以過去。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通天河漲水了,牛皮筏子翻了,結果翻了……以後呢,就把那麼一批人給翻下去了。光這個駱駝就1000多呀!


  這時,慕生忠聽當地駝工講,還有一條土質堅硬、極少沼澤、河床平淺的路線。這條路線是由香日德西行至格爾木,再折向南行,沿雪山邊緣,越過崑崙山和唐古拉山,經那曲去拉薩。這同樣是條被歲月塵封的古道,曾是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親之路。然而,它隱藏在被外國人稱為“生命禁區”的高海拔地帶,是否能夠走通?是否真正存在?走這樣一條新路,能否使人困馬乏的運糧隊伍獲得意想不到的新生?在這關聯韆鞦的重要時刻,慕生忠隨即決定:“放棄舊路,改走新線”!

  這是如今很少有人知道的共和國歷史上悲壯的一幕:3萬峰從全國各地徵集來的駱駝,帶著鮮為人知的使命,浩浩蕩蕩地向著冰川、向著戈壁、向著荒漠進發。駝運是悲壯的。這悲壯的駝運以400萬斤糧食運到拉薩,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頭牲畜的慘痛代價,完成了它的艱難歷程。1年零3個月下來,3萬峰駱駝死亡十之八九,而當時全國的駱駝也僅有不到20萬峰。

  楊景震:(時任築路測量隊員)在那個時候,我們看到沿途的情況。我們修路的時候,沿途都是死的駱駝,有的駱駝還沒有死呢,那幾個老雕把駱駝的眼睛都挖了。

  照這樣下去,駝運還能持續多久呢?心上壓著3萬峰駱駝的份量,慕生忠來到了北京。他先後找到了國務院和交通部,要求修築青藏公路。最後是在自己的老上級、剛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彭德懷司令員那裏得到了真真切切的支持。

  作為一名軍人,彭德懷元帥深知在青藏高原修路的意義絕非是給西藏運送幾袋糧食。從祖國腹地建成一條伸向西南、西北邊防的公路,在戰略上該有多麼重大的意義!他走到地圖前,在祖國西部的地圖上用手猛地一下劃過拉薩和敦煌説:“你看!這裡是一片空白!”慕生忠此刻仿佛領悟到了什麼。於是,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就這樣和他原先的修路計劃連綴到了一起。

  彭總指示他要先用一輛大車去探路,人手不要太多,待探路成功後,再向中央報告。探路隊由駝運總隊副政委任啟明率領,于1953年11月15日自青海香日德出發,向藏北高原挺進。

  這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唯一的這次冒險探路的參與者李德壽,當時他是探路隊的翻譯兼警衛人員。

  李德壽<藏族>(時任探路隊翻譯兼警衛):晚上走的時候雪大,厚得很,迷失方向了,晚上迷失方向後一下就走錯路了。剛開始嚇得夠嗆,最後也就保持不了,自己連自己都顧不了。


  讓我們記住這次探路的有關數據:50峰駱駝、3匹馬、2輛木輪大車及20名警衛、駝工和兩名地圖繪製員,歷時64天,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54年1月24日到達藏北重鎮那曲。探路隊發回了這樣的電文:青藏高原遠看是山,近看是川。山多坡度平,河多水不深,一般不用架橋。一千多人,半年左右時間,修一條簡易公路是可能的!

  半個世紀的風霜雪雨,半個世紀的艱辛磨難。50年來,它靜靜地躺在這裡,承載著人類的自豪和悲壯,向世人展示著共和國對西部開發所留下的道道脈跡。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