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電視詩歌散文 > 正文

沒有文憑的北大教授
——記著名文學家沈從文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6:37)

  作者 柳哲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係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一位曾經在北大旁聽而最後成為北大著名教授的"北大邊緣人"。1923年前後來到北京,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中影響最大的是鄉土小説,主要表現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數民族的生活,謳歌下層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風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説《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抗戰爆發後,任教于昆明西南聯大。抗戰勝利後,在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主要從事歷史文物及工藝美術圖案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專著。

  1923年的夏季,沈從文由故鄉湘西到北平求學。在此之前,他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大部分學識都是自學得來。他那時的最高學歷,僅僅是小學畢業。

  沈從文來北京的最大目的,是要學習新知識,為此,他也曾滿懷希望的報考北大。這一年的秋天,他曾參加過燕京大學二年制國文班的入學考試。可是,考試時卻一問三不知,得了個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所以例外的把他兩塊錢的報考費退還給了他。從這時起,沈從文對正式入學死了心。當時,北大實行開放的辦學方針,學校的大門向一切渴望學習的有志之士敞開,不僅允許他們自由地聽課,甚至允許旁聽生們使用北大的圖書館博覽群書(當然,外借不可,在這一點上還算\"內外有別\")。北京其他大學也有旁聽生,卻都有一定名額限制,唯獨北京大學對不註冊的旁聽生,毫無限制。因此,北京大學的旁聽生比正式註冊的學生多幾倍。他們之中,有等下年再考的,有本科畢業準備再換係學習的,有等相熟同學畢業一道去就業的。因此,當時的北大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為數眾多的求學之士,旁聽生的實際數量甚至要超過在校生。據傳有這樣一個笑話--某門課程聽者眾多,很令先生欣慰,不料到了期未考試時,卻只有一人前來應考。原來,那諸多的聽課者,都是旁聽者,正式生只有一人。沈從文曾居住在銀閘衚同公寓,是以北京大學紅樓為中心,附近幾十個大小公寓之一。在這些公寓裏,住滿了全國各地來北京求學的年輕人。當時北大英文係的陳煒謨,德文係的馮至,哲學系的楊晦,都是學生中著名的高材生。沈從文先後結識的朋友,除陳煒謨,還有劉夢葦、黎錦明、王三辛、趙其文、陳翔鶴等人。因緣時會,沈從文也成了北京大學不註冊的旁聽生。他領過國文講義,聽過日語課,也間或去聽歷史和哲學。此外,蔡元培始終堅持學術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選聘教師不拘一格,只以能力學識為標準。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劉師培可以同時在北大任教,連著名保皇黨人辜鴻銘也被邀請講學。蔡元培倡導的"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醞釀成一種巨大社會動力,對中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産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對於中國現代文化學術史的意義,決不亞於黃埔軍官學校之於中國現代軍事史、戰爭史。沈從文在北大的收穫,同時還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學上的摯友、同好,如馮至、黎錦明、陳翔鶴等,他們互相切磋、交流、激勵,沈從文在彼此間的相互熏陶之下,就此走上文學之路。

  沈從文後來這樣回憶辜鴻銘來北京大學講學時的情景:"辜先生穿了件緗色小袖綢袍,戴了頂青緞子加珊瑚頂瓜皮小帽,係了根藍色腰帶。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後拖了一根細小焦黃辮子。老先生一上堂,滿座學生即哄堂大笑。辜先生卻從容不迫地説,你們不要笑我這條小小尾巴,我留下這並不重要,剪下它極容易。至於你們精神上那根辮子,據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因此只有少數人繼續發笑,多數可就沉默了。這句話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句話對當時在場的人,可能不多久就當成一句"趣話"而忘了。我卻引起一種警惕,得到一種啟發,並産生一種信心,即獨立思考,對於工作的長遠意義。"當時,沈從文一邊時斷時續地在北大聽課,一面在公寓那間"窄而霉小齋"裏,開始無日無夜地伏案寫作。文章寫成後,就壯起膽子分別向北京各雜誌和報紙文學副刊寄去。然而,這些文章卻如同石沉大海,毫無回音。後來他聽説,當時《晨報副鐫》的編輯在一次聚會上,將他投寄該刊的十數篇文章連成一個長條,攤開後當眾奚落説:"這是某大作家的作品!"隨後把文章揉成一團,向字紙簍裏扔去。雖然文章無發表機會,沈從文卻沒有氣餒。這個"鄉下人",雖溫良柔弱在外,卻頑強倔強于內。他確信別人能辦到的,沒有理由認為自己就辦不到!他明白自己在通向文學之園的路上,根底極差;又毫無派系可供自己攀援,應分比別人要多受些磨難。今天沒有希望,只要明天還可望辦到,自己就沒有中途罷手的理由。但這並沒有讓求知欲很強的沈從文絕望和氣餒,他發現了一條最佳求學捷徑--在北京大學旁聽,並一如既往的做著他的文學夢。

  沈從文不愧為北大那龐大的\"旁聽大軍\"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沈從文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主要選取中文系、歷史系、日語系等的課程進行旁聽。數載的旁聽生涯中,他以塞其務實的態度虛心求學,努力汲取知識的寶貴營養,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堅定的基礎,為日後成為一代文學大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沈從文在此間的文學創作並非一帆風順,這位天才的作家在起步時,也和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一樣,屢屢遭受退稿的厄運,幸運的是,北大的幾位教授慧眼識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鬱達夫在當時已經是著名的作家,同時在北大兼任教授。沈從文在創作上屢受挫折之際,給鬱達夫寫去一封求助信,向他探尋、求教文學創作的奧秘。

  令沈從文喜出望外的是,鬱達夫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親臨沈從文棲身的小屋\"窄而霉小齋\"。看到沈從文窘迫的生活,鬱達夫在慷慨地資助他衣物、錢,還親切的邀請沈從文吃飯,席間諄諄指導沈從文創作。但鬱達夫深感於沈從文的貧苦,遂以此為題材,寫了那篇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散文《致一位文學青年的的公開狀》,告訴象沈從文這樣貧困窮苦的文學青年,在混亂黑暗的社會,為了活下去,要麼從新回到老家去,要麼就心甘情願的去做小偷,從而對當時不公的時代發出了絕望的詛咒。這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廣為人知的佳話。除鬱達夫外,北京大學的周作人、辜鴻鳴教授等,都曾在創作與生活等多方面,對沈從文給予大量熱情的幫助與扶持。他們都非常讚賞沈從文在文學方面的才華,並積極向文學界推薦、引介沈從文。在他們的大力提攜下,沈文從很快結識了徐志摩、聞一多等文學界名流,併為其接納、包容,從而一步步跨進文學圈,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通過他畢生的努力,最後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

責編:小文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