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電視詩歌散文 > 正文

永遠的“鄉下人”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6:04)

  作者 吳心源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些文字,企圖用以紀念和詮釋這位“鄉下人”,但又怕因此招來非議而遲遲未敢下筆。曾經對友人説:另眼相看沈從文,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鄉下人”。事實雖如此,我想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茍同。

  梁實秋先生在《憶沈從文》兩篇短文中,形象生動地對印象中的沈從文進行了描述。“我記憶中沈從文瘦小而弱,身體很壞,臉色蒼白,常常流鼻血,一流鼻血臉就更蒼白了。……印象中他是很孤獨的,不與人來往,就是在房屋裏拼命寫東西。”“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説話也是細聲細氣。”“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説,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餘,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的就把要説的話都説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會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後蒼白的面孔愈發蒼白了。”“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象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當時他很窮,來要稿費,書店的人説要梁先生蓋章才行。沈從文就找到我家來了,他人很奇怪,不走前門按鈴,走後門,家裏的傭人把收據給我,我看是‘沈從文’,蓋了章。後來我想下來看看他,但是他已經走遠了。”

  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説,我不過是寫點文章、教點書、做點事搞點飯吃嗎!因此,面對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偶然”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未了是無奈地搖搖頭,悽然地一笑,仍然是那個憨態可掬的‘鄉下人’。”

  面對“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的墓銘,除了“但恨不見替人”的感嘆外,我自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對前人妄加評議一番,幸虧“鄉下人”在早年的《湘西題記》中曾預言:“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於斯、長于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據此推之,“能理解我”者亦應如此。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這與武則天的無字小碑又有什麼兩樣呢?

責編:小文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