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電視詩歌散文 > 正文

張兆和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4:21)


  張兆和出身名門望族,原籍安徽合肥。張家為本地聲勢赫奕的大族,擁有良田萬畝,在肥西築成圍子,人稱“張家老圍”。曾祖父張樹聲,為同治年間李鴻章統率的淮軍中著名將領,曾領兵轉輾江蘇浙江一帶,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1879年至1884年間,出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于淮軍中稱儒將。祖父也曾作過管司法的四川臬臺。父親張武齡,字繩進,是過繼給祖父的,祖父死後,承繼了一份厚實的家産。由於受近現代新思潮的影響,嫌自己名字太封建,自改名為冀牖,又叫吉友。最初,想投資辦實業,因不知如何經營,遂遷居蘇州,獨資創辦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後因蘇州男校太多,便結束平林,專辦樂益。凡貧寒人家和工人女兒,一律不收學費。聘用教師也不拘一格,教師中很有幾個著名共産黨人,張聞天、侯紹裘、匡亞明等,都先後在樂益女中任過教。

  張兆和有兄妹十人,在她十歲那年母親去世。在張氏家族中,張兆和與二姐允和、妹妹充和都是最先進入新式學校讀書的女孩子。在樂益女中讀書時,張兆和兄妹就喜歡新文學,家裏訂有《小説月報》、《新月》等刊物,還自辦了一個刊物,取名為《水》。可是,由於母親去世較早,張兆和從小又是保姆帶大的,一份舊的家庭教育即由家裏的保姆實行,也就逐漸培養起張兆和一份大家閨秀氣質,雅靜、平和、沉穩。長大後她雖然也接受了時代的洗禮,向新思潮認同,卻終不能成為大膽、潑辣、熱烈、敢於向一切傳統挑戰的“新女性”。

  ……

  1933年9月9日,張兆和與沈從文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佈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一個小院子,媒人是其二姐允和,所以沈從文一看見允和就戲稱她“媒婆”。

  ……

  在家庭的影響下,張兆和很喜歡新文學作品,經常閱讀。她天生有一份對文學的傾情,加之經過學校的熏陶(先後在樂益女中和中國公學就讀)以及後來沈從文的影響,她慢慢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湖畔》這部書是柯靈主編的“虹影叢書民國女作家小説經典”系列(第二輯)中的一本,即張兆和小説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書名同於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張兆和小説集之名,為其一篇小説的標題。其中共收有她的四篇小説《費家的二小》、《小還的悲哀》、《湖畔》、《招弟和他的馬》。

  就數量來説,張兆和的作品並不多,而且她的創作以後未能繼續下去,而主要是做一些編輯方面的工作,但她的小説卻已風格自成,別具一番韻味。或許是由於沈從文及其朋友圈的影響,張兆和小説的風格頗類京派,在自然的純粹與童心的真趣中徜徉,捕捉那生命的本色與美的憂傷。

  ……

  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髮蒼蒼的妻子,就如同給人間留下的那無限柔美的湘西。

  ……

  2003年2月,沈從文先生的百年誕辰紀念日剛剛過去不久,張兆和就去了,與沈先生重逢去了。

責編:小文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