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直擊幕後

他們戰鬥在第一線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1日 17:17

  2003年, 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伊拉克戰爭、抗擊“非典”、“神五”飛天等等,這些歷史風雲也為我們推出了忠實紀錄她們的風雲記者。

  冀慧彥,一位用鏡頭記錄時空的人。


  在中央電視臺,每一次跟戰爭、軍事有關的報道中都會有他的身影。尤其是今年年初,水均益、冀慧彥等五人報道組前往伊拉克為我們發回了戰事報道,讓人們記住了鏡頭後的戰地記者。那時候每天前方傳回的報道,雖不多見老冀的身影,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時候的他一定用1.84米的威武身材扛著攝像機、冒著硝煙,為觀眾搶拍著最真實的場面。

  伊拉克歸來,冀慧彥洗去戰爭的灰塵,就投入到六國反恐軍事演習、抗擊洪水等報道中。老冀用最快的節奏、最飽滿的熱情做著軍事記者,當然最讓他記憶深刻的還是有關“神五”的報道。


   記者冀慧彥:限制人數比較緊,一共才允許去7個記者,中央電視臺允許去2個記者。兩個記者要想完成這麼大的任務,困難是非常多的。到那兒去採訪,最困難的一點就是飛船返回時的變數比較大,它不可能可釘可卯的落在預定的著陸區,因為受風向、風速等方面的影響。要想在第一時間拍到飛船,拍到首航員出艙的鏡頭,所以只有要求上直升機。如果返回非常順利,我們就有可能拍到降落傘返回的鏡頭,如果我們拍到的話,那絕對是獨家了。從這一點上看,在地面上有地面的好處。所以,我們兩個就分工,一個上直升機,一個在地面。


  我問記者梁新的第一句話就是:“拍到降落傘沒有?”他説:“拍到了!”這時候我心裏特別激動,因為這個鏡頭太珍貴了,為了拍到這個鏡頭,中央電視臺曾經設想去100台攝像機。我們只有1台攝像機,就把這個鏡頭拍下來了,確實挺讓人激動的。在等待的時候,老百姓去的非常多,大家都想在第一時間目睹中國第一飛天英雄。作為記者,我們可能有一點點特權,但是在歡樂的人群之間一點特權都沒有了,本來我在楊利偉的前面,準備邊退邊拍,跟著一起到醫保車 剛走了沒有5米,我就被歡樂的人群給擊倒了,還非常狼狽的躺在地下,大家抬著楊利偉,呼喊著楊利偉的名字,興高采烈地從我身上踩過去了。

  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怎麼結尾?怎麼把這個尾結得更漂亮一點?我想起來了有很多圍在周圍的技術人員,還有參加整個任務的工作人員,這些人都是默默無聞的工作了幾年、十幾年,甚至還有幾十年的一些老專家。我想應該在這個時候讓觀眾看看他們。


  新聞並不只是這些輝煌的時刻,那些從最底層人群中發出的聲音,也許更能打動你。曲長纓就是傾聽這些聲音的一名記者。

  常看《焦點訪談》節目的觀眾,一定會説這可是《焦點訪談》的一員老將。採訪經驗豐富的曲長纓一般會被派去報道一些急難險重的活兒。比方説,今年臨汾突發礦難,他被派去調查真相。當時表面看來似鐵板釘釘的礦難,卻憑著他從礦工遺物中找到的一個破舊電話本,一層層展開,一環環逼近,真正的礦工死亡名單終於昭然於世。曲長纓也就成了難選題的專訪戶。


   記者曲長纓:現在的節目越做越難了,往往調查一件事費的時間比原來多一倍、兩倍,而且各地對我們的防範和戒備也是比較緊的。

  一回到北京,老曲就進入到緊張的後期製作中。這時候最較勁,既要看拍攝帶,又要不受各方干擾,要最客觀、最公正的把事實的真相用鏡頭連綴起來。緊張程度一點也不比在前方採訪差。

  片子總算出來了,這時候還要請相關領導幫著把把關。領導説了,前面的東西太少了。

  沒的説,趕緊去改,這就是《焦點訪談》的風格,哪怕節目裏有一個鏡頭、一句話沒有表達清晰,那也要去補充採訪。曲長纓他們又拿起設備出發了。

(編輯:李雪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