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人人都會喜歡我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6日 13:35


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專家:楊鳳池

  本期嘉賓專家

  楊鳳池 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專家楊鳳池醫學心理學暨精神醫學專業碩士,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特殊職業群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

  今天我想首先談談,我們一個受人歡迎的老人應該大概是一個什麼樣子。就是我們現在

  在屏幕上展現出來的放映出來的幻燈(片)上寫的這三條:

  第一條: 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往往很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長處,知道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一些活動規律和一些行為的特點,對自己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在座各位都是老年同志、老年朋友,儘管我們也曾經有少年青年,中年時代,但是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年齡階段,在這個新的年齡階段裏除了我們以前固有的一些心理特點和行為品質以外,又有一些什麼新的特點逐漸發生在我們身上呢?

  我在這裡總結了八個方面,大家可以對照對照看看自己的情況。

  第一個就是記不住近事,就是年紀大了以後對於最近剛剛發生的事情。最近剛剛新認識的一些人,可能再見著能看出來認識,但是説叫什麼,姓什麼,在什麼地方認識的記得就不清楚了。那麼這種現象就説明我們進入老年了。

  第二,就是關注自己更加覺得自己是很重要的。在我們青年和中年時代,我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我們周圍的外部世界,但是當我們進入老年以後,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注意力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第三個特點喜歡談論自己過去的功勞。我當年年輕的時候,做了什麼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我在年輕的時候,我為國家、為社會、為我的單位、為我的家人做了多麼多麼重要的事情。喜歡談論自己的功勞。

  第四個是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可能對社會上,對年輕人,對我們子女的一些説法、做法,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的事物,新的流行的一些觀念我們可能會有一定的阻力。我們覺得,可能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可能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讓我們很難適應。

  第五,對社會的變化疑慮重重,擔心社會變化太快了,我們很難與之相匹配、相協調。因為我們進入老年了,我們覺得很難跟上它這個步伐。

  第六個好固執己見。因為我們已經有很豐富的人生經驗,同時我們也有一些教訓。所以當有一些年輕人做我們原來曾經失敗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警告他不要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要失敗。當有一些年輕人做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拿我們以前的經驗去告訴他,你應該怎麼怎麼做。但是實際上,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我們的那些經驗不一定就符合我們當前變化如此急劇的社會。

  第七個是遇事容易急躁。中國有一句古話説“老小孩,小小孩”,大家可能都熟悉。在我們更年輕一些時候,我們可能喜怒不形於色,我們可能膽大心細,遇事不慌,我們可能有週密的計劃,有很沉穩的工作作風。但是當人進入老年以後,性情變得急躁起來。

  第八個就是願意自己過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過一個是可以保持自己相對的獨立性。第二個也還清靜,但是老年朋友們經常會説“我自己過吧,省得給你們添麻煩!”但是實際上,可能潛意識裏頭還有一種就是,我一個人可能會更清靜一點,不受你們的打擾。所以老年人願意清靜,願意自己獨處,願意不受別人打擾,同時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我想可能這樣幾條老年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可以對照一下,或許正好有一些跟我們的情況吻合,那麼了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我們正確地、恰當地認識我們自己,了解我們自己。而當我們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以後,又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跟其他人相處。

  那麼,“換位思考”就是第二個,我講的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經常去轉換位置、轉換空間位置、轉換時間位置做出一些假設。比如説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如果有一道幾何題我證明不出來的話,我們可能會添加一條輔助線。那麼,實際上我們可能會假設一種情況,使得我們的思維轉換一個角度。所以我現在談到我們可以做三種假設的換位:

  第一種就是如果我們跟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倆相處得有問題,容易發生一些矛盾衝突或者一些爭執,那麼,我們這時候不妨可以假設我自己是對方,就是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這樣換位的思考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

  第二就是假設現在就是未來。比如我們現在有一些煩惱,那麼,假如現在是未來,我們如果能夠想到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從十年,二十年之後,回過頭來看,我們眼前這段生活可能我們有很多煩惱就不攻自破了,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種假設就是我們都希望健康長壽。但是死亡是我們不可以回避和抗拒的事件,它是自然規律。其實,我們每一個有理性的生活態度的人都能夠接受這一點。如果我們現在,假如現在就面對著死亡,或者説假如我們明天就死去。那麼如果我們做這樣的假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今天的煩惱,或者是對某個人的記恨和怨恨顯得那樣沒有意義。

  所以一個換位的思考可能會有助於我們跟其他人更和諧,更寬容,更豁達,更理性地交往,使得我們能獲得好的人際關係。

  那麼,第三個方面就是説,要善於溝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介紹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好的人際溝通的技巧。我覺得這裡面,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個就是要善於傾聽。在座各位是不是現在發現我講得挺有興致。我講得挺有興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在我講的過程當中有人在打瞌睡,有的人看著窗外的小鳥,有的人手裏讀著報紙,有的人在走出走入,我還能有現在好的興致嗎?而實質內容是,在座各位專心地傾聽我講的內容,就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所以我想各位老年朋友,老年同志們如果今天聽了我的講座回家以後,當您老伴跟你説什麼的時候,你就全神貫注地注意聽,看看你老伴的反應,估計就像我這個樣子挺高興的。

  第二就是善於説話。善於表達,對於口頭語言表達來説,這種表達可能有兩方面的途徑:一個方面就是我説什麼內容,比如説我們關心老伴兒,我們就會説拿一個老伴兒愛吃的東西給他説“你吃這個吧,因為你愛吃這個”。這是説話的內容,説話的內容之外還有説話的方式。比如你倒一杯水給老伴説“你喝吧”,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説“你喝了吧,你喝了這杯水就能解你的渴,對你的身體有好處”。但是如果你拿過這杯水跟您的老伴説“你喝吧”,就是這三個字喝和吧之間拉長點兒,這意思可就變了,就是“你還要喝水呢!你還想喝什麼呀?你還想上天呢!”,“你喝吧”就有諷刺意味了。如果説“你喝吧”這“喝”字特別硬,特別的狠的話,那就是“喝吧!喝下去,噎死你”。就是這三個字,一個字都沒變,但是它能反映出這倆説話人之間的關係和當時的情緒狀態。我們可以發現要善於表達,要用恰如其分的、準確生動的詞彙來表達出來你的話,實際上是對人際溝通相當重要的一步。

  第三就是善於討論,就是你在跟你周圍的人不管是老伴也好,孩子也好,街坊鄰居、朋友也好,你在跟他説什麼的時候,如果你説你必須怎麼怎麼樣這句話就帶有強迫性、命令性對方就不愛接受。原來我愛人就跟我説過“楊鳳池,你今天必須得陪我逛商場。”我的反應是怎麼樣,“我幹嘛陪你去逛商場”。但是如果説“楊鳳池,你老穿這件汗衫有問題,是不是該買一件汗衫?我陪你去買一件汗衫,怎麼樣?”這時候我要再拒絕逛商場,動力就不足了。所以,帶有討論性這是很重要的一種好的溝通方式。

  第四就是平等協商。你不要以盛氣淩人的架式跟人家説話,好像我比你高一等你就得聽我的。這就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如果注意了這些人際溝通的技巧,你就可以跟其他人溝通得很好,溝通得很好你就很容易受人歡迎。那麼説到這兒呢,大家可能會覺得你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説如果一個人有好的人際關係他就很能了解自己,他也很善於溝通,又能換位的思考,那麼這樣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實際上反應出來這個人心理比較健康。從我們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心理健康什麼樣大概有六條標準:

  第一條就是思維能正確反映現實。就是我想的東西,我思考的東西跟實際情況基本是吻合的;如果我想的東西跟實際情況不吻合,那就會出現心理上的困擾;如果我想的東西和實際的距挺大,這就會出現心理障礙;如果我想的東西跟客觀現實差距大得不得了,那就是心理疾病。比如説,我們原來在精神病院實習的時候,看見有一位對著鏡子化粧的病人,我們就問她説“你怎麼在醫院裏還化粧呢?”她説“這哪是醫院,我是在婚紗攝影的地方化粧。”“那你婚紗攝影,你跟誰結婚呀?”(她)説:“我明天就跟全世界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結婚。”大家一聽這話,就會覺得全世界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這職務就沒有她要跟這麼一個人結婚,那就説明這人完全在她想像,當中她的想像又跟實際的距離特別大,這個人就是精神病的一個症狀。她説的這個話就成了一個症狀叫做“妄想”。

  第二就是情緒愉快穩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我們看上去這個人眉頭是舒展的,看上去這個人面相讓我們感覺很舒服,很快。,情緒愉快還不僅僅是愉快,還要比較穩定。比如,有一個什麼刺激來了,情緒有一些波動,但是很快就恢復平靜。

  第三個意志堅強。我對一個什麼東西有興趣,我就認真去學習它,我要做一個什麼事情我要持之以恒地去堅持下去做,遇到困難我克服困難,但是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第四個人格的健全。既不是特別外向,又不是特別內向;既不是特別急性子,又不是特別慢性子;既不是特別孤僻,又不是天天老在外邊轉;既不是沉默寡言,也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老説,就是説他這個人他的行為比較趨於平和,而不是過於極端。

  第五個人際關係協調。我們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老人,如果人們都歡迎我們,我們是一個受人喜歡的老人,説明我們是一個心理健康的老人。因為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就協調。

  第六,對事件反應適度。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當中總會遭遇到,碰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可能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沒招任何人,可能有人會撞我們一膀子或者絆我們一下子。比如,我們上公共汽車,人家沒給我們讓座,然後你會不會就站在一個年輕人坐的座位旁邊,在那兒生氣呀?這個年輕人這什麼年輕人,我這麼大歲數,白髮蒼蒼,他就在這兒踏踏實實坐著。實際上,我們如果要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我們會有一些不滿,但是我們很快轉瞬即逝,就是我們會有不滿,但是這個人他既然不懂得社會公德,這麼年輕的人坐在這兒不給老人讓座兒,説不定他早年受過什麼創傷,説不定這個人心理上有什麼問題,説不定這人已經幹了一天活已經十分疲勞了,他就站不起來了,説不定這個人他今天遇到煩心的事,他自己煩得以至於都沒有發現有一個足以做他爺爺輩分的人就站在旁邊。我們想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可能對這個憤怒,對這個不滿,就會控制在比較適度合理範圍。所以我想一個心理健康的老人應該具備這樣六方面的特點,符合這樣六種標準這個人就比較健康了,就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