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百問一見

親歷西藏——布達拉宮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1日 17:35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築群,它巍然屹立於海拔3700米的高山上,佔地約41公頃。布達拉宮基於紅山南坡,依山勢修築到山頂,上窄下寬,結構渾然,氣派非凡。紅白相間的宮墻,金碧輝煌的宮頂,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它是集中體現藏族古代藝術成就的一座豐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成為西藏地區的標誌性建築。


  最早修建布達拉宮是公元7世紀的吐蕃國王松讚幹布,年輕的吐蕃國由山南地區遷到了今天的拉薩一帶,當時叫臥搪地區。松讚幹布命人在這裡的紅山上鑿開岩石,形成一個石洞式的宮殿,這個面積30多平米宮殿的就是今天布達拉宮的雛形。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讚幹布成婚,也就是這時松讚幹布決定擴建自己的宮殿,建成了一坐擁有三層外墻,高達九層的巨大宮殿,這是布達拉宮第一次矗立於紅山之上。

  由於宮殿完全建在山上,施工難度可想而知,整個建築完美地與山體結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當時藏族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藝水平,松讚幹布為紅山起名為布達拉山。


  為了使整個宮殿更加堅固,整個宮殿的外墻高達數十米,由裏外雙層構成,在兩層外墻之間每隔一段距離便澆注大量鐵水,從頂部直達最底層的岩石,這樣就使宮殿更加堅固,起到了很好的抗震作用。

  布達拉宮是西藏地方式樣最全,美麗如畫的宮殿,由寢宮、佛殿、靈塔殿等1000間組成,宮內的柱、梁和走廊上,有各種雕刻、壁畫,形態各異,色彩絢爛,並珍藏有大量佛珠、珍寶,整個宮殿體現了藏民族獨特的風格,成為藏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曾多次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與此同時將其列為援藏重點項目。每次維修堅持“整舊如舊,不改變原貌”的原則,發揮藏民族能工巧匠的技術優勢,對布達拉宮的基礎、主體等部分進行加固、維護。布達拉宮于199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讓全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寶藏。


  位於布達拉宮東約1000米的大昭寺是拉薩最早的建築,始建於唐貞觀21年,大昭寺坐東向西,建築大體沿縱向中軸線分佈,由門樓、佛殿、回廊、天井、僧舍等部分組成,建築面積達251萬平方米。佛殿的一二層為唐代建築,地磚、門楣、木雕多為7世紀所構。回廊與佛殿內的壁畫,生動傳神、手法細膩,講述了西藏豐富悠久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大昭寺成為中原古典建築與藏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典範之作。圍繞佛殿的是庭院式轉經回廊,也就是被當地人稱作的“寺內轉經道”。由內向外的第二條轉經道就是八廊街,也就是中間轉經道。八廊街又名八角街,環繞大昭寺而建,街道全部由手工打磨的石塊鋪成,因其眾多的轉經者而聞名。


  伴隨西藏地區經濟、旅遊、文化的不斷發展,八角街也逐步地變成一條集宗教、觀光、民俗、商業于一體,擁有綜合功能的街道,並且成為西藏最著名的轉經道和旅遊中心。如今的八角街兩旁店舖林立,經營大小各異的轉經筒、藏袍、藏刀、手飾、編織物等各式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除此之外,八角街上還分佈著一些古老的藝術品店,手工編織的藏毯其中的精品。


  邦典是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腰,因其色彩鮮艷、圖案精美而深受藏族婦女所喜愛。邦典採用藏族傳統編織工藝精心編織而成,主要圖案為橫堅條紋交織,搭配有20多種顏色。每逢節日,藏族婦女除身著漂亮的藏袍外,都要在腰部繫上色彩艷麗的邦典,非常美麗。


  藏族的傳統五金工藝碩果纍纍,大量精品巧奪天工,是藏族科技成就和工藝美術的重要載體,也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構件之一。工藝品的原料多用金銀銅鐵等金屬,在經過工匠們精心的鑄、鍛、鏨、刻、鏤、雕、嵌、鑲等二十多道工序後,就便成了形態各異,生動活潑的手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種類繁多,用途廣泛,深受藏族和其它各地我們的喜愛。


  唐卡是最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通常指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多為豎長條幅。唐卡的畫心通常以白布為底,經繃框、涂膠,打磨、勾線、著色等一系列工序,畫心製作完成後,四週鑲綴彩緞邊框,背面用布帛綢緞之類托裱,前面以兩片黃色經綾、兩條綢帶作遮幔和飄帶。唐卡一般分為繪製、織物和印刷三種,尤以刺繡、織珍珠唐卡為名貴。唐卡題材廣泛,不僅用於表現起自然的神秘境界,同時也反映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稱為世界繪畫藝術寶庫的瑰寶。

  天色漸漸已晚,八角街上依然人來人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為這條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幾許浪漫,幾許活力,讓它在華燈之下更加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2004年11月12日 CCTV-少兒頻道18:30首播,11月13日 CCTV-7頻道20:15重播)

(編輯:白秀穎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