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人際交往的困惑(編導:羅安)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4日 15:25)

  主持人:各位好,這裡是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我是主持人勝春,一説到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如何培養好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在傳統觀念當中會脫口而出説,只要讓孩子身體好,學習好就可以了,其實,在現代的家庭教育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一種非常強烈的聲音,那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如何培養好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今天的節目就首先從一個家長打來的電話錄音開始。

  家長:我們家孩子本來上半年都沒事,去年上半年的時候都挺好的,就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就不想上學,然後跟同學們之間也不太愛説話了。

  記者:你問了他為什麼原因嗎?

  家長:我問他了,我知道這事以後我問他了,他跟我説沒什麼事,他説同學們都不喜歡他,老師也不喜歡他,跟他不好,我覺得他可能自己在人際交往上有問題。

  記者:你們家孩子有多大了?

  家長:今年十六了,上高二了。

  記者:你們家孩子平常在家話多嗎?

  家長:也不是特別多,不是挺愛和同學們一起玩兒,一起説話的,不像其他的同學那麼開朗吧,我想找一下這方面的專家。

  主持人:好,剛才我們跟大家一塊聽了這段電話錄音,從電話當中我們也聽出家長的這種焦急的心情,那今天我們節目跟大家聊的就是關於孩子在成長當中 家庭教育當中,人際交往的這一個話題,今天我們請來的嘉賓是來自《中國中學生報》的主任編輯吳若梅,請坐。哎,吳老師,您在《中學生報》工作,每天可能會接到大量的來電或來信。

  吳若梅:對。

  主持人:您覺得剛才我們聽到的這種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嗎?

  吳若梅:比較普遍,上學的過程中,跟學校的同學交往不是很好,或者跟老師有一些矛盾,包括跟家長的一些關係處理的不好,都會導致到厭學,就像剛才那位家長説的那樣厭學,那麼,不上學了,或者説躲開了,表面上是逃避了,那麼將來呢?逃避的結果可能會讓這個孩子比較內向,比較自閉,甚至在跟其他人,像高中、大學的時候,同樣還是交往困難。

  主持人:説到這,可能很多電視機前的家長也會有同感,當自己的孩子與同學鬧點什麼彆扭什麼的,這個時候家長往往覺得孩子之間沒什麼多大的事,往往不知道孩子的這種困惑可能是他在人際交往當中最大的一種困難和難題,那接下來我給大家看一組相關的調查數據。

  解説:在針對19個省的中小學生苦惱因素的調查中,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引發的苦惱呈上升趨勢,調查顯示,父母和家庭成員是主要原因,同學和老師其次,這些煩惱隨著他們讀完中學,離開父母,走進大學以後將進一步演化為同學之間的矛盾,從調查中還可以看出,很多在校大學生對人際關繫緊張表示憂慮,重點大學的比例則更高,南方某大學心理諮詢中心2003年接待學生812人次,其中因人際關繫緊張前來諮詢的佔20.1%,排在第一位,在2004年接待的836人次中人際關係不適的達到28.9%,其比例仍高居第一。

  主持人:好,吳老師,剛才我們是一塊看了這個調查,那在節目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聽的那段電話錄音,這個孩子好像也是在高二的時候。

  吳若梅:對,産生一種困惑,在過去,我們在家庭教育當中,傳統的觀念當中,往往對人際關係這塊,家長的概念是長大了自然你會了解,怎麼與人相處,至少不是放在對孩子教育的第一位的。

  主持人:您覺得為什麼現在這個話題是這樣的熱呢?

  吳若梅:可能以前的孩子多一些,他在自己交往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偏差矯正的問題,他自己就在這個群體當中,他可能可以做到,但是,現在不行,他的家庭非常簡單,沒有周圍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沒有,那麼他看得見的就是爸爸媽媽,所以説我們常説,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那這一點上,其實人際交往上孩子是從小一點點看著家長來行事的,來學習的,可能我覺得家長在這一方面忽視的比較多。

  主持人:其實今天我們節目的話題,也就是孩子在成長階段當中,關於人際關係的培養與家庭教育、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密不可分的。剛才我們跟大家是一塊看樣了一組數據,並且也聽到了家長們的這種聲音,那接下來我們去看一下一些實例,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位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叫做圓圓一位女孩。

  解説:圓圓是西北某大學藝術系舞蹈專業的學生,自從她離家住校以後,媽媽和她之間就為了與同學交往的事産生了分歧,圓圓的母親從小對女兒看管很嚴,一是擔心女兒學習舞蹈容易早熟,二是害怕圓圓結交一些不好的朋友耽誤學習,所以從小到大圓圓幾乎沒有任何人際交往的空間,甚至連要好的朋友都要首先徵得媽媽的同意,然而,這種情況在圓圓進入大學後發生了改變,大學寬鬆的環境使圓圓和同宿捨得三個女孩成了好朋友,並且經常一起外出遊玩,而此時媽媽也意識到了女兒的變化,於是她規定圓圓在晚上不能和同學出去玩兒,並且每天都要打電話到宿舍進行檢查,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圓圓無奈之下只好向母親撒了謊,沒想到這更引起了母親的猜疑。

  媽媽:她以前從來也不出去玩兒的,晚上從來不出去,後來上了師大宿舍以後,連著幾個晚上,我打電話找不到人,後來一説那麼晚才回來,打電話不接電話,經常打電話一直不接,我再打通以後,她説我沒聽著。

  解説:在媽媽看來孩子學會説謊意味著本質的改變,而這肯定是受宿舍裏其他女孩的影響,於是在母親的再三要求下圓圓只好調換了宿舍,這個舉動在她和那幾名原先住在一起的同學之間産生了誤會,彼此之間的關係漸漸開始惡化。

  圓圓:後來慢慢的,現在好像大家儘量就每次談話或者聊天的時候,不像以前那樣就是關係特別好,然後現在就好像有的時候,偶爾説説話,有的時候也不説話,就那樣。

  主持人:好,剛才我們跟大家一塊通過這段短片認識了我們接下來要請的另外一位嘉賓,就是圓圓,我們歡迎她,你好,請坐。圓圓,我冒昧地問一下,今年你有多大?

  圓圓:十八。

  主持人: 十八歲了,十八歲是成年人了,比如説,當你的意見和媽媽的意見發生不一致的時候,在你處理跟同學之間人際關係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圓圓: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會按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我覺得幾次 就是在我的感覺中,我媽媽就是那種,就是好多事情她都替我全部都想到,也替我做到了,所以以後的事情,就是在交往過程中,交朋友一樣,一般都聽我媽的意見。

  主持人:比如説給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

  圓圓:我記得就是當時,就是因為調宿舍這件事情,開始我説為什麼調,我説就這樣沒關係的,我説我自己可以,但是到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覺得和她們之間反而磨合更大了,所以當時我就聽我媽媽的,我説乾脆那就調吧,就聽了她的話。

  主持人:吳老師聽了這個怎麼樣?

  吳若梅:我聽了覺得調宿舍和不調宿舍不是問題的關鍵,比如説要是指導好的話,處理的比較好的話,可以幫助女兒去化解這個同宿舍裏的矛盾,其實你從這個宿舍搬到另外一個宿舍,可能新的矛盾又會出,那麼怎麼樣去把這個矛盾解決了,這個是很關鍵的。

  主持人:那在媽媽的要求之下,最後圓圓還是從宿舍當中搬了出來,來到了一個新的宿舍當中,那再接下來,可能您也不會想象到發生了一件讓我們大家都想像不到的事情,我們現在看一下大屏幕。

  解説:就在圓圓搬出原來的宿舍不久,原先和她住在一起的三位同學因為違反校紀受到了處分,這件事情加劇了她和同學之間的誤會,於是那三名同學開始把怨氣集中撒向圓圓,再一次激烈的衝突以後,情緒失控的圓圓縱身跳下了四樓,索性的是地面有大量廢舊餐盒,圓圓才保住了性命,但她將就此永遠告別她心愛的舞蹈藝術。2004年圓圓終於結束了大學生活,但留在她心裏的那段傷痛卻永遠無法抹去。

  圓圓:覺得有些話可能對父母還有朋友,可能是也説不出來的吧,可能有些話,我其實挺想找個心理醫生的。從這件事後,我覺得我媽媽改變了好多,就不像以前什麼事情都要特別盯死我。

  吳若梅:剛才我們看過這個短片之後,我再看圓圓,我真覺得圓圓你挺幸運的,應該説在這件事情上,母女倆那時候對於這樣一個回避問題的方式,對於未來,可能都沒有想太多,我覺得開始可能是媽媽擔心她對吧,擔心她是不是很信任她,自己能夠處理得好,從這點出發,然後媽媽做了一個比較武斷的決定,換宿舍,實際媽媽不是本身宿舍裏的這個人,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好,處理問題也好,並不是看的很清楚,以為換宿舍就可以解決了這個矛盾,沒想到這個結果導致了更大的矛盾,那麼又沒有鼓勵孩子去説,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説開了,溝通又欠缺,所以才會出現那個真的是很讓人難過的這樣一個結果,我覺得在這裡面

  有幾個層次都是有問題的,都值得商榷。

  主持人:您説到這,我們就也收到了很多相關的一些家長的困惑,他們説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當中,哪幾個階段是最重要?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交流?

  吳若梅:人際交往這種概念的灌輸,最關鍵的時候還是青春期,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情緒變化太快,其實這段時間的孩子們,他對人際交往的這種需求上升到了最高的一個狀態,就是他期望的是大家都接受我,爸爸媽媽喜歡我,老師説我不錯,同學都覺得我是老大,但是實際上一個孩子在社會當中,就是在他的小的社會當中,他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結果,一旦出了一點點小問題,他誇嚓一下覺得我什麼都不行,所以他這個階段個人際交往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高期望值挫敗感。

  主持人:那現在面對當今社會的這種人際關係,你覺得應該囑咐點什麼?

  吳若梅:我向家長要囑咐的話,第一個就是應該寬容,再下面就是要溝通和解釋,你像溝通這事可能很難,比如説像圓圓的這件事情,她們兩邊溝通起來就比較難,其實溝通有很多方法,可以寫信,可以Email,可以打電話等等,都是可行的,當你覺得不好面對面去講的時候,都是可以要做的。

  解説:專家提示,青春期是孩子最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階段,家長首先應該真誠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弄清原因並加以引導,專家建議,當孩子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一,教孩子學會大度、寬容,二教孩子學會主動和別人交流溝通,三鼓勵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多參與班集體活動,四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學會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

  主持人:好,歡迎繼續收看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接下來我們再給大家介紹這樣一位女孩,她跟圓圓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一段經歷,她叫陳佳妮,大家看我身後的這幅照片是佳妮在上中學時拍的,從照片上看,我們看有點像男孩子的樣子,還剃著光頭,那您可能問,佳妮為什麼要剃一個光頭呢?接下來我們從片中了解一下。

  解説:和別的女孩不一樣,陳佳妮的童年一直籠罩在耀眼的光環之中,在父母的影響下,他三歲開始參加雲南省大型文藝演出,五歲連拍兩部電視劇,曾被評為春城文藝明星,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的佳妮進入中學後,就好像換了一個人,她邊的沉默自閉,不願意與人交往,焦急中的父母無意中發現了女兒的秘密。原來在那所以成績為主的重點中學,一向愛好文藝的佳妮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榮譽感,她和同學、老師的關係也漸漸疏遠,我們全班人都孤立我,就不跟我玩兒了,在學校産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佳妮,並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相反佳妮的的父母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斷然阻止了她的一切社會活動,這讓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佳妮徹底失去了心理支持,於是她用剃光頭,打耳洞的形象告訴世界,自己已經不在乎身邊的所有的人,包括父母。

  陳佳妮:開始拼命地打耳洞,當時打了七八個,還那種長好了又去打,長好了又去打,我覺得好像是真的失控了,怎麼把握不住,我覺得我最壞的就是那個狀態了,絕對是個問題少年。

  主持人:好,看過了這段片子之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塊來請出曾經自認為是問題少年的陳佳妮,歡迎你佳妮,請坐。佳妮,我想問問你,當時媽媽在那張字條上到底看到了什麼?

  陳佳妮:我記得信裏好像很大一部分的話都是在針對我的學習成績,大概意思是説,你學習不好還能當大隊長怎麼樣怎麼樣的,當時小,心理很很不平衡 。

  主持人:那個時候,甚至你自己也提到,自己感覺特別孤僻。

  陳佳妮:是,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我在人際交往方面主要是一個自閉的狀態,然後到了高中階段,我是屬於爆發的狀態,怎麼爆發啊,就是比如説打很多耳洞,反正就是我曾經承認的那個絕對是個問題少年那段時間,而且那段時間我幾乎不愛跟班上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一塊玩兒,我都是跟那些班裏所謂的壞孩子在一塊玩兒,而老師和同學在某種程度上離我的內心很遠。

  主持人:那時候父母察覺到你內心的變化了嗎?

  陳佳妮:父母也會從我的日常生活細節當中發現我的這些變化,比如説整個初中比較自閉的時候,他們發現我回家以後不説話,然後自己關上門,自己在屋子裏幹自己的事,也不和父母交流了,這時候,他們一開始是覺得,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因為他們自始至終一直是覺得大方向上對我的把握是很正確的。

  主持人:但是為什麼突然到這時候,他們覺得在大方向上都有偏離了,然後他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可以説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當父母看到自己女兒的行為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這樣的時候,甚至有點不可思議的時候,他們也開始思考,那這個時候作為父母該怎麼做呢?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片子。

  解説:佳妮敏感的內心世界由於對人際交往的不適應,表現出一種近乎封閉的狀態,甚至出現過輕生的念頭,這讓做父母的感到十分苦惱,曾經做過老師的媽媽發現佳妮經常把自己的感受訴諸筆端,於是她不再像以往那樣干涉女兒,而是引導她向文學上發展,這使得佳妮狂躁的內心世界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 在佳妮的文學世界裏,她對人際交往的困惑和憂鬱釋放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2000年她的個人專輯《童言有詐》面世,這讓曾經失落的佳妮又重新找回了自信,此時佳妮也發現了父母身上的變化,他們用寬容的心態代替了以往的極端行為。

  佳妮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女兒在學校形成的這種人際交往障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影響造成的,解鈴還需繫鈴人,父母知道要想讓女兒徹底走出這種困境,必須為她創造寬鬆的外部交往環境,但是此時的佳妮根本不願意與任何人交往,無奈之下,父母只能背著女兒為她恢復人際交往做一些鋪墊。

  陳佳妮:就是我聽見媽媽在跟校長打電話,當時她説其實孩子大了,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她有些行為,可能作為一個孩子她不知道這個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然後怎麼怎麼,就全是在替我説話,而且真的很理解我,當時她打電話的時候,她是沒發現,我在旁邊眼淚唰唰唰地掉。

  解説:父母的良苦用心,使佳妮終於重新回到老師和同學中見,但是細心的父親又發現,一向好強的女兒常常因為成績平平而陷入交往障礙,這一次,母親偷偷地在她床頭貼了一張自己為她特製的獎狀,在父母的引導下,佳妮逐步克服了中學階段形成的人際交往障礙,並且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當她翻開文字記錄的心路歷程時,發現那個曾經被人際交往困擾的女孩已經徹底走出了心理障礙,她想把自己真實的心理感受告訴所有的同齡人。

  陳佳妮:我就覺得我高二、高三的時候,真的太快樂了,我特別喜歡這種感覺,每當身邊有競爭對手的時候,其實是一種幸福,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珍惜眼中所見每一位老師,尊敬他們,愛戴他們,潛心地聆聽它們的教誨,珍惜每一位有才華的同學和朋友。

  主持人:我其實真的挺為佳妮感到高興的,當看到媽媽親手為自己定制獎狀的時候,那一刻你所理解的媽媽要對你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陳佳妮:她可能很難理解我當時到底為什麼不高興,為什麼會痛苦,但是 她只想用她能夠做的,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給我建立信心,然後用她的愛來幫助我快樂起來。

  主持人:吳老師,您在旁邊看著,一直關注著佳妮那個時候成長的那种經歷,我不知道剛才看過了這個之後,對於母親的這種做法,您怎麼看?

  吳若梅:我覺得是她媽媽給她的一種精神上的支持,因為她的狀態,已經精神都幾乎快崩潰的那種狀態,對吧,就是同學之間的關係,學校的那種狀態已經沒有什麼樂趣在裏面了,她很灰心,或者沒有什麼讓她找到自信,很孤獨,這時候媽媽給她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不是説支持你的那種光頭行動。

  陳佳妮:當然肯定一點就是,大家千萬不要效倣我的這個行為,現在長大了回過頭來看自己那些行為是很幼稚的,但是那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但是我的父母,我覺得可能他們比較成功的一點就是,他們在大方向上要求我一定要真誠,一定要善良。

  主持人:這些大方向上他們永遠控制你,但是在小的細節上,他們給你充分的自由,充分的空間,我想這就説的是寬容吧,其實我覺得這番話對電視機前的很多為人父母的人都是一種啟示。

  吳若梅:對,就是像人際關係也是,你家長沒有寬容,孩子就沒有寬容。

  主持人:如果回過頭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他所經歷的這種人際交往,父母起到了這種作用,您會對大家説一些什麼?

  吳若梅:其實人際交往就像銀行裏的賬戶一樣,你要存錢,你才有機會取 對吧,你可以透支,但是你要很快補上,人際關係是互利互惠的一個狀態,所以這一點上,我想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投入可以索取,然後你再投入,還可以索取,再有一點就是,早一點發現孩子的這個在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其實交往過程中是一定有困難的,而且對於孩子來説,他交往困難的時候是一定會表現到生活當中,表達到臉上,或者説有一些奇怪的方式,比如像她一樣,我穿寬褲子,我要打耳洞,我要剃光頭,實際上都是可以觀察出來的,那麼觀察出來以後,儘快地去疏導,去開闊他的心胸,引導他往寬處想,去寬容等等。

  解説:專家提示,家長可以從以下各方面判斷孩子的人際交往是否正常,一是性格特徵,當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時,一般會引發性格的變化,例如變得內向、自閉,甚至出現情緒激動等症狀;二是行為特徵,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或者極端行為時,一般與人際交往受挫有直接關係,此時家長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主持人:我知道佳妮在當時那種剃光頭的時候寫了一篇叫光頭宣言,在今天的節目快結束的時候,佳妮能不能大聲地為我們背誦一段?

  陳佳妮:好,當時我是説,我想要説的是再過一個多星期,我就可以領到身份證了,這標誌著肉體生命,法定意義上的成年,可是沒有人規定靈魂生長到幾歲才是成年,我的身體在成長,我自主剃掉頭髮,宣告身體的獨立,我的靈魂也在成長,我剃掉頭髮,讓大腦能更充分地接受陽光,讓思想能夠接受更多光明,從而讓靈魂更快地成長。

  主持人:好,我想我希望佳妮的這些話能夠讓電視機前更多為人父母的能夠聽進去,其實所謂的孩子成長階段的人際交往,第一個交往就是跟父母之間的這種交往,如果這個交往溝通順暢了,可能對他走入社會後的人際交往起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在這裡,我們特別感謝今天來到演播室的嘉賓,感謝觀眾朋友收看

  我們這期節目,讓我們下期再見。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