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網絡的痛結(編導:劉帆)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4:16)

  本期邀請專家:陶宏開

  陶宏開,60歲,美籍社會學家,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1984年起赴美國訪問深造,後一直在美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回國執教,素質教育的踐行者。要了解陶教授的其他詳情,請登陸

  www.cnhan.com/gb/special/node_896.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各位好,這裡是《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在2004年的中國家庭教育當中,有這樣一個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那就是網癮少年,其實上網成癮的孩子,不只是在2004年才出現的,但是2004年,對於網癮少年和他們的家庭,卻有著特殊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先來看一個短片。

  解説:剛剛過去的2004年。或許是讓這些孩子家長略感溫暖的念頭,首先政府加大了對黑網吧的打擊力度,而黃色淫穢那種不健康信息,也在這一年中被最大限度的清除孩子們的視眼,除此之外,一個花甲老人的出現,讓更多瀕臨絕望的家長心中大喜,這個老人就是陶宏開。2004年10月至今,陶宏開教授的事跡被全國數百家媒體報道,而他的足跡也遍佈大半個中國,很多上網成癮的孩子,甚至在聽過他短短幾小時的報告後,就能迷途知返,告別網絡,他轉化上網成癮孩子的秘訣,究竟是什麼?他真的有那麼神奇嗎?他的魔力究竟在哪?

  主持人:好,看過了這段片子之後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請出這位有點神奇色彩的陶宏開教授,歡迎您陶教授,您好,請坐。

  主持人:陶教授,我們聽説在2004年的時候啊,無論你走到哪,都有很多網癮少年的家長簇擁著你,要求討一討這個良方,我一直想問問您,您的方子真的有那麼靈嗎?有沒有過失誤的時候?不成功的時候?

  陶宏開:大家可能誤解我,叫我什麼神奇教授,魔術教授,什麼靈丹妙藥,其實我沒有,他們以為這麼抬頭一摸,他們就完美的,這是誤解,再一個也是長期過程,就是目前,大家認為被我挽救好的孩子,我也不能説完全成功了。

  主持人:您也不覺得自己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也並不覺得現在就一定每一個經過你挽救的這些孩子都成功了,您覺得有可能讓他們再次針對陷入到網絡的誘惑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陶宏開: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要父母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和我配合來一起改進孩子,有的父母呢,他悟得比較深,改的比較好,那麼配合的也很好,孩子改進也很穩定,有的父母

  你當面跟他説他就忘了,我説你們以前對孩子有很多誤導,回去以後不要再老盯著孩子問成績,問學習,問考試,只管下面幾件事:衣、食、住、行和健康,六個字,記住啊,記住了,好,臨出門我説我對你們的要求記得嗎?你對我們的要求?就茫然的看著我,我也重復一遍,當我出了門,按了電梯的鈴,電梯門開了,我再問一次,我説我對你們的要求記住了嗎?你對我們的要求?又忘了。

  主持人:其實剛才陶教授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例,但是這個事例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網絡成癮的這些少年當中,能夠脫離網絡,這其中跟父母的教育是有直接的關係,那您可能問,真的有那麼大的關係嗎?我們來看一段片子。

  解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家住武漢郊區的母女,母親劉女士今年40齣頭,文化不太高,女兒瞿茜是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去年她還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武漢市一所聞名全國的重點高中,然而在升入高中以後,她發現班裏的同學都是各學校的前幾名,第一次期中考試後,瞿茜在班裏的排名排到了第四十名,為了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瞿茜參加了學校興趣小組的吉他班,她相信從那裏得到的快樂會給她一點信心,她興致勃勃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因為課外小組也有數學語文的培訓班,她媽特別生氣,説她為什麼不去報語文數學班,去學這種沒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厭倦了整天只為分數排名奮鬥的生活,15歲的瞿茜第一次萌生出了一種叛逆的衝動,她想為自己選擇一條喜歡的道路。

  解説:網絡遊戲中沒有排名,沒有相互間的陌生,這種虛擬的美好,使瞿茜更加反感現實生活,但對待上網,媽媽的態度和她截然相反,上網的孩子能好得了嗎?她會是一個好學生、會是一個好孩子嗎?説過比這更狠的話,説那絕對都不是好東西,在網上她是偶像,是英雄,而現實卻不見如人意,瞿茜決然在網絡中尋找快樂,實現自我,對老師的批評,媽媽的責罵,瞿茜開始充耳不聞,她上網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無所顧忌,隨著母女矛盾的激化,她們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劇烈。瞿茜對前途的絕望,讓她無法再進行正常的學習,而此時網絡已經像一張冰冷的大網,擱在這一對母女之間,這種局面讓媽媽和女兒都感到壓抑和窒息。

  主持人:剛才我們一塊看了這段短片,據我們所知,片中這個瞿茜,是您在2004年幫助的第一位網癮少年。

  陶宏開:對。

  主持人:那我想知道這一年過來之後,你幫助太多的類似的網癮少年,像她們母子之間這種激烈的衝突,這是最強烈的一對嗎?

  陶宏開:NO,強烈多得很,有的家長把孩子關在精神病院,關兩個多月,好幾個家長都把孩子關在精神病院裏,有的孩子把家長砍傷了,還有幾個孩子逼父母離婚的,你不離婚我就不上學,父母為了孩子拿了離婚證。

  主持人:其實説到這個網癮少年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跟家長之間的問題,可能説到更深層次的,中國家庭教育背後的更深層次的這種問題。

  陶宏開:對,就像剛才那個瞿茜的例子就比較明顯,孩子在學校有時候受到挫折以後,她需要一個港灣能夠理解她,在往往是這個樣子,很多孩子成績一不好,父母馬上就指責,不是跟孩子從生理上、心理上、學習上和老師關繫上去慢慢把問題找出來,幫孩子去解決,就是簡單的斥責。

  主持人:我們在接到一些網癮少年的家長來信和來電,他們也説到,説對於孩子這種極端的行為,他們也是想盡了辦法,結果都不奏效,最後只能採取這種簡單的粗暴的方式,您説説對這樣的家長來説,應該用什麼辦法呢?

  陶宏開:只能用這種理性的心靈溝通了,別人問我,陶老師,您為什麼跟孩子談的這麼好,效果這麼好,就是跟孩子理性的溝通,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理,讓孩子認可你,你父母不理性的話,孩子怎麼去理性,因為父母畢竟是成人,父母畢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畢竟是跟孩子在一起處的時間是最長的人,中國這個家庭容易走極端,孩子還沒生下,就準備怎麼去愛,愛的簡直是不可思議,那麼孩子上學以後,如果稍有不符合父母這個意願的話,馬上就變臉,然後訓斥,然後罵,然後就是打,從這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孩子當然受不了。

  主持人:可能很多人會説,那歸根結底是孩子們上網成癮,又不是家長上網成癮,那家長的作用真的有那麼大嗎?我們接下來再來看一個短片。

  解説:吳瓊是武漢市一個上高一的大男孩,初一時爸爸媽媽離婚了,這種巨大變化,讓還是一個孩子的吳瓊,覺得和別的小夥伴相比,他的生活中不會再有歡笑和幸福,而離婚後媽媽又時常説起爸爸的不好,這讓吳瓊開始對媽媽心生反感。在當時的吳瓊看來,家裏沒有任何的溫暖和幸福,而上網玩遊戲,則多少能讓他忘記心中的不快,這個原因使吳瓊開始癡迷網絡,兒子迷戀上網,媽媽心急如焚,苦口婆心,吳瓊根本不聽,甚至變本加厲的和媽媽作對,本就不和諧的母子關係,由於吳瓊癡迷網絡遊戲,産生了更大的裂痕,而媽媽反復的嘮叨,和像警察一般的盯梢,讓吳瓊對她越來越厭惡,不理她,完全的不理她。為了阻止吳瓊上網,媽媽幾乎想盡了辦法,有時她甚至會把兒子反鎖在家裏,吳瓊的憤怒也在一天天的積蓄著,而積蓄已久的怒火,總有集中爆發的一天。

  主持人:我們想問問陶教授,假如説父母的這種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反過來也可能對孩子走向網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陶宏開:現在往往這個樣子,很多孩子成績一不好,父母馬上就指責,怎麼掉下來了,上次考二十名,這次考了三十名呢,就是簡單的斥責,那麼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調教,家裏父母又不理解的話,他覺得這個社會就沒有理解他了,他很容易走向網絡,網絡有那麼多網友啊,那麼多遊戲,那麼開心,所以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不溝通,對孩子走向網絡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那反過來我們再説,像剛才吳瓊媽媽的這種做法啊,她的態度有一點改變,自己的孩子馬上就非常敏感的感受到了母親的這種轉變,那這種轉變對孩子擺脫網絡的這種誘惑,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呢?

  陶宏開:因為我講過多次,因為我對孩子挽救的方法就有四步,首先認同我,然後認同父母,認同父母以後就很容易讓孩子認真學習,為什麼呢?如果父母跟孩子理解了,甚至關係好了的話,孩子成績不好的話,他會對父母覺得很羞愧,很不好意思,他就願意去努力學習一種內在的東西,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這次沒考好,下次我一定考好,他不要父母講,他也會認真的學習,如果成績不好,他根本不在乎,不好不好該你什麼屁事,不要你管,所以父母跟孩子這個互動好,甚至關係融洽的話,孩子學習動力特別特別的好,他總希望父母高興,希望父母為自己感到自豪。

  主持人:説到這兒,因為我知道陶教授走到哪,都有網癮少年家長簇擁著你,想要討方子,您不妨通過今天我們電視的媒體,跟大家説一説您覺得讓這些網隱少年拒絕網絡的誘惑,最關鍵的地方是什麼?

  陶宏開:影響孩子們呢,就是讓他們怎麼懂得真實的人生,我就用真實的人生把他們從虛擬的網絡裏面拉出來,我就是講他,如果你遊戲人生的話,人生也會遊戲你,你對人生不負責,人生對你也不會負責,讓孩子去感受,就是讓孩子理性的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將來,那麼這樣孩子他就自己去悟吧,而不是簡單地説,你怎麼上網,這樣毀你前途,這樣不行的,這樣子斥責了,這樣刺激孩子,孩子會更反感,要真正的把孩子當作一個社會人,去平等的理性的對待他。中國的父母很習慣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你是我的,我生你養你,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他就把這個作為一個資本,我生養你,我養你,你就要聽我的話,永遠放不下這種心態,那麼一説話就表露出來,我是你媽,我是你爸,你還不聽呢,那孩子自然就反感了,希望所有的父母和教育者,當你們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理性的、平等的這種心態去跟孩子談話,就容易走近孩子的心裏,當你走近孩子的心裏,再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去解決問題。

  主持人:就是説一個方子就是最關鍵一點,教育者本身要理性,要高素質、要懂得哲理。在這兒呢,我們應該感謝三位嘉賓來到我們的演播室,也感謝觀眾收看我們這期節目,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謝謝。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