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當代教育 > 正文

《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離家出走的背後(編導:羅安)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9日 13:17)

  本期邀請專家:李玫謹

  李玫謹,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家庭教育,長期致力於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工作。郵箱:DULMJ@sina.com

  ——————————————————————————————————

  《家庭教育備忘》:離家出走的背後(編導:羅安)

  主持人:各位好,歡迎各位收看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我是勝春。在2004年,我們身邊發生了一些特殊的現象,有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離家出走了,那他們離家出走是因為逃避,還是因為尋找什麼呢?在我們今天節目的一開始,我們首先給大家看一段關於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相關的調查報告

  解説:2004年青少年離家出走問題成為困擾我國家庭教育領域的一大難題,在針對全國十九個省市的家庭關於離家出走問題的調查中有57.5%的孩子是因為與家裏鬧矛盾離家出走的,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躲避父母。調查顯示,離家出走的孩子向低齡化發展,其中14歲是青少年離家出走的高峰年齡,以小學高年級和中學低年級的學生偏多,離見出走的青少年中男生多於女生,其中大多性格孤僻、容易衝動,這些孩子出走後,大多從事打零工、做生意、流浪甚至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

  主持人:好,看過了這段調查報告之後,下面請出我們第一位嘉賓是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謹教授,歡迎您李教授,請坐。李教授,剛才我們在片中看到這個調查,其中有很大的一個比例達到了57.5%這個數字,這個青少年都是由於跟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的,這可能是很難避免的事情,那出了問題該怎麼辦?

  李玫謹:其實這個我們看到,就是説關於孩子離家出走,説是鬧矛盾,其實這個矛盾裏頭包含的內容還是挺多的 ,實際上在這裡頭,父母可能在教育、撫養的方式當中出了問題,也就是説,你儘管很愛你的孩子,但你的愛本身出了問題,那麼有些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可能不是很理解,或者説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問題出在哪,而事實上這個問題往往不是孩子出走的時候發生的,它往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這個積累的過程,比如説一個人從小到大,他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社會化首先是由父母來實施的,那麼也就是説,你父母給了他什麼,實際上也就形成他現在的什麼。那説到這兒,在我們手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在2004年的時候,有來自湖南懷化的一個男孩,叫做梁攀龍,一夜之間就成為眾多媒體追逐的這樣一個焦點,他的出走行為也引起了很多有關部門的重視。

  主持人:那可能很多人問,一個只有14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在一年之內接二連三地離家出走呢?我們先去看一下相關的情況。

  解説:2004年11月11日,已經是第三次離家出走的梁攀龍和另一名孩子偷偷地起落架上爬上了雲南飛往四川的航班,飛機起飛後,梁攀龍本能地抓住了欄杆,而另一名孩子卻不幸從高空墜地身亡。

  在萬米高空嚴重缺氧、極度寒冷的狀態中,梁攀龍僥倖地依靠穿過行李倉的一根通風管道才保住了性命,幾天以後驚魂未定的梁攀龍的父母終於見到了死裏逃生的兒子,然而讓所有人感到吃驚的是,梁攀龍面對情緒激動的父母,竟然沒有一絲反應,那麼他出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記者調查得知,梁攀龍的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雖然留在他身邊,但平時和孩子幾乎沒有什麼交流,梁攀龍自從小學五年級迷上網絡遊戲以後,就經常為此離家出走,一開始父母還尋找兒子,後來乾脆任其發展,因為梁攀龍一般出走幾天后就會回家。但經過這次的事件以後,梁攀龍的母親發現自己已經徹底管不住孩子的心了。

  主持人:剛才我們從片中看到,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孩子多次離家出走,憑您的經驗來判斷,您覺得這個孩子有沒有可能再一次離家出走?

  李玫謹:完全有可能,就是我看這個孩子,應該説是他已經初步地具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了,這個心理問題有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來,一個就是當他的那個同伴掉下去的時候,他表現出的那種漠然,到回來以後,當問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他的那種沒有一種我們常講的一種人的那種情感反應,所以,這個情感反應也會反映在他對他的家庭、對他的父母,那麼這個原因,現在我不太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主持人:説到這孩子的相關背景,因為剛才我們這段片子是在我們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當中轉錄下來的,我們特別請來了《共同關注》欄目的記者牛艷敏,來,我們歡迎,請坐。李老師,你好,剛才在片子當中,我們也看到

  一個鏡頭,那個鏡頭在我們的眼中留下印象也很深刻,就是當父母跟孩子重新團聚的時候,那一刻,父母是跪在地上哭,而那時候攀龍的表情顯得有點木納,當時因為旁觀還有很多機場的人,機場的人説,這個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地冷漠,他的媽媽把頭埋在他的胸前哭,他一直站著很冷漠,表情非常冷漠。

  牛艷敏:我也很奇怪, 我覺得他的父母對他不是沒有愛,我記得特別清楚,就是他們見面的時候,他媽媽看著他就哭了,他媽媽只説了一句話,我至今都記得,她説攀龍,你看我看你的眼裏全都是愛,我們看你的眼睛裏全都是愛呀,攀龍,不是假的呀,攀龍,是發自內心的呀,真的呀,攀龍。

  解説:儘管梁攀龍的父母非常愛兒子,但梁攀龍還是要離家出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據梁攀龍説,他在家裏覺得沒有意思,和母親説不到一塊,只好出去尋找快樂。當問起他和父母的關係時,他這樣告訴我們。

  記者:關係怎麼樣?

  梁攀龍:不是很好。

  記者:平時你能見得著爸爸嗎?

  梁攀龍:平時見不到。

  記者::那平時你爸都幹嘛去啊?

  梁攀龍:工作。

  記者:那你見不到他,怎麼還和他關係不好呢?

  梁攀龍:見不到關係就不好,不説話關係肯定就不好了。

  記者:跟媽媽關係怎麼樣?

  梁攀龍:還可以。

  主持人:牛艷敏,我知道你是親自去採訪這個孩子梁攀龍的。

  牛艷梅:對。

  主持人:我不知道當你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跟他對話的時候困難嗎?

  牛艷梅:第一次非常困難,當時梁攀龍回答我的問題從來沒有超過五個字的, 總是是和不是,對和不對,當時我特別困惑,因為你面臨的採訪對像是一個幾乎自閉的孩子,當時我的感覺是,然後我問他,我説你喜歡吃什麼?他説 能吃的我都能吃,我説你喜歡喝什麼?他説能喝的我都能喝,我説你喜歡看什麼書?能看的書我都能看,最後我在想,那我究竟該問孩子什麼?我想他是個孩子, 所以我説你喜歡小動物嗎?我想著孩子可能喜歡動物,他説喜歡鳥,那一刻我在想,也許鳥就是打開我和他之間交流的門的工具,所以我就第二天去昆明的市場上,買了一對鳥送給他,之所以買了兩隻,就是想告訴他,就連鳥都需要朋友,你也需要跟人溝通,跟人交流,然後第二件事我覺得,能夠打開他的心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我採訪他的時候,,他一直低著頭,頭低的特別特別低,然後,我可能在想,他為什麼一直低著頭?後來我想了很久,我想大概他可能是心裏有點膽怯,然後我就跟他説,我説攀龍你抬起頭來,看著姐姐,其實你很帥,他的反映讓我很吃驚,他説姐姐,其實你是第一個誇我的人,我當時非常吃驚,我説怎麼會是這樣,不可能的,這是現在我們很多教育當中的問題,所以在這點上我認為,算是他們在做父母過程當中的一種失敗,,我們現在很多父母,他就覺得孩子在我跟前,我看著他長大的,我怎麼不了解他 我很了解他

  實際上他還是不了解,因為什麼呢?就沒有像你這樣,他努力地去,真地去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興趣,然後跟他找到一種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語言,還有一個,對他很欣賞,很關注,比如説,我很認真地去看你,然後覺得你長的很精神,很帥,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有一個感覺,你真的在看我了,你真的在關注我了,得到了別人的一種欣賞和肯定。

  解説:專家提示,離家出走的孩子,一般內心比較自卑,和父母關係冷淡,這種性格的形成與家長平時交流方式有密切關係,而很多家長等到發現孩子出走以後,才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往往已經和孩子之間形成很深的隔膜,所以家長應該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主持人:關於這個青少年離家出走的話題,我們記者在調查當中也發現,在十四和十六歲這個年齡段當中,好像離家出走的人數特別多,似乎也成了這個年齡段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段。這是為什麼?

  李玫謹:這是因為你剛才講的,十四到十六這個現象,那麼十四歲應該説是人的青春期的一個很明顯的一個啟動期了,就是説,他外形的這種迅速的變化,導致他心裏感受的變化就是,他一下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像過去看別人都是仰視,自己是個未成年人,現在看誰都是平視了,可是,他的心理髮育卻不能這麼快,我們講這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步,那麼心理髮育就是剛才我們講他心理不成熟,他會怎麼辦呢?他也需要一些依賴對象,但是這個依賴對象它不再是以往的父母或者老師 ,而是尋找同齡人,那這個時候,他一旦有什麼東西能吸引他,讓他變成一種有事可做的一件事情,比如説吸毒、上網或者和同學玩兒,那麼這個背景下有很多孩子就出現什麼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實上就是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這個階段稱作一個人生的危險期,或者稱作人生的反抗期,那麼這個小攀龍在這個階段出現這個問題也是正常的。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到片中這個小攀龍離家出走,或多或少跟網絡有關係 ,那接下來我們還要提到這個案例當中的主人公苗苗離家出走也是跟網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難道真的網絡就是青少年出走的罪魁禍首,我們先看完片子再説。

  解説:對於家住西安的陳平夫婦來説女兒陳苗苗可謂讓他們傷透了腦筋,自打小學五年級開始,她就因為上網開始了頻繁的離家出走,母親為了尋找他,甚至學會了上網。然而,陳平夫婦所有的辦法都留不住女兒的心,2004年他們發現女兒又準備離家出走,於是他們特定從北京請來了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王小春,就在王老師開始了解情況的時候,苗苗的家裏又爆發了戰爭,原因是苗苗的父母為女兒買手機的事發生了爭執。

  苗苗的父親並不知道,王老師經過調查以後才以後發現,苗苗為了得到手機,向父親撒了謊。

  王老師還了解到,苗苗的父母再教育女兒的問題上,始終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激烈地爭吵,手機事件可以看出父親在答應孩子要求上的隨意性,而母親從不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只知道一味地看著女兒,不讓她上網,防止孩子離家出走。

  苗苗的父母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的苦心換來的卻是女兒的抱怨?2004年5月,苗苗不辭而別,再次離家出走,這讓他們又一次陷入了苦苦的等待之中,

  主持人:好,看過了這段片子之後,接下來我們請出今天的另一位嘉賓,是來自北京教科院的王曉春老師,歡迎王老師,王老師你好,通過您跟苗苗的接觸,對於這個手機事件的調查,您覺得苗苗離家出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王曉春:我覺得一個是她父親、母親兩個極端,或者是溺愛,什麼都滿足她,或者是就打,他沒有一致的意見,另外經常進行情緒性的爭鬥,孩子在這裡面肯定不適合她生存,她不愉快。

  主持人:在她們家庭當中,您還感受到哪些信息?

  王曉春:他不知道孩子究竟為什麼出去,他想把她堵住,生堵硬截,她媽媽非常辛苦,這個經驗證明是堵不住的,這只能引導。

  主持人:我同意王老師説的這個意見,在家庭教育當中有很多失敗的一些比較典型的一些做法,那麼其中就是父母的管教不一致,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做法,那麼也就是説,如果説父親是贊同的,母親是反對的,或者母親是贊同的,父親反對,那麼這種背景下,這孩子他可能 個他不知道該做哪一種做法,第二個他可能會利用父母的矛盾鑽空子,所以這個是一個比較失敗的教育方式,那麼從這個問題上也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她之所以離家的,其中這是她的一個原因。

  解説:專家提示,對於因為迷戀網絡而離家出走的孩子,家長可以採取逐步限制上網時間,改善家庭氛圍的方式,慢慢對孩子加以引導,從而建立穩定的信賴關係,只有這樣才能起到預防孩子出走的作用,很多家長把責任歸咎於電腦和網絡遊戲,而忽略了自身存在的教育問題,這也是導致孩子離家出走一個原因。

  主持人:那麼,現在我也接到很多家長給我寫的信,也有打電話來説這個孩子被網絡吸引走了,因為上網學壞了,其實,我認為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家長直到目前為止仍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王曉春:對,要讓那些父母知道他的原因,比如説,網絡是孩子學壞或者説離家出走的一個原因,但是,你有沒有想到,如果沒有網絡,會不會還有毒品,會不會還有一些不良少年,總而言之,會有其他的原因讓他出走,當年沒有網絡的時候,也有出走的。

  主持人:對,剛才您説的這個,基本上是家長的原因,我覺得根兒是家庭,肯定是這樣的,好,歡迎各位繼續收看當代教育《回眸2004家庭教育備忘》,在我手中有這樣一封信,這是一位家長寫來的,他説在2004年,對他們母子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就在這一年,孩子出現了最讓她擔心的離家出走的問題,同樣也是在這一年,她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有了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思考,我們先去看一下。

  解説:十四歲的張博亞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因為迷戀電子遊戲經常遭到母親的責罵,於是他偷偷拿了家裏的錢到網吧裏去玩兒,2004年3月的一天,他又一次逃課上網,終於背母親發現。

  為了逃避母親的體罰,張博亞準備離家出走,但是由於身邊沒錢,只好又回到了家,沒想到正好撞在母親的“槍口”上,於是博亞遭到了有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體罰。

  博亞的母親沒有留意到孩子內心的變化,就在幾年前,博亞的父親因為車禍去世,從此他就覺得家裏的氣氛特別壓抑,而母親又一直對他進行情緒性的發泄,這讓整日生活在沉悶、單調氛圍中的博亞,決心離開這個家。在博亞的母親發現家裏的錢少了以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不

  我的心情也是特別複雜的僅把自己的房門上了鎖,還每天到學校接送孩子,沒想到,這些舉動更加引起了博亞的反感。

  就在博亞的母親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針對他們母子這種情況的夏令營開班了,在博亞離開母親參加夏令營以後,媽媽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

  博亞的母親意識到,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激發起孩子對家的熱情,從而留住孩子,就在博亞去夏令營的七天裏,她把家裏重新佈置了一番,這是丈夫去世後她第一次徹底改變家庭氛圍,也就是這一次,她為兒子換上了色彩明快的新床。

  與此同時,博亞在夏令營的活動中釋放了多年積壓在內心的壓抑,通過小夥伴之間的合作遊戲體會到了現實世界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就在博亞回家以後,他以外地收到了母親寫給自己的信。

  讓博亞感到吃驚的改變還有很多,媽媽不僅打開了封鎖他們內心的鐵鎖,還主動向他承認了錯誤,博亞的母親告訴我們,她現在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會離家出走,因為從博亞的眼神中她能夠感覺到孩子的心已經被留在了自己身邊。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到這個片子結尾的鏡頭,我們真的為這對母子倆感到高興。雖然説青少年離家出走可能有眾多的原因,這裡面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但是,當家長髮現了這個傾向和苗頭的時候,還是有辦法可以杜絕和解決問題的

  李玫謹:有,根本的辦法就是,如果你能使他在現實生活中活的比較快樂和有成就感,就是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適宜孩子生存的教室和家庭,他就不會出走,家長一定要有信心,是有辦法的,李教授,您再給我們説細一點。

  李玫謹:其實,我覺得這個媽媽這點做的非常好,我覺得在這個例子當中,就非常恰當地體現了他這種互動的感覺,也就是説在這種背景下,這個夏令營可能是給孩子一種環境改變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條件,然後他母親又借這個契機,抓住了這個機會,調整了自己的行為,但是我想,看到這個問題,我想第一個建議就是説什麼呢,就是我們言語溝通之外的方法就是文字溝通,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忽略了這個方法,電話有用,回避它的正面接觸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通過文字,你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慢慢地説出來,那麼這個文字如果你要是談的,而且你慢慢説,你就不會有當時那種情感,或者雙方的互動的壓力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會比較冷靜,而且你把你想説的,把你真正的愛,你對孩子的憂慮和對他的期待説出來,然後把信放在孩子的床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解説:專家建議,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離家出走的問題時,一般都伴隨著比較激烈的矛盾,此時,不宜採用強制性的語言和行為,而應該冷靜下來進行換位思考,等到雙方都平靜下來以後,再採用書信、Email等不容易引發衝突的方式,進行溝通比較恰當。

  主持人:我們剛才給大家介紹一下,就是作為家長來講,怎麼能夠及時發現孩子要有出走的這種傾向。

  王曉春:有這麼幾個動向,家長注意:一個就是晚回家,該放學回來沒回家,這就證明他對家不依戀了,再就是不跟你説話,跟你話越來越少,這不妙,還一個是孩子不停地跟你説,我們學校收這費那費,你也不核實,那不行,這幾個動向請家長注意,這都是出走的有可能的苗頭。

  主持人:嗯,王老師通過自己的這種了解、調查的經驗,告訴大家這樣幾個經驗苗頭,我不知道李教授您覺得怎麼樣?知道了這種苗頭之後,怎麼能夠幫助孩子別出去,別往外走。

  李玫謹:其實剛才王老師説那幾點,就概括的很全面,但是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孩子不和你説話,比如説他要玩兒網絡遊戲,你不讓他玩兒,比如説他最近學習成績不好,然後又到期末考試點了,就是這個時間點,那麼像這種階段,你要特別注意,所以在這裡頭,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做父母的,尤其是跟孩子接觸最多的那個母親或者父親,要首先調整一個心態,什麼心態呢?你不要把自己擺在一個居高臨下的這樣一個位置上,要調整什麼呢?和孩子交朋友,當你發現孩子對你最近有意見,當發現孩子不跟你説話或者孩子最近有明顯的壓力、焦慮,這種情況下,你要像朋友一樣跟他去談話,然後甚至幫著他説話,你比如説孩子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要太累了咱們出去散散心,要太累了 你今天早點睡,你別做作業了,明天我跟老師説,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也就是説你如何和孩子拉近心理距離,然後讓他感受到你們倆有一種共鳴、默契和交流,這樣的話孩子他可能就不會採取那麼簡單的方式,一個是回避你,逃避你,或者甚至拒絕你,或者反抗,抗議你。

  主持人:其實關於家庭教育的話題,確實有太多的話説了,那麼當您看過了我們這一系列節目之後,能夠重新思考一下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係,可能也是我們做這檔節目最大的欣慰,在這裡我們感謝今天的嘉賓,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我們這一期的節目,讓我們下一期節目再見。

責編:英子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