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悠揚的大地——中外女校長和她們的學校》第11集:《教育,不設防》(11月1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3日 16:12


  申哈:這是1949年初發生在以色列的故事,一位名叫魏克曼的婦女,剛從波蘭移民到這個國家。這一天,在靠近電影院的地方,她突然看見一個士兵從吉普車裏出來向劇院走來。她驚呆了,“海姆!”她失聲叫出。士兵回頭朝她望去,就在這幾秒鐘內他們互相盯著對方難以置信,眼前竟然是自己以為早就在屠殺中喪生的兒子。婦女伸出了雙臂,幾乎暈倒在青年的懷裏 ……

  解説:這是一個聽來就叫人深思的故事,不同經歷不同國籍的人,都可以從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和不同的含義。然而,有一點是任何人都堅信不疑的,那就是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在經歷民族流散、納粹屠殺和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今天的以色列依然沒能迎來和平的曙光。長期的以巴領土紛爭讓這裡成了國際問題最集中、最危險的地區之一。可以説,在這個國家,沒有一個角落不存在恐怖襲擊的危險。

  申哈:當人們説,我們已經無計可施了,我們只能悲觀,不會再有變化,什麼也不會發生了。但是我不同意 。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加積極,我們應該尋求第三條道路,正如我所描繪的。我不在意別人是怎麼看待第三條道路的,我總覺得那是有一條路的,不要放棄希望。

  解説:這位自信而有抱負的女性,就是厄梅克大學的校長阿麗扎申哈。她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曾是以色列駐俄羅斯大使,還是現任海法市的副市長。

  關於民族的未來,申哈校長尋求的是一條不同於政治與武力的第三條路。用她自己的話來説就是:地球上只有一種力量可以克服歷史留存下來的爭鬥——那就是教育。而這條路線的前提就是雙方都要有權提出各自不同的觀點,交流和融合各自不同的感情。

  申哈:最重要的事業莫過於教育,然後才是其他的事。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讓我們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

  副校長:我和阿麗扎申哈很早就認識,我們一起在海法長大。她的觀念和我很相似。我們都認為,從事教育、提供機會是一種責任。教育,在希伯來語中就是建造新天地的意思,所以談到教育就意味著談起新的機會和新的生活。

  申哈:我們學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位於以色列阿拉伯人居住比較多的拿撒勒市附近。有很多的學生是來自阿拉伯社區和拿撒勒市。這決定了我們的校園要創造一種共存的氛圍。

  解説:厄梅克大學建立於1965年,它以多元化和實踐性強的課程為主要特色。為本地區提供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處的正面示範,是這個學校一直以來堅持的一項辦學宗旨。

  以色列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無論在歷史認識上,還是政治信仰上,都有著很多的差異,存在著很多分歧。但是,沒有人可以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大家都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各自不同的歷史敘述將各自帶上不同的歷史征程,沒有任何防線可以征服歷史認識的力量。

  申哈:多元文化並存是社會發展的趨勢。這種必要性是毫無疑問的。就好像是一幅畫,當你看到民族的個性時,是不同的顏色點綴不同的部分。當你看到全局的時候,你看到的又是整個圖案。所以你必須懂得怎樣共存,同時保存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和共性的結合正是我們想在校園裏營造的。

  學生:我覺得這個大學裏言論比較自由,和我以前去的學校相比環境更加多元化。我和同學們的關係都很融洽,甚至是阿拉伯同學。我想校長是要給大家自由表達的機會。學生們不是以反抗的形式來表達觀點,而是到課堂上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授:沒錯,我們的課堂是很自由的。我給他們佈置作業,我把他們帶到一個問題當中,沒有現成的辦法。他們要自己去解決遇到的一些小問題。

  解説:厄梅克大學有20%的學生是阿拉伯人。為了使這些學生儘快地適應希伯來的學術環境,厄梅克設置了一整套幫助的體系。

  申哈:我們為他們配備了特別顧問,她們是阿拉伯女教師。這些顧問幫助學生們解決各種疑問和困難。

  教授:是的,我們這兒專門有一些教工為阿拉伯學生提供幫助,因為有的時候學生們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語言。阿拉伯語是他們的母語,希伯來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這樣他們就會遇到一些困難。

  解説:給弱者以機會,給需要者以幫助。厄梅克大學成為成千上萬拿撒勒阿拉伯和以色列年輕人的第一選擇。然而,知識的傳授僅僅是一個方面。教育不僅是一種需要,更是這個大學給予學生的一段完整的生活過程。

  申哈:教育有助於人們形成自己的圈子。你需要知道一些東西,但這是不夠的。你還要了解別人,了解別人的需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們正在尋找一些機會將同學們團結在一起。實際上他們是在一起生活。我們決定不給學生分別授課,他們一起上課,一起去圖書館,一起吃飯,甚至是住在同一間宿舍裏。我們從來不在學生中製造任何的隔閡。

  解説:2004年5月,以色列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厄梅克大學啟動的一個新項目——12名猶太學生和12名阿拉伯學生將聯合出版一份雙語雜誌。

  學生:我們這個項目是在傳播係系主任的指導下,用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出版一本雜誌,參與製作的人有猶太人、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

  申哈:我們想通過創造這樣的一種活動,將他們聚在一起。這只不過是第一次。

  教授:我覺得阿拉伯和猶太學生在一起實習、編雜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們一起進行藝術創作,彼此提出問題。通過這種工作,我們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這是一種情感的交流。

  解説:首期10萬份的雙語雜誌將會分發到學校和當地的社區,拿撒勒市將會越來越多地聽到來自兩族學生共同的聲音。

  副校長:大學生往往具有一種非常強的社會觀察力,他們能夠發現社會當中最需要的東西。

  申哈:只有當不同文化相互交叉的時候,才有可能産生新的知識、觀念、創新和成果,這些才是真正有利於人類的。

  解説:這是厄梅克大學一個特別的培訓班。這些年齡、膚色和裝束不一的婦女,都是服務於當地醫院的護士。在以色列,職業醫療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領域。戰爭造成的物質損失可以通過重建來補回;但它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卻長久難愈。對於一個並不太平的國家而言,幫助平民克服戰爭的傷害,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非常關鍵。

  申哈:職業治療在以色列是很重要而且發達的,特別是對有些兒童,他們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殘疾,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現在的護士工作跟從前很不一樣。她不僅僅需要做護士的工作,她們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所以我們要提高他她們作為護士的受教育水平,讓她們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

  解説:這是學生們自己創作的歌曲。2001年的秋天,三名大學生在阿福拉鎮上的一次公共汽車爆炸中喪生。從此,每年的這個時候,厄梅克大學都會舉行這樣一個儀式,紀念遇難的學生。

  學生:這有很多阿拉伯學生和猶太學生共同參加的活動。我覺得這裡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關係是不錯的。當我們過聖誕節或者屠殺紀念日的時候,他們也會參加這些活動。我喜歡這兒。我們大家的關係挺好,我們在一起上課。在一起完成作業,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但大家相處得很好。

  申哈:我知道女性要成就一些事情是困難的。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等級裏,我們的頭上就好像有一個玻璃屋頂,這個屋頂總會在那個地方。以色列的大學體系就是這樣。但是當一個女性成功地衝破了這個屋頂,我不認為她會比男性脆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衝破它。

  教授:申哈依靠她的性格和能力,為這個學校做出了很多貢獻。我們很高興有她在這兒。可能你們已經知道,她現在是海法市的副市長。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其實不願意她去那兒當副市長。

  副校長:她很聰明。知識淵博,她的人際關係很好。她具有從事這種工作的性格。她讓一切變得很簡單。

  解説:用教育去開創以巴民族共存的未來,申哈的構想正在與很多人分享。在遠離厄梅克的哈達薩大學,另一位女校長帶著同樣的信念在默默耕耘。

  春天的耶路撒冷鬱鬱蔥蔥,到處盛開著鮮花。哭墻的後方,阿克薩清真寺的圓頂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光芒。走在這古老而肅穆的街巷裏,你很容易相信上帝的存在。然而與這種崇敬感同時存在的,是我們真真實實謹慎的心跳。因為這座城市已經與頻繁的爆炸聯絡在了一起。

  數學教授:離這十米不到的地方,一輛汽車裏被放置了一枚炸彈。我已經習慣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不願意習慣這個。

  學生:我們在這的確會感到一種威脅,因為這個學校處在耶路撒冷的市中心。

  解説:危險並不能阻擋教育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1974年,哈達薩大學由一些美國的猶太婦女出資建立,它是耶路撒冷市中心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五年前,校長納娃來到了這裡。

  納娃:耶路撒冷並不是個十分富有的城市,很多住在城市和城市周圍的人甚至不敢相信他們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當然他們更不能想象自己能成為科研人員。所以你必須要去説服他們,告訴他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希望。

  解説:哈達薩大學以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研究而著名,同時學校也為市民開設了大學預科課程並提供豐富的獎學金。和平對於這個城市來説遙遙無期,可這個城裏的無數年輕人卻因為哈達薩而切切實實改變了命運。

  學生採訪:我認為我在這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學習了很多東西。學校的課程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經歷。我認為我在這裡學的知識能為我念碩士做好準備。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是特別清楚這裡能帶給我什麼,但是現在我知道了。

  女教授:我們關心學生,關心他們的家庭背景,關心他們的發展方向和怎麼實現自己的目標。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會給予幫助。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受到冷落。


  納娃:這正是我們在努力做的。我們就好像是拾起一朵花,我們把花展開,但是花朵是要在太陽底下才能綻放的。所以你要給予這朵花靈感、關愛、照顧,你才能讓它發生變化。這就是我對於教育的理解。

  解説:雅科夫是攝影專業四年級的學生。在工作室,他向我們展示了自己拍攝的作品。

  南極學生:這是一個儲藏室,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蓋的。現在這裡空了,沒有人住了。這是烏克蘭的科學考察站。他們在這裡有科研項目。我還有很多其他的照片。我同娜娃有過交流,因為我要去南極,她找我談過話,後來學校給了我錢。

  解説:教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它的終點並不在於知識的獲得,而是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理解和關愛,從而構建起更加理性和博愛的世界觀。

  教授:昨天在我的數學課上發生了這樣的情景,三個阿拉伯學生同猶太學生握手,而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正常的。於是我就想可能過去我們有些衝突,握手可以看做是一種言和。我們想和平的生活下去。

  解説:一次握手在哈達薩再平常不過,但在校園圍墻之外的世界,卻不一定如此平常。更多的是伸出雙手卻無法觸碰的絕望。

  數學教授: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家,這個學校也很小。但我們有一個非常滿意的學生社區。這裡很友好,我覺得我在這很幸福。

  解説:2002年6月,以色列國防部的“安全隔離墻”計劃正式啟動。一段長約360公里的隔離墻及鐵絲網將會把以色列本土與約旦河西岸地區隔離開來,目的是阻止自殺性襲擊者的進入。然而,紮根在人們心底的仇恨不消除,襲擊的危險仍然會時時伴隨。

  耶路撒冷是一個悲傷的城市。而城中那個小小的哈達薩卻注滿了溫情。納娃相信,用教育塑造兩族學生,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隔離墻,整個國家都將是受益者。因為,在哈達薩種下的和平種子會被學生散播到他們所去的每一個角落。

  納娃:我來告訴你們,在遠離中國的地方,在耶路撒冷,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學院,這裡注滿了對於未來的感情,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將來。

  解説:納娃的聲音很溫柔,她的敘述讓我們忘了外面的危險,一起沉浸在對教育的暢想中。

  納娃:當我坐在你們面前,聽著你們提出問題的時候,我感覺我是在接受教育。當你在聽我説話時,你們其實是在接受另一種文化的教育。當你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或者是耶路撒冷的大街上,你其實也在接受教育,因為你聞到了味道,看到了顏色,還有你感受到那些安靜的時刻。教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解説:納娃很健談,她關於教育的一些極具啟發性的思想,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由於拍攝的需要,我們將窗戶全部關閉。直到快結束的時候,大家才從秘書那裏得知,原來納娃身患癌症,而空氣不流通對她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對此深感不安。

  女教師:納娃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女性。她很堅強而且富有激情。她很有能力,是一個楷模。對於我這樣的一個年輕人而言,她是我所見到的最令人尊敬的人。

  納娃:我想告訴你一個小故事:在萬聖節前,我有一天從醫院出來。看到離我家不遠處的路口有一個大盒子,像是一個花店的盒子。我在想盒子裏有什麼東西呢?後來我丈夫把它搬到了我的床上,讓我躺下。我看到盒子上放了一封信,這封信是一個系主任寫的。他説:我特別想為你做一些事情。我希望我能代表所有的人。我打開了盒子,盒子裏面裝滿了來自我同事的幾百封信。他們説他們愛我,關心我,感謝我跟他們在一起,感謝我讓他們的生命有了不同。我在醫院的時候並沒有哭。但是當我拿到這個盒子的時候我哭了。這樣的事情會讓你變得堅強起來,你知道你不是孤獨的。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