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珍惜生命 遠離毒品》系列節目之二:打造心理防線(6月22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3日 11:15

  主持人勝春: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收看《當代教育》的系列節目“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今天在節目當中,我們跟大家聊的是關注心理健康,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演播室當中的兩位嘉賓,一位是著名的作家畢淑敏,歡迎您畢老師。

  畢淑敏:您好。

  主持人勝春:

  另外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社會與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所長皮藝軍,皮所長您好,歡迎兩位。據我們了解,一般青少年第一次接觸毒品的時候可能或多或少都跟青少年那時候的特殊的心理特點有一定的關係,為此我們的記者拍了一些短片我們先去看一下。

  (小片一)

  在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裏,只有24歲的尚小青已經是常客了,8年來,她來這裡戒毒反反復復已經不下六次,談起自己吸毒的原因,小青説到16歲時自己的一次感情挫折。

  尚小青:當時我交了一個男朋友,他出國了,我當時歲數特別小,挺迷茫的,心情特別不好挺壓抑的,那個時候,他走了以後,我就認識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在那堆人裏接觸的毒品。

  19歲開始吸毒的云云,3年毒齡,15歲時她就自己出來謀生,兩年省吃儉用後,她有了十幾萬的積蓄,而現在,一切都因毒品化為烏有,云云説,他吸毒是因為感情挫折加上生活空虛導致的。

  云云:我跟朋友吵架了嘛,心情不好,我現在感覺就是毒品這東西就是鑽人空虛的空子,除了身體上難受,所謂的心癮就是只要你抽過這東西以後你不能空虛,人不可能不空虛就戒不掉了。

  能歌善舞的薇薇是戒毒所裏人見人愛的小姑娘,年僅19歲,吸毒4年,家長的溺愛,生活沒有目標使他走近毒品,見到我們,她首先回憶起自己曾經的優秀。

  薇薇:我覺得我小時候也挺讓我媽媽省心的,你像我學習什麼的,一向都挺好的

  記者:那你後來為什麼沒有繼續上學?

  薇薇:因為不想上了,我覺得沒意思

  記者:你不想繼續上學,你當時有什麼目標?

  薇薇:我當時也沒目標,我覺得就是天天跟一幫跟我歲數差不多的人天天在一塊兒玩,有説有笑的,因為我覺得我要走的路都應該是我媽媽給我鋪好了的路,把路鋪好了然後我再走,因為我從小我就沒有想過説我將來以後會怎麼怎麼樣。

  羅琦,著名搖滾組合“指南針”樂隊原來的主唱,曾經的中國搖滾第一才女,也在中國娛樂圈第一個爆出吸毒醜聞,多年的沉寂和戒毒過後,羅綺重入歌壇,説起當時吸毒的原因,羅綺總會談到那件讓他永遠痛苦的事,在一次她和朋友的聚會中,小小的口角與隨之而來的廝打,使羅綺失去了自己的左眼,而這個巨大的打擊在那時使他心如死灰,毒品趁機走進他的生活。

  羅琦:多少有點關係吧,在心裏疼的時候,然後又趕上朋友在旁邊吸著,然後就説你來點吧,別想這些事兒了,然後聽著音樂,然後大家都吸嘛,然後説OK,那我也試一試吧,就那種,好像周圍大家都是這樣的,然後有時候毒品可以讓你對音樂更有感覺吧,更有靈感那種的,所以我覺得其實沾上毒品不過就是那麼幾種心態,一個是覺得好奇,一個是覺得是一種時髦,覺得如果自己吸這個挺酷的。

  我們在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進行的容易導致青少年吸毒的心理的調查統計中,羅綺所説到的兩種心態和蕓蕓、小青、薇薇等吸毒時的心理原因的確比較普遍,這都證明了青少年吸毒很大程度上都和他們心理的不健康密切相關。

  主持人勝春:

  好!畢老師,很多人可能都看過您的作品《紅處方》,包括這部作品後來被拍成電視連續劇,您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當時這個人物的心理,這種青少年吸毒這種心理是不是能夠代表大多數青少年吸毒的這種共性呢?

  畢淑敏:我寫這個作品的時候因為,比較早的還是90年代初期,我就開始關注到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我們公開的宣傳裏材料很少,那麼作為一般的青少年他基本上獲取這個有效的這種信息的途徑我覺得就不夠暢通。我因為以前當過20年的醫生,然後以一個醫生的敏感就會覺得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的青少年不曉得,如果我們都對他處於一種很茫然的狀態那麼可能會引發特別嚴重的後果。

  主持人勝春:


  皮老師,剛才我們在看片子的過程當中,我們感覺好多青少年他是處在一種特殊的心情的時候,比如説受到什麼挫折,心裏受到某種傷害的時候,總之是不痛快的時候,他可能採用毒品這種方式來解脫自己。在您的發現和研究當中您覺得青少年大多數會因為什麼原因會接觸到毒品呢?

  皮藝軍:孩子第一次接觸毒品的動機可能有那麼幾種,可能有一種僥倖,因為這個事情可能別人是這樣的,可是到了我身上我可以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我有我的決心,我有我的判斷,這是一種僥倖,還有一種就是剛才説的好奇,還有一種就是苦悶、孤獨的時候,比如説離家出走,在街上逛,這個時候他碰上一些朋友給他所謂的這種安慰,他可能很難拒絕,消除苦悶,還有一個被他人的一種誘惑。

  主持人勝春:

  畢老師!在您《紅處方》這個作品當中,接觸毒品這個青少年他當時他有沒有什麼心裏的痛苦而接觸毒品,想要通過毒品來排解什麼東西?

  畢淑敏:就是剛才皮老師説得特別對,像這種孤獨,像他碰到的挫折,還有我們青少年特別容易發生的比如説早戀、失戀,或者是外傷,就是説他不是在一個非常我覺得蓬勃發展的這樣的狀態裏面。那麼我因為是做醫生,就研究這個毒品為什麼對人有誘惑力,它是因為它其實是模擬了一種我們體內在非常舒適、愉悅,包括有幸福感的時候那樣的一種生理的狀態,那麼利用這個藥品進入人體它突然就引發了這樣的感受。

  主持人勝春:這個就是很可怕的。

  畢淑敏:對!我就覺得這就叫做誘惑,因為你原來在一個比較苦悶的狀態裏面或者是我們剛才所羅列的那種,不是那種人生特別興高采烈的階段,那麼突然有了一種很簡單的方法居然只要是聞一聞、吸一吸,或者是打一針就一下子進入了一種我們打引號的“幸福”狀態,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不勞而獲,這是一種對幸福的巧取豪奪。那麼在暫時你看不出來,你看到的是好像和真正的幸福是一樣的。但是當藥力的效果一過去,你馬上又恢復到原來的階段。那麼一個人很容易轉入這樣的循環,就是説我再去找這樣的藥品,我再讓它進入體內,我再去重復那種快感,我就覺得這就是一個黑色的循環就開始了。

  主持人勝春:其實説到這兒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給大家看一看我們下面的一段片子,好多人是出於好奇,或者説心理受到挫折之後想要尋找到一種解脫來接觸到毒品,但是一旦接觸到毒品,你心裏的那種痛苦真的能夠得到解脫嗎?我們來看下面的片子。

  (小片二)

  天真無知的孩子們可能沒有想到,走進毒品,就是走進毀滅,薇薇、云云以及所有吸毒者抱著不同的心態嘗試毒品,最終會得到同樣的結局,吸毒再沒有了飄飄欲仙的快感,而是無窮無盡、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

  薇薇:實在是太難受了,我記得我這次在分局(戒毒)的時候,差不多三天沒吃 沒喝,也沒睡覺,感覺自己非得死在分局裏。

  云云:骨頭裏邊像全是螞蟻在咬,肌肉裏面也是又疼、又癢、又冷、又熱,反正是特別難受。

  與身體的痛苦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可怕的他們心理的巨大變化,性格的強烈扭曲乃至人格的徹底喪失,在強制戒毒所採訪時,許多青少年告訴我,吸毒後,他們就根本認不出自己了。

  云云:吸毒之前比較開朗,特別愛笑,吸毒以後脾氣變得特暴躁,然後心情老是特鬱悶、特憂鬱那樣。

  薇薇:而且越抽我覺得人就是又孤僻,跟別人也沒有什麼(交流),沒有那麼多共同語言。

  記者:你以前是這樣嗎?

  薇薇:我以前不是這樣,以前大家都挺喜歡我的。就是小的時候,我學習也是挺好的。

  云云:以前比如説這種天氣,我肯定會出去,在家待不住。不管是出去玩還是出去工作,也喜歡運動,反正屬於比較貪玩的那種人,什麼玩的東西我都會玩。後來就是多好的天氣,別人給我打電話甚至説你現在出來,有多少多少錢可以掙到我都不想去.

  薇薇:就是天天精神恍恍惚惚的。然後(吸毒)這四年差不多沒跟什麼人接觸過,

  除了賣煙(毒品)的,然後我的家裏人,外面的人我幾乎沒什麼接觸。

  張凡(吸毒者化名):沾上這個之後,就是白天基本都不想做事,工作各方面都不想,一點朝氣都沒有了。就是老想躲在一個地方,就是所謂的跟那種偽君子似的,老想躲在一個地方,不想見人的那種,躲在一個地方抽幾口,睡會兒覺什麼的。

  暴躁、陰暗,或多或少代表了吸毒帶給年輕人的巨大人格變化,而在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戒毒一科科長王艷芬看來,這還不是全部,有些漸進的變化,連吸毒者自己都沒有發覺。


  王艷芬:性格比較孤僻,比較偏離主流社會的一些場所。比如説他以前非常活潑好動的一個孩子,吸毒以後就喜歡自己獨處,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長期吸毒,他非常有一種自卑心理。我們也曾經做過那種自尊樣表的測查,這部分人的自尊心是非常低的,長久以後他們都會覺得自己非常地自卑,另一方面這部分病人有一種比較喜歡撒謊、説謊;另外一方面是他(的)人格不是很健全,應對挫折能力非常差,他們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比如説吸毒或者採取報復。

  在強制戒毒所的相關調查印證了王科長的結論,但我們還想了解,這些年輕人在吸毒後,他們曾經的目標和理想還在嗎?

  記者:你覺得年輕人最寶貴的是什麼?

  尚小青:青春

  記者:那如果你給你設計一個你的青春,當然是如果,你覺得你希望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尚小青:我希望自己有錢,能高高在上,能好多人都圍著我轉。

  云云:吸毒之前我就是想掙錢,掙好多好多錢,讓我媽過得特別好,現在我出去再補償我媽媽吧。

  富裕、高高在上、孝敬父母,這些每一個處於青春花季的孩子都可能擁有的或天真、或樸實的人生理想,本可以在他們心底茁壯成長,生根發芽,但一切一定都會在毒品走近他們時戛然而止。

  主持人勝春:

  好!剛才我們一塊兒又看過了這段片子。我想問問兩位,就是青少年一旦接觸到毒品之後,為什麼心理會發生那種變化?

  畢淑敏:像你説的這個變化是一定會發生,因為你已經不再是,如果你吸了毒你就不再是原來的你了。一種外在的,具有強有力的影響你的這種思維、精神和感覺的這種藥品,或者是毒品它進入到你的體內。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你是在分子水平上,甚至更精細的水平上你被它所掌控。那麼這個變化不是單憑我們的意志和決心是可以對抗的

  皮藝軍:他吸毒以後,它會改變你的人格的結構,於是就是叫做毒品人格。這種毒品人格,就是它有一種強迫性的這種覓毒的一種要求,而且他經常處於一種戒斷症狀。戒斷就是缺了藥了,沒有藥進入體內,這時候他出現非常狂躁,非常不安,而且那個時候他出現一種人格的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他為了毒品他可以完全是顏面掃地,做什麼都可以。於是男盜女娼就很有可能發生。對於孩子來説也應該有一種心理方面的控制。心理控制我覺得是不是能提倡一種心理上的強制。作為孩子來説,他沒有那麼多理性的成分,你給他講這些科學的道理有些時候不能講太深。這時候需要什麼,就是先講感性的,就是恐嚇,就是説當他有一種對什麼事情感到害怕的時候,他就不會接觸它。所以對孩子來説我們首先就應該這樣,就是(告訴他)這個毒品確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一個東西。

  主持人勝春:其實是讓他更清楚認識到毒品的這種可怕。可怕性!

  皮藝軍:再有就是從心理控制來説,讓他感到厭惡,你讓他感到噁心。過去那些大煙鬼趴到床上或者是在角落裏面扎針的那種醜態,跳樓、自殺、傷害別人這都是可以産生一種厭惡。這我覺得可以通過這種教育産生一種(效果),讓他遠離(毒品)。心理上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這個題目就叫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所以這個時候我也提倡禁毒教育的時候不要光講毒品還要講生命,應該有種生命的教育就是應該(有)對於生命的一種敬畏

  畢淑敏:對!我覺皮老師説的這個方向特別對,是從哲學的這個意義上讓孩子們思索生命的意義,然後懂得對於生命的珍惜。我看到有一個説法,它就是在教室裏讓這些孩子們一塊兒種了一些麥子,這個老師讓班上的同學都寫這個關於麥子的生長記錄。比如今天它是有幾厘米了,然後明天它是不是開始抽穗,長了幾個葉子。全班人都在做,每天大家都來觀察,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意思。觀察、觀察。當然三個月以後,那個麥子就秀穗,最後就變黃了。後來老師就讓他們繼續觀察,那當然這個麥子成熟以後,無論他們再怎麼樣澆水,包括施肥,包括搬出去曬太陽,可是那個麥子就死了,無論怎麼樣它就開始枯萎,最後就倒在那個盆子裏。然後這個老師就告訴大家説:這就是生命的過程,那麼這就是死亡。這個麥子,原來的那一粒麥子就再也不存在了,它們已經變成了另外的形態。當然這個例子它也不是説就非常地完美,可是那些孩子們就知道了,原來他們就會失去那個麥子。我想這樣的教育如果大家一起來想辦法,總會有很多很多種形式。

  主持人勝春:往往思想會指導這個行動,所以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能是保證我們去遠離毒品的這樣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方式。那接下來我們再去看一下我們記者拍回來的短片。

  (小片三)

  巨大的生存、就業壓力似乎使如今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以往任何一代人多了很多煩惱,不久前,由廣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左右的青少年感覺自身壓力過大,許多人感到對前途沒有信心,並經常處於憂鬱之中,而這些煩惱他們都不願意告訴別人,情願選擇去網吧聊天,或打通宵遊戲來化解。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出,讓青少年正視成長的煩惱,平安度過青春花季已迫在眉睫。

  主持人勝春:

  剛才我們看過這段片子之後,我們覺得這個青少年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比如説生活上的,學習上的,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其實看過之後我就想到我上學的那時候,那時候也經常有比如説被父母罵了一頓,或者説同學之間關係不夠融洽的時候,那時候大不了男孩子出去跑一圈,女孩子唱首歌什麼的可能就過去了!

  畢淑敏:我覺得成長的煩惱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青少年他特別敏感,遭遇到的問題在他的經驗裏面是前所未有的。那麼像你剛才説的被家長罵了一頓,考試成績不好,或者是同學們突然不理你了。

  主持人勝春:

  這是我們今天已經成人了,回頭再看的時候會覺得也沒什麼,但可能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可能很難自己去解決。


  畢淑敏:對!那個時候就會覺得世界一下子變得怎麼這麼灰暗,冷颼颼的了。有什麼辦法呢?我個人覺得可能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很好的這種成長的範圍。我想這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溝通、關愛,彼此的這種幫助、了解,都是特別重要的。那我想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有自己同年齡的朋友、夥伴,那我覺得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能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員,那我也希望和父母能夠很好地交流,如果真的自己心裏特別苦悶,其實要有勇氣和自己的保護人去做這種溝通;那我也希望能和老師或者成年的這種大朋友能有一個良好的溝通;那麼最後一點我希望能和書本,和一個廣闊的世界能有這樣的聯絡。成長的煩惱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我們去努力,去堅持,是可以度過的,不必去求助於像這種危險的毒品。

  主持人勝春:我覺得畢老師這個話説得特別好,尤其對那些青少年來講,成長的煩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兒。

  畢淑敏:在美國訪問的時候,我就問過美國一些有關的機構。我們能不能把他在沒有吸毒以前,我們就識別出哪些孩子容易吸毒。它説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當所有這些普通的孩子在天真爛漫的時候,其實就要對他們加強教育,而對其中的一些比如説苦悶,比較敏感,比較孤僻,或者他的家庭可能有更多的不幸,他面臨著更多的壓力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

  皮藝軍:中國孩子這個壓力是非常典型的,比如説學業上的壓力,還有一個就是社會期望、家長期望,這些都是壓力,再有就是人際交往的壓力,包括青春期的孩子還有叫相貌綜合症,他青春期的時候他身體發生變化這時候都會出現一些壓力。這個時候他肯定要找一種排解自己壓力的方式,這裡面最危險的一個方式就是刑事犯罪或者是吸毒。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説我們是不是能夠,社會上、孩子周圍的人能夠注意到他的壓力,不要忽視這種壓力,這時候就能防止他用一種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我們給他解決。過去研究成癮性的問題有一個專家就説,當他這個人吸毒以後,他是成癮的。但是還有其他方面也是可以形成癮的。比如説釣魚,最後他把這個人請去,培養他釣魚的興趣。結果他迷上釣魚了。

  主持人勝春:這就是好的愛好。

  皮藝軍:對!這裡面其實就是一個減壓和轉移注意力,比如説組織看一些精彩的電影,組織一種體育運動。這其實雖然好像離毒品很遠但是也是非常管用的。

  主持人勝春:就是説平時我們青少年就應該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調節,那從社會也好,學校也好,家庭也好,應該更為重視青少年心理的這種輔導。只有讓他自己健康了,自己的免疫力增大了,才有可能盡可能地毒品遠離。好了!在這裡我們非常感謝兩位老師來到我們演播室跟我們共同聊這樣的話題,同時我們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我們這一期節目,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