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播出節目

珍貴的記錄—讀《李嵐清教育訪談錄》(2004年2月27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8日 11:15

  主持人:觀眾朋友,歡迎收看《當代教育》。2003年歲末,一本反映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書《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一經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就引起了廣大讀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本書的作者是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從1993年到2003年這十年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可以説是十年教育巨變的珍貴記錄。

  解説:翻開《李嵐清教育訪談錄》,就如同翻開了中國教育十年改革與發展的歷史,也把我們的思緒帶回了十年前。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3年國內生産總值達3千多億元,居世界第十位。綜合國力的提高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一些長期困擾教育發展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工資偏低和住房困難等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

  柳斌:由於經費不夠,教師的工資待遇很低,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的住房非常困難,當時大概人均7(6.9)平方米,低於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積。緊隨著由於我們管理體制的下放,就出現大面積長時間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

  解説:當時全國拖欠教師工資達14億多元。在1993年的時候,一個城鎮小學教師平均一個月的工資不到260元,中學教師平均一個月工資不足280元,大學教師也只有300多元錢,而農村民辦教師一個月才掙幾十元錢。許多教師因此改行下海經商,許多高中生不願報考師範學校。國家發展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不穩定,教育事業難以持續健康的發展,經濟建設就沒有發展的後勁。黨和國家對解決教師待遇問題高度重視,尤其是對教師的住房問題。説到解決教師住房困難,還要從1993年大連市建造“教師大廈”説起。屬於經濟發達地區的大連,當時為了解決教師住房困難,準備投資3億多元,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沙河口區,建5棟“教師大廈”。這樣大規模建設教師住房在全國還是首次。李嵐清同志聽説這件事後非常興奮,因為大連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和帶動作用。於是和國家教委等部門商定:第二年在大連召開全國教職工住房建設經驗交流會,推廣大連的經驗。後來這次會議被譽為解決教師住房問題的一個里程碑。

  柳斌:當時感到在大連開一次會,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就可能有一部分,有條件的它就辦了,別的地方還不重視。所以那個會上就決定,今後每年開一次,連續開幾年。各地你要搞得好的,你申報,就像開奧運會一樣你申報,到你那裏去看現場。

  解説:在大連會議之後,國家每年一次,連續四年召開全國教職工住房經驗交流會,對解決教師住房問題,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時間為教師辦實事辦好事,在全國蔚然成風。經過幾年努力,教師住房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總體上不平衡,尤其是大學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還很突出。改善大學青年教師住房是從改造“筒子樓”開始的。當時人們把一種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的樓房,俗稱為“筒子樓”。這種房子狹小、擁擠、年久失修。許多大學青年教師,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一家三口只能長期擠在一間房裏,生活工作很不方便。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結婚兩年以後,就是小孩都7個月了,我懷著孩子7個月了,才把同屋調出去。原來是兩個人合住一個房間。你想我們在這兒十年,孩子跌跌撞撞的,在這兒學會了走路,現在又上學。整天就是為這個事(住房)焦慮,覺得一方面教學任務很重,另外一方面,你沒有這樣的環境。

  解説:1996年春節前,李嵐清同志在慰問住“筒子樓”的青年教師時,看到他們的住房條件如此困難簡陋。李嵐清動情地説:一定要下大力氣解決“筒子樓”問題,不能把“筒子樓”帶進21世紀。於是當場和有關部門商定,由北大、清華進行“筒子樓”改造試點。在改造的過程中,還出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清華大學個別設計人員,認為改造“筒子樓”是個小工程,意義不大,做出的設計方案非常簡單。對此,李嵐清同志很不滿意。

  胡紹學:他(李嵐清)看的,是一個很大的戰略問題,特別重視。所以他在教育會議上,強調這件事情。就説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情,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甲級院,竟然做成這樣水平差的東西。我看這個甲級院要降級,這個院長應該我來當。

  解説:(字幕清華大學改建筒子樓)在李嵐清同志的督促下,清華大學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把一棟“筒子樓”改造成了一室一廳的教師公寓。1998年在清華北大成功改造“筒子樓”的基礎上,全國高校“筒子樓”改造工程全面展開。根據教育部統計,1998年和1999年,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共投資42億多元,改造“筒子樓”500多萬平方米,使高校8萬多戶青年教師喬遷新居。從1994年至2000年,通過國家、學校、教師各拿一點的辦法共籌集資金1140多億元,建造教師住房1.5億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至1993年的1.9倍。教師人均住房達到11.9平方米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水平。

  喬遷新居的大學教師:這個樓的環境好,你看我這個樓的前面就是個大花園,後面也是個大花園。環境還是很好!哎呀實在是太棒了,應該説太棒了。

  解説:在改善教師住房條件的同時,黨和國家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先後頒布實施了《教師法》和《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方針、政策。

  柳斌:中央國務院很重視呀,1985年開始就建立教師節了,成立這個中小學義務教育教師的獎勵基金會,每隔一年大規模地獎勵優秀的教師,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然後就是一些優秀的教師,吸收他們進來參加這個人大呀,政協呀,讓他們在各級會議當中,都有發言權,有代表,有發言權。

  解説: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幾年共同的努力,教師住房和“筒子樓”改建問題基本解決。長期困擾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200多萬民辦教師得到了妥善安置。教育經費總投入不斷增加,年均增長20%。2002年達到5480億元,是1993年的5倍。拖欠14億多元的教師工資基本解決。基本實現了《教師法》規定的:教師工資不低於或高於公務員工資的平均水平。當初招生困難的師範大學,如今成了考生選擇的熱門學校。

  解説:在《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中,還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了我國高等教育在90年代初開始的那場驚心動魄的管理體制改革。當時中央部委所屬的高校有571所,地方所屬的高校有300多所。許多學校存在著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專業偏窄、科類單一、規模偏小、産學研脫節等問題。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周遠清:中國的高等教育,因為長期以來,在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所以高等教育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就感覺到非常需要進行一次體制改革。當時我們提出體制改革是關鍵。管理體制改革,歸納一下,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中央原來業務部門辦的學校一律進行調整,第二件事情呢,就是有條件的學校,要嘗試更加綜合一點。

  解説:1998年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所學校合併組建新浙江大學。這四所學校在1952年院係調整前,原本就是一所學校,彼此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合併的呼聲由來已久。

  張浚生:從1979、1980年就提出這個問題,當時也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不過當時的條件還不足,所以到1996年的時候,又把這個話題從新提出來。那個時候李嵐清同志剛好參加浙江省的(討論),開全國人大,參加浙江代表團的討論。他聽了以後,馬上抓住這件事。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很好的一件事。

  解説:新浙江大學組建後,學科結構、辦學規模和教學科研水平都有很大發展,學校的綜合優勢逐漸顯示出來。

  教師:這邊也是有一個,成立了一個交叉中心。我們跟很多方面,各方面的,大概有將近十多個係的學科交叉。在我們這個交叉中心裏面。現在我們甚至跟農學方面,各個方面的交叉,也都開展起來。

  解説:新組建的浙江大學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益,成為這次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範例。同時,全國許多高校按照各自特點,以“共建、調整、合併、合作”的形式,完成了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壯舉,使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佈局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有了明顯提高,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美好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説: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在生活富裕之後,廣大人民群眾渴望成材,渴望上大學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而當時我國高等教育是“精英式教育”,只有少數人能上大學。為了滿足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國家決定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從1999年開始,高校連續三年擴大招生規模。到2001年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共招生550萬人,在校生1350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570萬人。和1998年相比的高考錄取率由36%提高到59%。毛入學率由9.8%上升到15%。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

  解説:高校規模的擴大、在學人數的增加,對高校的學生食堂和宿舍,也就是後勤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學校必須首先解決學生的吃飯、睡覺問題。否則,“高校擴招”無從談起。要解決這個制約“高校擴招”的瓶頸問題,必須改變現有的後勤服務體制,也就是要改革高校的辦學模式。天津商學院是全國高校較早進行後勤社會化改革的高校之一。1994年天津商學院要進一步發展,由於缺乏建設新的學生食堂和宿捨得資金。當時擔任天津商學院黨委書記的蔡捷想到了和周圍村鎮合作。

  蔡捷:我們是國內貿易部直屬的院校,國內貿易部不可能投資。那又不是天津市的院校,天津市又不能投資,想投資也不能投資。那麼怎麼辦?只有一條出路,面向社會。也就是面向社會從社會取得資金,來增大辦學規模,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後勤。

  解説:天津商學院當時不得已的做法,為解決高校發展的瓶頸問題找到了一條出路。他們當時的做法引起了李嵐清同志的關注。

  蔡捷:是突然來的。來了以後呢到天津,天津市委安排參觀這個學校,那個學校,他説我都不參觀。我聽説商學院搞了一個什麼後期社會化。因為從他認為後勤是制約高等教育比較的瓶頸。要辦先進的大學,必須有先進的後勤,必須有一流後勤。

  解説:在天津商學院等大學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從1999年開始,國家連續四年召開四次全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工作會議,下大氣力用真功夫,以改革的氣魄解決制約高校發展的瓶頸。開始了我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四年時間,通過吸收社會資金加上政府投入,全國新建學生食堂500萬平方米。改造130萬平方米。新建大學生公寓3800萬平方米,改造1000平方米。四年新建的學生公寓和食堂超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50年建設的總和。

  解説:十年間,在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這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跨越,也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農村稅費體制改革的推進,取消了教育附加費和教育集資,農村的辦學經費和教師工資就成了問題。安徽省肥西縣北張中心學校的汪榮定當了22年的教師。他平常少言寡語很少和人爭執,但是卻在2000年底和一些教師到縣裏鄉里去鬧事,原來他們是因為幾個月領不到工資,沒法過年。

  汪榮定:是2000年12月底。就是我們課程都上完了,試也考了,考試結束了。這個時候我們工資拿不到,沒辦法過年。

  記者:欠了幾個月?

  汪榮定:欠了三個月,三個月工資沒拿到。還有一年四項開口(津貼),一分錢沒拿到。所以這個時候,那就是我們沒辦法過年。就跑到鄉里邊去,還跑到縣政府裏邊去了。當時縣裏面四大班子,晚上9點多鐘臨時開會。最後呢,就是答應給我們一部分。

  解説:當時汪榮定老師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個別現象。在農村,尤其是經濟落後的地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農民負擔必須減,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也必須保證。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安徽是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70%。全省有2萬多所中小學,其中85.7%是農村學校。全省有50多萬教師其中農村教師佔70%。因此,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矛盾更為突出。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基礎教育工作的副廳長胡平平,在2001年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聯合30多名代表提出了關於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問題的議案。

  胡平平:我記得非常清楚,2001年3月9號下午本來大會沒有安排。結果李嵐清副總理,通過大會秘書處,通知安徽省。他帶領了各個有關的部委辦的負責人到安徽團。我記得非常清楚,有陳至立同志,還有財政部高強,當時財政部副部長高強同志,還有全國人大的教科文衛的朱開軒同志,還有中央辦公廳的、國務院辦公廳的,還有國家計委的許許多多的負責人,一起到了安徽團,聽取安徽團的反映和彙報。在這個會議上,他(李嵐清)明確告訴我們,就是説中央常委非常關注,稅費改革以後的農村教育問題。

  解説: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之後,2001年4月在國務院的指導下,安徽省率先在全省10個縣,實行教師由縣政府統一管理、工資由縣財政統一發放的制度。從那以後,肥西縣的汪老師每月都能按時領到工資,再也不用為工資的事發愁了。

  汪榮定:我們歸縣政府管以後,特別是農村教師,現在可以説特別的高興。生活比較寬裕的。最近兩年我們也添置了電器,家裏電器也搞了幾樣。你比如説,這個洗衣機、彩電。如果説工資照這樣繼續下去的話,那麼我們還打算改善一下我們的住宅條件。

  解説:在廣泛調查研究和充分試點的基礎上,2001年5月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中心內容是: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

  柳斌:依靠農民辦教育的情況轉向了依靠政府辦教育,這就使得義務教育真正回到了義務教育本質意義上來了。因為義務教育,就是辦這個教育即是這個上學,受教育者的國家的義務,也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義務。所以這就實現了一個歷史性地轉變。

  解説:這十年我國基礎教育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這十年是中國教育發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的十年。這十年中國教育解決了過去許多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問題。這十年是科教興國、教育優先發展偉大戰略的成功實踐。今天重讀《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使我們再次回想起中國教育那段不平凡的歷程。

  解説: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同志所説:《李嵐清教育訪談錄》是一部近十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一份領導中國教育工作的小結,一本關於當前中國教育政策的生動説明,一幅對中國教育未來的暢想圖。原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朱開軒同志認為説:《李嵐清教育訪談錄》對我國最近十年教育事業取得成就的歸納與論述,全面而深刻。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文獻。

  陳至立:《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十年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完整歷程,深刻地總結了過去十年我國教育工作的寶貴經驗,對我國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精闢、深刻的論述。字裏行間體現著李嵐清同志對中國教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國家公共事業政策和社會管理問題的深刻思考。這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教育文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教育事業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對進一步開闢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創造教育事業的新輝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周濟:這本書的非凡價值,正在於它不只是屬於李嵐清同志的。它記錄的是共和國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十年風雲,記錄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戰線生動具體的實踐,記錄的是億萬教育工作者和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教育的情感心路,和創造歷史的自豪感。

  石宗源:十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確領導的結果。同時也無處不滲透著,李嵐清同志的智慧和心血。

  龍新民:《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的正式出版,必將給我們以有力地指導和幫助。使北京的教育,在新世紀新階段取得新的成就。

  周遠清:我們看了這本書感到非常親切。因為這本書反映了最近這十來年,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李連寧:這裡面呢,一系列的重大決策,比如説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這個高校後勤社會化的推進,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裡面都體現了李嵐清同志,他那種戰略的決策眼光。

  陳賢中:這十年裏面,我們的農村教育、我們的城市教育、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的職業教育、我們的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飛速發展。

  康岫岩:《李嵐清教育訪談錄》是李嵐清同志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薛洪啟:李嵐青同志親自到過我們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指導工作。他的親切指導,我們至今記憶猶新。

  解説:十年風雨十年滄桑,十年奮進十年輝煌。中國教育這十年的改革和發展,是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波瀾壯闊、蔚為壯觀。這十年為新世紀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預示著中國教育的美好明天。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