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清十二帝疑案 > 正文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極 (上)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10:59)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公元1626年9月,六十八歲的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因寧遠戰敗,深受炮傷,未留遺詔,含恨而逝。在不見刀光劍影的繼位爭鬥中,身處不利地位的皇太極,卻力克群雄,終於繼承先父遺位,成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

  是皇太極先後糾正了先父努爾哈赤的錯誤政策,完善了後金的政府體制,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

  是皇太極確定統一華夏的宏偉目標,是他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是皇太極命令軍隊建造當時最先進,最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

  是皇太極用計不費一兵一卒,不發一箭一炮,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為順治元年(1644)年的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他究竟有著怎樣的智謀,竟然得以扭轉劣勢,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在皇太極文治武功的背後究竟又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大清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回望他金戈鐵馬、文治武功的傳奇一生。精彩內容,盡在《百家講壇》!

  (全文)

  今天講努爾哈赤的繼位者,清朝的第二個皇帝,皇太極,皇太極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35歲登極,在位17年,享年52歲。皇太極的一生可以分作三個時期,就是青少年時期、天聰朝時期,和崇德朝時期,今天我按照皇太極的人生軌跡分作五個題目來講。

  一,少年勵志,登上大位。皇太極小時候和女真少年一樣,五六歲就練習騎馬射箭,七八歲就馳騁山林,彎弓射獵,所以他就練就了強壯的身體,和嫻熟的技藝。當時女真人出去打仗的時候,這些孩子們“歡欣雀躍,泣請隨行”。通俗地説,哭著、喊著要跟著去打仗。皇太極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他是文武兼長。他很有幸,他7歲的時候,努爾哈赤主持創制了滿文,並且開始推行。所以皇太極是滿洲少年當中第一批學習滿文的。因為他刻苦學習,後來皇太極是精通滿文。他還很有幸,在努爾哈赤的衙門裏面,有一位浙江籍的漢人,叫龔正陸,負責漢文文件的起草和機要工作。他向龔正陸學習漢文,所以皇太極小時候,既通滿文,又略通漢語。朝鮮有一本書裏説,説胡將中,就是努爾哈赤這些子弟將領中,惟獨皇太極識字,就是説皇太極既精通滿文,又粗通漢語、漢文。這在當時的女真青少年當中,皇太極可以説是佼佼者。不僅如此,皇太極從7歲開始,就管理家務,他父親把這個事情交給他,史書這樣記載,説:“努爾哈赤委以一切家政,不煩指示,即能讚理,巨細悉當”。就是皇太極從7歲開始管理家務,這個話可能有所誇張,但是協助他父親管理家務應當是事實。努爾哈赤的家庭是很複雜的家庭,皇太極他的母親和庶母有16位,兄弟16位,姐妹8位,還有內外朝臣。大家知道《紅樓夢》裏頭的王熙鳳,管理賈府是非常複雜的,努爾哈赤這個大家庭的管理也是極其複雜的,皇太極在從小參與管理家政的過程當中,他培養了管理的經驗。

  皇太極從20歲就跟著他父親出兵打仗,勇敢善戰,到24歲的時候他就做了主旗貝勒,就是主管一個旗。25歲的時候,皇太極就位列四大和碩貝勒,地位僅次於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所以皇太極在他16個兄弟當中已經是出類拔萃。

  一、幼年喪母。皇太極的母親是葉赫那拉氏,14歲嫁給努爾哈赤,這一年努爾哈赤30歲,生了皇太極之後,皇太極虛歲12歲的時候他母親病死。這麼點兒一個小孩子,失去他母親的撫養和照顧,是他很不利的一個條件。二、父親太忙,母親故去了不能照顧他,父親可以多關照。但是,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東伐西討,南征北戰,強敵四逼,內外困難,可以説努爾哈赤非常之忙,日理萬機,沒有時間來很好照顧少年的皇太極。三、外公仇家,皇太極的外公是葉赫貝勒,他的外公死了之後,他的兩個舅舅,就是布齋和那林布祿,作為葉赫的貝勒,在講努爾哈赤的時候,我提過,就是葉赫貝勒布齋和那林布祿糾合了哈達、輝發、烏拉等九部聯軍進攻努爾哈赤的建州,努爾哈赤當時形勢非常之危急。但是,布齋騎著馬進攻的時候,馬被這個木樁絆倒,他從馬上栽下。建州兵正在撤退的時候,一個戰士叫武談,回過身來一個箭步就騎到了布齋的身上,一刀把布齋砍死,布齋的弟弟那林布祿,驚嚇落馬。有的書説,布齋死了以後,把布齋的屍體劈成兩半,一半歸還葉赫,另一半留在建州。從此,葉赫和建州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皇太極的母親臨死之前,想要見他娘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葉赫貝勒不許,因為兩家是仇家,努爾哈赤非常生氣,後來打下葉赫之後,努爾哈赤大開殺戒,進行報復。皇太極的外公是仇家,對他繼承大位是不利的。四、排行居中。努爾哈赤16個兒子,皇太極排第八。年長有好處,早一點跟他父親出兵打仗,立下赫赫戰功;年幼也有好處,女真有個習俗,就是幼子繼承制,皇太極是不長不幼,恰恰居中,這是不利條件。五、沒有同胞。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爾泰,有弟弟德格類,還有妹妹莽古濟。他的幼弟多爾袞有哥哥阿濟格,還有弟弟多鐸。皇太極是就自己,同胞兄弟沒有,就缺少一個互相支持他一種力量。六、母未封後。就是皇太極的母親生前的時候,沒有做大福晉,也就是説沒有做皇后,那麼皇太極就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嫡子、長子繼承有有利的條件,他不是。那皇太極母親封為皇后,是他母親死了之後,皇太極自己做了皇帝才追封他母親為皇后的。上面我講了這六個不利條件,都是不利於皇太極繼承大位。

  努爾哈赤有16兒子,當時位列四大貝勒的,就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就是爭奪大位最有希望的就這四個人。皇太極怎麼在這四個兄弟當中,能夠突出,奪得了皇位,他就有很多的心智和謀略。大貝勒代善年紀長軍功多,為人厚道,但是有問題。就是天命六年,有一個小福晉叫德因澤向努爾哈赤訐告,説是大福晉派人送吃的給代善,代善接受了,而且吃了。又派人給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接受了,但是沒吃,這是一。二、大福晉經常在深夜出了宮苑,含義很深。第三、在宴會和聚會的時候,大福晉盛裝艷飾,同大貝勒是眉來眼去,這三件事情不得了,告到努爾哈赤面前,努爾哈赤説派人調查,調查的結果屬實。努爾哈赤很為難,修理了大福晉理由是什麼,處理大貝勒,代善的理由是什麼?家醜不可外揚,這些事情是隱隱約約、説不清道不明。努爾哈赤想了一個辦法,以大福晉私藏金銀財寶為名,就把大福晉給修理了,這件事情既修理了大福晉,代善又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威信大降。

  還有一件事情,代善他的前妻的兒子,跟後妻關係不好,代善就要殺了他這個兒子,叫碩讬。努爾哈赤不同意,反復地調查,調查清楚了就是代善的這個後妻中間挑撥,很不高興,代善為了討好他父親,就把他的後妻殺了。努爾哈赤説,説你要殺死你親生的兒子,你還殺死你的後妻,這種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這兩件事情代善威信下降,就沒有條件也沒有資格來爭奪大位。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舒爾哈齊的兒子,舒爾哈齊有了問題,努爾哈赤把他圈起來,後來憂憤而死,這個事情和阿敏也還有關係。努爾哈赤寬大,沒有處理阿敏。他後來做了第二大貝勒,阿敏又和富察氏有關係,底下我還講到富察氏,既是侄子又有問題,也沒有資格來爭奪這個大位。三大貝勒莽古爾泰,莽古爾泰他母親犯了罪,莽古爾泰親手把他母親富察氏殺了,莽古爾泰這種行為,他做一個統兵大將,勇敢、堅強是可以的,但是做一個國君是不可以的。這樣四個大的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都失去了爭奪大位的資格和條件,就剩了皇太極了。

  皇太極下面還有弟弟,就是多爾袞和多鐸。他父親臨終的那年,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女真有幼子繼承的這種傳統,他們的母親就是阿巴亥,大妃阿巴亥。皇太極和其他幾個貝勒商量了之後,就趁著努爾哈赤剛死的時候,説先父有遺言,要大妃殉葬。大妃不同意,説我還有孩子呢,我有三個兒子,那兩個都很小,皇太極説這是父親的遺言,在這種情況下,大妃阿巴亥,就自縊而死,也有説用弓弦勒死的。大妃一死,她的兒子多爾袞才15歲,那個兒子多鐸才13歲,失去母親的支持也不可能同皇太極爭奪大位。這樣努爾哈赤死了之後,代善的兒子叫岳託和薩哈廉找到代善跟他父親説:四大貝勒,就是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態:是吾心也。我也贊成,在家商量,第二天開諸貝勒會議,因為努爾哈赤規定,新的大汗要貝勒會議討論選舉,還可以罷免。這樣在貝勒會議上代善首先提出來,説經過商量了,由皇太極來繼承大位,大貝勒提出來之後,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等等也都贊成,這樣皇太極就在努爾哈赤之後繼承了大位,這是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二,調整政策,整合圖新。皇太極繼承他父親的大位之後,一方面要鞏固他父親的基業,另一方面要調整政策,糾正他父親晚年犯下的一系列的錯誤,具體來説,皇太極主要做了四件事情:第一,漢族。努爾哈赤晚年他對漢族有一種歧視的政策,上一講我講過,努爾哈赤是含恨起兵,七大恨告天,對漢族有一種歧視。努爾哈赤對漢人,特別是遼河以西的漢人,強迫遷到遼河以東,他們扶老攜幼,叫苦連天,到了遼河以東怎麼辦?和遼河以東的人,我給歸結為四同:糧食同吃,房屋同住,耕牛同用,土地同耕,這社會秩序大亂。對漢官,努爾哈赤規定,原來遼東的漢官到八旗貝勒下,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牛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漢官死了之後,他的妻子年紀大的,給貝勒家做奴僕,那妻女年輕的,就做貝勒家的妻妾。皇太極沒這樣做,皇太極通過兩次考試,選拔了428名漢族的儒生,讓他們做秀才,從中又選了16個人做舉人,免除他們奴僕的身份,還給予獎勵,這裡頭一部分人後來到了文館參加了皇太極政權的任職工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漢儒實行兩次考試,選拔了428名秀才,發揮他們作用,皇太極這樣調整政策的結果,史書記載八個字,叫做:“民心大悅,仁聲遠播”。這話可能誇張了,但是説明皇太極這樣調整政策,符合民心,得到漢族人民的認同。

  二,蒙古。努爾哈赤的時候實行撫綏蒙古的政策,皇太極繼承了他父親的政策,又有所發展。譬如説聯姻,編旗,編蒙古八旗,重教,重喇嘛教,賞賜、救濟等等。我特別説一下聯姻,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冊封一後四妃,正宮皇后是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東宮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是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的侄女,西宮麟趾宮貴妃那木鐘,原來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囊囊福晉,她投降之後皇太極娶了,就變成他的妃子,生了一個兒子就叫博穆博果爾,下一講到順治裏頭還專講這個事情。東次宮,衍慶宮,巴特馬璪,也是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西次宮,永福宮莊妃,是皇后的侄女,關雎宮宸妃的妹妹,就是順治皇帝的生身母親,到順治的時候還要講這個問題。大家想一想皇太極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都算,娶異民族的一後四妃可以説空前絕後。皇太極為什麼這樣做?主要就是通過聯姻,加強滿蒙聯盟。

  三,滿洲。努爾哈赤興起之後女真人,後來吸收了漢人、朝鮮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等等。那到這個時候,怎麼樣反映民族共同體的新面目,怎麼樣凝聚滿洲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我先講一個故事,就是據歷史記載,蒙古一個人放羊,發現了一隻羊三天不吃草,用羊蹄子老刨一個地方,這個牧羊人很奇怪,就是在羊蹄刨的地方挖出一塊玉璽,用漢文寫著篆字,叫“制誥之寶”,這個玉璽據説從漢朝時候就傳下來了,到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後來就丟了。挖出來之後就獻給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前就把這個玉璽給了他的蘇泰太后和他兒子額哲,蘇泰太后額哲把這個就獻給皇太極。皇太極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統萬年之瑞”,天賜之寶。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極正式下令,把族名定為滿洲。他説:“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這個族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典冊上,現在,發展到大約有一千萬人。皇太極通過這個就把滿族的共同體形成的標誌改成滿洲,整合了整個滿洲自己內部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四,國號。努爾哈赤的時候國號叫“後金”,也叫“大金”。皇太極得到了剛才説的一統萬年之瑞非常之高興,到天聰十年,就是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有一個重大的舉動,就是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這一天在盛京篤恭殿舉行隆重盛大的典禮,在這個典禮上大貝勒代善用滿文宣讀表文,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用蒙古文宣讀表文,漢人孔有德用漢文宣讀表文。這就意味著這個時候的皇太極不僅是滿洲人的皇帝,也不僅是蒙古人的皇帝,而且是漢族人的皇帝,是大清國所有臣民的皇帝。在這裡面我補充一個故事,就是為什麼叫大清?當年努爾哈赤落難,騎著一匹大青馬逃難,後邊清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下,就是追趕,馬跑得太累了,這個大青馬就累死了。努爾哈赤非常傷心,就對這個大青馬説,説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這國號就叫“大青”,那這個“青”和“清”是諧音了,這是一個傳説故事,大家不必當真,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這個“清”字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不討論了。

  三,四向用兵,開拓疆域。皇太極對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用兵,開拓疆域,進圖發展。一,向東用兵,兩徵朝鮮。朝鮮曾經同明朝聯合三次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鮮雙方面軍隊的打擊,朝鮮派了一萬多軍隊。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天聰元年,派二大貝勒阿敏統帥三萬軍隊渡過了鴨綠江打朝鮮,攻佔了平壤,朝鮮國王李倧逃到了江華島。不久朝鮮國王投降,阿敏和朝鮮國王李倧結下了“兄弟之盟”,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舉行登極大典,朝鮮使臣在瀋陽,大家都行三跪九叩大禮,朝鮮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員讓他跪,他不跪,按著他跪,爬起來還不跪,衣服都撕扯破了。大典之後皇太極大怒,朝鮮和明朝結好,出兵打我,現在我要討伐你,皇太極親自統帥大軍過了鴨綠江,一直打到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就逃到了南漢山城,皇太極率著軍隊來包圍南漢山城,李倧把他的妻子、兒女、重要的大臣都送到了江華島,但是朝鮮軍隊抵擋不住,皇太極又派多爾袞通過船渡海到了江華島,把朝鮮國王的王妃、子女、大臣都俘虜了。但是,多爾袞善待他們,以禮相待,李倧一看不行了,投降。就在漢城漢江的東岸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舉行受降典禮,清朝和朝鮮在這個典禮上結下了“君臣之盟”,朝鮮承認清的國號,稱臣,朝鮮國王由清朝皇帝冊封,這一仗皇太極親自出兵到朝鮮,結果清朝和朝鮮結下了君臣之盟,皇太極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結果:一、朝鮮原來依違于明清之間,現在傾向了清朝;二、朝鮮變成了清的後方基地;三、朝鮮解決了,皇太極帥兵西征,免去了東顧之憂。

  二、向西用兵,三徵察哈爾。蒙古察哈爾部同明朝定有盟約,共同對付金,察哈爾部的林丹汗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皇太極親自帶兵同林丹汗作戰,兵到了興安嶺,林丹汗西撤。皇太極又第二次徵察哈爾,到了大同宣府一帶,林丹汗西逃青海。第三次是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統兵征討察哈爾,皇太極的軍隊到了黃河托裏圖一個地方,是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灘,死了。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