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節目內容

清十二帝疑案之總説 (二)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8日 10:40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興衰榮辱,盪氣迴腸。在她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演繹著一個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韆鞦。在他們離去的背影中,浸染著一個帝國的滄桑日暮。那麼,清朝何以統治中國長達296年?它又為何喪權辱國、走向衰亡?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給後世怎樣的記憶?那麼,他們如何登上皇位?在那一次次登極大典的盛大、繁華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的根基--八旗制度,究竟從何而來?它何以締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又為什麼還是它,最終葬送了中國最後的王朝?

  清朝八旗的 “十定”,奠定了清王朝統治中國296年的基礎,同時,也埋下了它沒落和衰亡的伏筆。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大清王朝的榮辱與八旗的興衰休戚相關。那麼,龐大的八旗究竟人數幾何?在清王朝沒落之後,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回望那個遠去王朝的背影,縱覽清朝296年的風雲變幻。

  (全文)

  現在我講第一個問題,皇位繼承的歷史軌跡。在皇朝時代,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最高的行政者,最高的祭祀者,最高的大法官。所以皇帝的人選,在皇朝時代,決定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命運。所以,我們要看一看清朝皇位繼承的296年的發展的軌跡。我説清朝皇位繼承有四個階段。

  第一,貴族公推制。清朝第一位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可以説是當時天下最優秀的人選。建州女真各部強淩弱,眾暴寡,戰爭紛亂不已,努爾哈赤一步一步吃掉,一個一個削平。所有那些部族的首領,都敗在努爾哈赤的手下,可見努爾哈赤比他們都優秀,接著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當時都是稱雄一時的豪傑:葉赫、輝發、哈達、烏拉這幾個貝勒,當時也是很優秀的。但是,一個一個都被努爾哈赤打敗,説明努爾哈赤比他們都優秀。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各部紛繁,也統統都敗在努爾哈赤的手下。我認為歷史證明努爾哈赤,當時在東北這個地域範圍裏面是最優秀的。努爾哈赤在天命元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登極稱汗的時候,是受到公眾的推崇繼位的。努爾哈赤死了之後,他的遺位怎麼辦?還是貴族公推制,我們講過八大和碩貝勒,共同討論,議商,最後決定由皇太極繼位。應當説皇太極在八大貝勒當中是最優秀的。皇太極死了之後,皇位怎麼辦?還是貴族公推制,主要的當時是四個親王,三個郡王來進行討論,最後決定由順治繼承皇位,雖然順治6歲,但是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當時在清朝的範圍內應當説是最優秀的。所以清朝皇位繼承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貴族公推制,推選出來的首領在當時來説是最優秀的人選,這樣就保證了清初的事業發展壯大,一直到入關,定鼎北京、統一中原。

  第二,皇帝遺命制。順治臨死之前,皇位誰繼承?順治和他母親孝莊太后商量,還徵求了部分的大臣意見,包括耶穌會士湯若望的意見,決定由康熙繼承皇位。就是順治臨死之前遺命皇位繼承人。事實證明康熙這個皇帝還是稱職的,是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康熙臨死之前皇位怎麼辦?我們在雍正那講裏講過了,有爭議,今天我們按照《清聖祖實錄》的説法,就是遺命由雍正繼位,還是皇帝遺命制。皇帝遺命制,就是兩個皇帝,一個康熙,一個雍正,這兩個人在當時皇子中應當説是很優秀的。

  第三,秘密立儲制。雍正鋻於他繼位的時候兄弟相爭的慘痛的教訓,改了辦法,用秘密立儲的辦法。他後面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用秘密立儲的辦法。秘密立儲的好處是避免了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互相廝殺。但是,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皇位繼承完全由皇帝一個人秘密決定。我認為這種辦法比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的公推制是一個退步,比順治和孝莊太后遺命制,也是一個退步。因為順治和孝莊的時候還是經過商量的,康熙晚年也經過商量了,他要大臣們,你們每個人寫一個條子,建議誰做皇太子,他還參考,也徵求意見。雍正改了辦法了,一個人秘密決定。乾隆還好,嘉慶還勉強,道光就差一點,咸豐就選人不當。

  第四,懿旨定儲制。慈禧太后她傳旨,她定了三位載湉、溥儁、溥儀。慈禧選人的標準,是在愛新覺羅家族和葉赫那拉氏家族,兩個家族的交叉點上選人,典型的任人唯親。這是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一大倒退。慈禧選了一個4歲的光緒,還有一個3歲的宣統。大家知道,清朝入關以後是十位皇帝,孩童皇帝佔了5位,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光緒4歲,宣統只有3歲。我們把視野再放寬一點,這個時候世界上是個什麼情況,西方是個什麼情況?西方世界的潮流叫做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産階級民主化。英國、法國、美國等等,它實行議會制,實行責任內閣制,跟慈禧、同治、光緒同時的西方國家,德國是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統一,日本是伊藤博文,美國這個時候是林肯,清朝是誰?清朝對手已經不僅僅是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了,清朝的對手已經是西方列強了,八國聯軍,八個西方的殖民者打進來。清朝主政的慈禧太后和光緒,4歲,宣統3歲,慈禧沒有文化,有人打電話跟我説慈禧很有文化,字寫得很好。慈禧作為一個女人來説,我認為是優秀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説,作為一個四萬萬人口,一個國家的決策者來説,慈禧是不夠格的。慈禧的懿旨朱批我看過,錯字連篇,字寫得不成樣子。慈禧不懂工,不懂農,不懂軍,不懂商,四書五經可以説十三經她看不懂。她的生活範圍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到了外地只有兩次,一次是承德,一次是西安,還是逃難。清朝這樣一個慈禧太后,加上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去對付西方列強:伊藤博文,俾斯麥,這時候美國是林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但是這個時候英國是實行了內閣制,實行了議會制。但是維多利亞女皇她有個規定,她不干預憲法和國會。從清朝皇位繼承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出來,不要説是民主了,就是清朝貴族裏面也沒有民主,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清朝貴族可以討論,平起平坐,你的意見我不贊成,我可以反對。順治、康熙的時候,貴族也還可以討論一下,到慈禧這時候不行了,議政王、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對話,慈禧不高興就説:我革了你,親王就革了,議政王就革了。我們可以想一想,西方資産階級民主化的這麼一個潮流,而清朝皇位繼承路子越走越窄,最後走到一個死衚同。在這種情況下,選出了一個3歲和4歲的最高國家決策者,最高立法者,最高大法官,最高祭祀者,自己都不能親自去祭祀,還得別人去代替,怎麼能夠對付西方列強?所以我説到清朝末年,清朝帝國這個大廈,它那個寶頂失去了光輝,這是上層,我們再看看下層。

  二,八旗制度的歷史弊端。八旗制度是清朝一個最根本的社會制度,前世沒有,後世也無。八旗興盛,清朝發展,八旗衰落,清朝滅亡,可以説八旗興則清強,八旗衰則清亡,八旗制度是清朝統治者的社會基礎。這個社會基礎是怎麼發展的,是一個什麼樣狀況?我先把八旗制度介紹一下。早先女真人打獵的時候,十個人一個小組,每人一支箭,其中有一個人拿大箭,滿語叫牛錄。這十個人得有一個組長,組長滿語叫額真,就是主,所以這個十人長就叫做牛錄額真。大家一塊圍獵,努爾哈赤興起之後,他有一個軍隊,軍隊組織怎麼辦呢?它就借用了女真人打獵的時候這個牛錄組織,加以改造,加以擴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就整編成四旗,每三百人設一個牛錄,每五個牛錄設一個甲喇,每五個甲喇設一個固山,三級組織,首領叫做就是固山額真,甲喇額真,牛錄額真,這是滿語,後來就把它翻譯成漢語名字了,牛錄額真叫佐領,甲山額真叫參領,固山額真叫都統,就是都統、參領、佐領,三級組織。一個牛錄大約三百人,一個甲喇大約,乘五,一千五百人,一個固山再乘五,大約七千五百人,這是個規定的數字,實際數字不是這樣的,有的多一點有的少一點。開始都是滿洲人,所以叫滿洲八旗。後來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後來又增加了漢軍八旗,三八二十四個旗,叫法,當時的叫法叫做: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我們現在有時候叫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也可以,嚴格説叫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那旗的顏色呢,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我説的是最後的,開始就四個顏色:黃、白、紅、藍,整個一個色。那後來增加到八個旗,這旗的顏色就鑲個邊,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樣就變成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八個旗。

  這一個旗,這一個牛錄有多大的官,他們經常問,相當於現在什麼?三百個人,相當於是現在是一個營吧,那一千五百人相當於一個團,七千五百人相當於一個師。當時不是這樣的,當時軍隊少,當時都統是一品官,一品,和部長,和上層是一起的。所以我説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牛錄額真,就是佐領三百人,至少相當於現在團級,團長。甲喇額真我看怎麼樣也相當於師長。都統呢,相當於現在一個軍,或者一個軍團,大體上是這樣,因為不大好類比。清朝因為它是弓馬得天下,武人的官階很高,權力也很大,所以不能完全拿今天類比。它這個八旗組織,不純粹是一個軍事組織,它還是一個政治組織,一個行政組織。所以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政治組織、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司法組織,它是多元一體。八旗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它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去打仗,打完仗回來就是老百姓了。亦耕亦戰,寓兵于農,因為它當時在赫圖阿拉,打撫順,一個令下,就集合起來,去打仗。打完仗就回家,該種地種地,該打獵打獵,出征的時候軍馬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乾糧是自己的,擄掠了勝利品,分成八堆,或者八份,大夥分。每要出征的時候,朝鮮人記載,家裏頭老婆孩子是歡欣雀躍,希望到前線去。八旗組織在清初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整個分散的女真人、滿族人,通過八旗這個紐帶連接成了一個戰鬥的整體。開始八旗就是女真人,後來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漢人、朝鮮人、錫伯人等等。所以,八旗組織的戰鬥力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瀋陽一直打到濟南,擄掠了東西回去的時候,到了長城要過關口的時候,八旗軍隊把這樹劈了,劈成白茬兒,寫上字,“諸官免送”,就是明朝的官員你不要送了,騎了大馬,穿了新的衣服,耀武揚威地就出了長城,明朝軍隊嚇得尾隨追擊都不敢,那八旗軍隊當時是相當威武。

  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很多人從龍入關,到了北京,怎麼辦,怎麼安置這些人?我給概括了一下:十定。第一,定身份。旗人當時不叫滿族,旗人,就是在旗的,民人就是不在旗的,不在旗的叫民人。我看有的書説叫“旗民”,這是不對的。它是兩個概念,旗是旗,民是民。北京吧,旗人就是在旗的,不在旗的漢人、回族等等,都叫民人。它叫只分旗、民,不分民族。這個身份是終身的,你在旗終身在旗,世世代代在旗,民人不在旗,世世代代不在旗,個別的例外。

  第二,定旗分。八個旗,鑲黃旗,你就終身是鑲黃旗,子子孫孫是鑲黃旗,但是裏頭有例外,我説是一般的情況下,中間也有變動。

  第三,定佐領。某某人是八旗滿洲裏面的正黃旗,正黃旗下某參領,某參領下的某佐領,下面誰誰誰,世世代代都是這個佐領,子子孫孫都是這個佐領,個別情況有調整、有例外。

  第四,定住地。住在哪兒是固定的。以北京來説,兩黃旗住在北城,兩白旗住在東城,兩紅旗住在西城,兩藍旗住在崇文門和宣武門以裏,這叫京師八旗。那駐防八旗呢,就設立滿城,杭州、成都、福州等等,設立個滿城,就是旗人在裏面住,修了城墻。

  第五,定錢糧。吃飯怎麼辦?國家供養,旗人有錢糧,俗話叫“鐵桿莊稼,旱澇保收”。

  第六,定土地。原來在關外他是有地的,在赫圖阿拉他是有地的,進了關到北京以後,這地怎麼辦?圈地,京畿圈地,圈所謂“無主荒田”,分給從龍入關,八旗官兵及其眷屬。問題就來了,他住在北京城裏,地可能分在豐潤、寶坻,怎麼種啊?這就出現了莊頭,《紅樓夢》裏的烏進孝這類莊頭,給他經營,幫著給拿地租,後來有人把地賣了。

  第七,定營生。旗人不許做工,不許務農,不許經商。當兵他是一家出一丁,後來當然有點變化了,他有八個兒子不能都當兵去了,缺不夠,兵員不夠,沒那麼多,剩下人做什麼呢?吃的有保證了,有錢糧;住的有了,到北京以後圈房,我講到順治的時候,講到六大弊政,圈地佔房。北京內城原來所有人統統搬走,房子留給旗人住。住有了,佔了房子,地有了,圈的地分了,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做什麼呢?有人説,説清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八旗子弟遊手好閒。我説這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那他做什麼呢?手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這手只有遊手,沒有事幹只有好閒。

  第八,定學校。後來發現這小孩要上學,學校要分等級:宗學、覺羅學,就歸宗人府管;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歸內務府管;八旗叫八旗官學,也叫八旗學,歸八個旗分著管。學校是固定的,分等級的,和漢人不是一個,和民人不是一個學校,後來上到了高一級的學校了,但是考試單有名字。

  第九,定婚姻。旗、民不通婚,不是滿、漢,民包括漢人、回人、苗民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不光是漢族。旗、民不通婚,個別有例外了,那另説了,就總體做了規定,旗、民不通婚。

  第十,定司法。旗人犯了法,地方官不能審理,單有一個審理的程序。旗、民犯了同樣罪,同罪不同刑。《大清律例》規定:旗人犯了徒刑,一年折合枷號五天,就是判一年刑,要是民人判一年刑的話,旗人就關五天就行了。

  實際上不止這“十定”,還有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八旗制度它是從清軍入關之後就這麼定下來了,一直到清末。到清末北京旗人有多少人呢?《北京市誌稿》對宣統年間北京旗人的戶口有一個統計:京城24旗,黃旗30312戶,白旗34924戶,紅旗24317戶,藍旗29230戶,合計118783戶。就是11萬多戶,一戶有人説是五口之家,我算了大約要六口之家,父母、夫妻再加幾個孩子,大約五口到六口之間吧,這麼個數,平均起來算。京城宣統時候旗人總數多少呢?北京旗人大約20萬戶,人口大約100萬,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我叫做“旗人群體”。這個旗人群體不工、不農、不商,吃錢糧,一代一代傳襲下來,靠國家供應,後來國家就供養不起了。八旗制度在清入關以前適應了當時的戰爭環境,亦耕亦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把分散的滿洲人連接到一起,用軍事的方法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戰鬥力量。但是,奪取政權之後,定都北京之後,在新的形勢之下,八旗制度怎麼改革,怎麼適應新的形勢?也做了一些改革,修修補補,因為八旗生計問題在康熙晚年出現了,雍正就很嚴重了。有的人沒飯吃了,發到東北開墾去了,路費給你,給你點安家銀子,這些人怎麼肯到東北種地去啊,領完銀子再跑回來。所以,八旗生計問題是困擾清朝政府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愈演愈烈。最後,八旗制度崩潰了,大清帝國的寶頂銹蝕,壞掉了。八旗制度,大清帝國的基礎崩塌了。最後結果只有一條,就是大清帝國垮臺了。清朝皇帝有八次歷史機會,但是失去了,不做圖強維新的改革,不做重大的徹底改革,修修補補、應應付付,最後受害最大的首先是宗室、是貴胄、是八旗,他們很慘,辛亥革命之後,種地不會,做工不會,經商不會,拉洋車也不會。我看到很多材料,沒有飯吃,文化又不會。所以説清朝,八旗制度興則清朝興,八旗制度衰則清朝亡。清朝最後,從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做皇帝,就可以看出來,上層腐爛了。八旗制度可以看出來下層腐爛了,從上到下腐爛了,所以清朝這個帝國也就滅亡了。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