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節目內容

清十二帝疑案(十九)同 治(下)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3:42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一個處於社會動蕩之間的王朝,新興洋務求強;封建保守的頑疾,卻使新政淺嘗輒止,喪失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六歲登極的小皇帝,十九年的短暫人生,放蕩的生活斷送了年輕的生命。

  同治之死是因為天花?還是梅毒?

  新政之舉是功績?還是敗筆?

  “辛酉政變”之後,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開始了相對平穩的統治。同治朝的13年間,國內正好處在“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大的社會動蕩之間。國際處於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因此,是一次難得的國內國際條件都有利的歷史發展機遇,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與西方殖民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更是激發了中國人“要維新,要求強”的強烈願望。

  面對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終於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員出洋考察,專門與洋人打交道的“總理衙門”成立了,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也誕生了,並且派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去美國學習西方科學。這些梳著長辮,第一次跨出國門的中國少年,他們的留學經歷令人啼笑皆非,他們的人生命運又將怎樣?

  六歲就已登極的同治皇帝,由於母后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到了十八歲才剛剛親政,他想能像祖輩一樣有所建樹,也想討得母后慈禧的歡心,於是,他不顧國力窘困的現實,決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熟料,他的這一舉動在朝廷上下,引發了的一場軒然大波。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沒有兄弟和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關係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剛剛十九歲就一命黃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個歷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呢?同治之死與他的婚姻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展現發生在同治朝的風風雨雨。《百家講壇》11月13日播出,敬請關注。

  (全文)

  上一講我們講了咸豐死了之後,他6歲的兒子同治繼承皇位,在同治繼承皇位之後,發生了一次重大的宮廷政變,就是辛酉政變,在這個之前,為了把順治的母親説清楚,我們又介紹一下慈禧的身世和關於慈禧身世的異説,今天我們這一講,還繼續講同治,我想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講同治新政,第二個講同治重修圓明園,第三個講同治死因疑案。

  “辛酉政變”之後,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開始了相對平穩的統治。同治朝的13年間,國內正好處在“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大的社會動蕩之間。國際處於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因此,是一次難得的國內國際條件都有利的歷史發展機遇,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與西方殖民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更是激發了中國人“要維新,要求強”的強烈願望。

  因為鴉片戰爭失敗了,定了《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失敗了,定了《北京條約》,割地賠款。先進的中國人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兩次都失敗了?於是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要維新,要改革。這個時候,同治還小,沒有親政,內就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外就是恭親王奕訢,這個時候他是議政王兼軍機大臣。

  同治新政主要做了這麼幾件大事,第一設立總理各國衙門,這個衙門的全稱叫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就是“總理衙門”,這個機構的設立,不僅是清朝歷史上,而且是中國歷史上首創。原來處理外國的事情,分在禮部的一部分來做,或者在理藩院下面有一部分在做,主要還是周邊的一些國家,正式成立一個中央的國家機構,管理外事工作,還兼有軍機處的職能,這是重大的一個制度上的一個創革,總理事務衙門管的事情很寬,外交事務,對外的經濟貿易事務,興辦一些新的學堂,興辦一些新的兵工廠,都歸總理事務衙門來管,這個機構的總的負責人,當時是恭親王奕訢,其他還有大學士軍機大臣,部的尚書侍郎等重要官員組成,可見這個機構之重要,有了這個機構,後來外國駐清朝的使館,清朝派到其他外國的使館,就統一有了一個管理的機構。

  第二就是出洋考察,我們回顧一下中國歷史,那個法顯和玄奘到西天,那西天也是印度,沒有出亞洲啊,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意義很重大,但是鄭和沒有到歐洲,清朝正式的政府派官員到西方進行考察,是從同治開始,派一個人出去看一看嘛,回來跟他報告一下,到底西方是個什麼樣子,奕訢奏請了兩宮太后同意,就決定選派人出洋考察,報名誰也不報,出洋考察?當年有個蘇武,到了匈奴那兒就回不來了,誰敢去呀,但是有一個人叫斌椿,這個人63歲了,他説我去,家裏人也阻攔,説你都63歲了,這把老骨頭你扔到外面怎麼辦?他還是執意要去。這樣呢,從同文館派了三個學生,因為他們會外語,再加上他兒子,他兒子因為他父親歲數大了,路上好照顧,一共5個人,出國考察,到了法國的馬賽港,他們在海外停留了110天,看了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看了凱旋門,看了英國的議會大樓,看了歐洲的高等學校,看了很多新奇的東西,機器印刷,工廠,火車,電報,攝影機,這都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還見了外國的艦船,兵工廠,回來之後,就向周圍的人介紹他在西方的見聞,回來之後,奕訢也很高興,奕訢也間接地知道了一些外國的情況,從此,就打開了一扇窗戶,就是清朝同西方,就是清朝通過這扇窗戶來看西方,這麼一扇窗戶,有了這次出洋考察之後。

  接著就是第三件事情,就是培養洋務人才,過去北京也有一個機構培養語言,主要是蒙古語、朝鮮語,主要是亞洲這些國家的語言,因為你跟西方開放了,西方在北京建立使領館,清朝又要派到國外建立使館,就需要外語人才,這樣奕訢就奏請兩宮太后批准,在北京設立同文館,就招學生,學生不參加,學外語有什麼用,不是我們今天,我讀四書五經,可以考舉人、考進士可以做官,我幹嘛要學英語、法語、德語?學外語很多人不參加,奕訢想了個辦法,凡是到同文館學習的免學費,房費飯錢由政府出,有些人還不參加,考試月考、季考、年考都合格的,給獎金172兩銀子,在當時很大的數了,一個知縣才五六十兩銀子,這樣就招了一批學生,在同文館學習,後來在廣州在其他的地方也照辦,這就培養了我們國家早期的外語人才。

  面對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終於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員出洋考察,專門與洋人打交道的“總理衙門”成立了,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也誕生了,並且派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去美國學習西方科學。這些留著長辮,第一次跨出國門的中國少年,他們的留學經歷令人啼笑皆非,他們的人生命運又將怎樣?

  現在派留學生都搶著去,公費的那就搶著去,自費的也是不得了,那個時候不行,就是決定要派留學生出國,沒有人報名,第一個出去留學的叫容閎,因為當時他是在澳門,跟著一個美國人這麼出去的,出去以後在那兒先學中學,後來到耶魯大學讀書,讀了四年,拿到學位回來,回來他就想辦學用不上,後來他就跟著曾國藩當幕僚,就屢次跟曾國藩建議要派留學生出國。曾國藩多次想提這個建議,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終於有一次曾國藩就得到一個機會,就上奏提出要制定一個章程,派留學生出國。奕訢這個人是比較開放,他同意,又奏請兩宮太后批准,就正式招生,派學生出國,學生招不來。我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詹天佑。那有人就動員他父親,説讓詹天佑出國,他父親説不行,説我還準備讓他將來讀書科舉考試呢,這個人就説你考進士也未必能考上,考上了也還不如出國學習去,他父親還是不同意,他説這樣,你要是讓你兒子出國去留洋讀書,我把我的女兒許配給你這個兒子,他父親説那也行,又是公費,兒子又得了個兒媳婦,就同意了,就這麼艱難地招生。

  正招的過程裏有人又反對,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反對,朝廷的大員上奏折反對,鬧得沸沸颺颺,已經報名的人又撤了,我們不去了,最後總共湊了120個人。這樣朝廷呢,就派官到美國去管理這事,第一批是三十個學生,因為年齡都比較小,是12到16歲,第一批坐輪船到了美國之後,美國的新聞界轟動,中國12歲到16歲的男孩子梳著辮子,他們感覺很奇怪,但是一接觸美國反映很好,説這些孩子聰明伶俐,很有禮貌。那怎麼安排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呢,容閎他們就跟美國人商量,美國的醫生、律師、教師等等就把這些孩子請到他們家裏住,這樣,一些美國人生活上還可以照顧這些孩子,都比較小嘛,12到16歲,第一批30,一共先後派了4批,120個學生。

  這些小孩到美國以後很新奇,吃西餐,原來是穿著清朝衣服,他覺得不方便,有的小孩就換成西服了,他要運動踢球,弄個辮子也不方便呢,開始有人把辮子纏上,後來個別的學生乾脆把辮子剪了,有的小孩覺得美國人跳舞很新鮮,跟著學跳舞,也跟著打球運動,這都是很自然的事,當時清朝管這些留學生的官員,這個人叫陳蘭彬,他一看這得了啊,他就正式寫了一個報告,説這些留學生在美國,把祖宗的禮法都丟了,這樣培養出來之後,回國不但不能建設,還會對社會有害,這個奏章到了奕訢那兒,奕訢説事情大了,你要把辮子剪了,這事情大了,就報到兩宮太后那兒,兩宮太后一看,就下令:召回。就把這四批留學生,一律召回,最短的才去了1年多,大部分都沒有學成就都回來了。雖然沒有完全學成,但是這120個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看到了西方的文明,眼界開闊,閱歷也豐富了,這些人,後來就成為我們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商界的骨幹和精英。

  第五洋務求強,清朝的官員社會的名流,經過鴉片戰爭的失敗,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已經認識到,中國不能再閉關自守。應該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這樣就興起了一個辦洋務的一個熱潮,一個是買就是從西方買軍艦,買大炮,引進,一個是造,就是製造軍艦、大炮、槍支,自己要煉鋼鐵。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江南製造總局,後來上海的近代工業的基礎就是這個時候奠定的,金陵製造局,福建船政局,福建的造船廠開始就是同治新政時候奠定的,漢陽製造局,後來的漢陽兵工廠,後來漢陽的武漢的鋼鐵事業,它的起點就在同治新政的時候,所以同治這個時期,通過設立總理各國衙門,通過派員出國考察,通過開辦新式的學堂,通過派出國留學生,通過建工廠開礦山,所以這短短的時間出現了一個新的面貌,這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機遇。但是,這個機遇這個事情沒有完全堅持下去,我以後還要講到這個問題,清朝類似的機遇有五次都喪失了,所以最後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同治新政因為同治這個時期他不親政,主要還是兩宮太后,特別是恭親王奕訢在那兒主持,那同治自己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我就講下面要講的同治親政以後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重修圓明園。

  六歲就已登極的同治皇帝,由於母后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到了十八歲才剛剛親政,他想能像祖輩一樣有所建樹,也想討得母后慈禧的歡心,於是,他不顧國力窘困的現實,決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熟料,他的這一舉動在朝廷上下,引發了的一場軒然大波。

  同治十二年,這一年他才18歲,親政了,本來順治是14歲親政,康熙也是14歲親政,按照清朝祖宗的慣例,同治應該14歲親政,但是慈禧她不放心,她要垂簾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親政的時間都推後了,推到18歲不能再推了,所以同治12年,18歲,這一年他親政了。同治親政,太后就退簾,你就不能垂簾聽政了,這一年慈禧才39歲,還很年輕,那她做什麼呢?她就想到當年她在圓明園的生活了,所以她想退簾之後,和兩宮太后還住圓明園,但是圓明園這個“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聯軍給燒燬了,同治既為了孝敬他這個皇太后,又為了自己想做一點事情,所以同治12年親政之後,他就決定要重修圓明園,圓明園經過英法聯軍的焚燬,大部分建築被燒了,可以説,成為一片焦土,那圓明園的恢復,銀子不是三十萬、五十萬,也不是三百萬、五百萬,要數以千萬計的銀子才可以恢復圓明園。這個時候沒有錢呢,太平天國事情剛剛結束,捻軍的事情也剛剛平定,又辦洋務,建工廠,開礦山,買軍艦,制槍炮,都需要錢,還有賠款啊,給西方殖民者賠款,所以朝臣裏就有議論。

  同治説修,發了一個上諭,説要重修圓明園,讓京城內外大小官員“量力助修”,捐錢,説得好聽,“量力助修”,那不捐行嗎!奕訢呢,本來就不大贊成,皇帝説了,兩宮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訢就先捐了銀子,兩萬兩,奕訢又指示戶部撥庫銀兩萬兩,各地的大小官員也捐吧,捐了三十萬兩銀子,這點銀子對修圓明園來説可謂是杯水車薪,我看康熙乾隆的時候,皇宮修一座宮殿,那還是翻修,大約需要銀子五十萬兩,就是一個宮殿要五十萬兩,那同治這時候修了圓明園,需要多少呢,他們粗算了一下,大約需要三千多間房子。這樣有一個官員、一個御史就上了奏章,説經濟比較拮據,暫緩修園,同治火了就把他給罷官了,還有一個御史叫遊百川,他也上了奏章,建議緩修圓明園,同治看了這個奏章之後,生氣了,罷官,把這個官也罷了,那別人就不敢出面了。

  奕訢看著這個問題的嚴重,奕訢就聯合了十個人,三個王,三個大學士,三個軍機大臣,加上皇帝的老師,十個人聯銜上書。前面説點冠冕堂皇的話了,總的意思就是暫時緩修圓明園,大家注意,三個王,三個大學士,三個軍機大臣,還加上皇帝的老師,非同小可,同治是剛親政,還有點孩子氣,要把這十個大臣全革職,這個事情就到了兩宮太后那兒,兩宮太后一看這事情麻煩了,皇帝和十個大臣僵起來了,兩宮太后就出面了,出面了呢,就把大臣和同治召在一起,讓同治跪下,兩宮太后,主要是慈禧,一面哭,一面説,説十年以來,全仗著恭親王,挽救這個局面,沒有恭親王有我們孤兒寡母的今天這個局面嗎?你怎麼能下令把這些恭親王、醇親王這些大臣都革職了呢!皇上啊,你要收回成命,讓同治跪著一面哭一面説。

  滿洲的王爺、大學士、軍機大臣、皇帝的老師等等都在場,同治就説了一句話,我不修了還不行嗎,就是同治罷免這十個大員的諭旨沒有下發,宣佈停止圓明園的重修,那也得給皇帝一個臺階下,改成修理三海,就是中南海,西苑,那工程就很小了,這件事情前後鬧騰了一年,同治親政之後我算了算,零碎事情不算,主要事情就這一件,還沒有做成,同治個性很強,可能像他媽媽慈禧,窩了一肚子火,其他事情又不愉快,有人説他就是微服出行,第二年,就是同治13年,同治得病就死了。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沒有兄弟和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關係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剛剛十九歲就一命黃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個歷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呢?同治之死與他的婚姻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治到底怎麼死的?應當説是一個歷史疑案,到了18歲他就要親政了,親政了辦了一件事:重修圓明園還沒辦好,心情也不高興。家裏頭也不高興啊,孩子大了,要給兒子娶媳婦了,選誰呀,秀女都來了,慈安和慈禧意見不一致,慈禧看好一個,鳳秀的女兒,她看好了,慈安就看好了另外一個,叫阿魯特氏,看好那個女孩子,倆人意見交換了以後,也還意見不一致,慈安覺得這個女孩子好,慈禧覺得那個女孩子好,那不能娶兩個皇后,就讓同治來你看一看,同治呢,就同意那個阿魯特氏,就是慈安選的那個,他媽媽不高興,我給你選的皇后你不同意,那個東太后不是你親媽呀,她選的你同意了,慈禧這個人嫉妒心又比較強,這樣子吧,你選這個做皇后,阿魯特氏,那個做慧妃,做一個皇妃,就同時娶了,又加了幾個妃和嬪。

  這個慈禧性格是有點特別,她就很反對同治跟這個皇后好,皇后到同治那兒,她就經常敲打,皇后和同治不住在一塊,她就高興,有一段時間呢,同治和皇后就分別居住,但是大家知道,這時候同治他小啊,他才18歲,所以,同治和他母親在這個事情上,是關係不太好,這個小皇后也很為難,親近了皇帝,婆婆不高興,婆婆高興了,你疏遠了皇帝,他也不好啊,兩面為難。同治13年,同治就死了,這小皇后那當然是非常悲痛了,哭得死去活來的,而且據説這時候皇后懷孕了,幾天幾夜痛哭不思飲食,丈夫死了,跟婆婆關係又不好,這日子就很難過了,吞金自殺,又救活了,還是哭,她父親崇綺官是尚書,就跟慈禧奏報這事,説她整天這麼哭,又不吃飯怎麼辦?慈禧説了一句話:“隨大行皇帝去吧。” 什麼叫“大行皇帝”?就皇帝死了之後,正式入土之前,他已經死了,叫大行皇帝,小皇后她爸一聽就明白了,就是讓他女兒殉葬啊,小皇后的爸爸就跟女兒把這原話説了,同治死了74天之後,小皇后暴崩,有的書説就是自盡了,這麼一個皇后被逼死了。

  我們還是説同治,同治家庭不幸,跟他母親關係又不好,就得病了,同治十三年得病了,19歲,第一種説法是天花,根據就是正史記載説是天花,《醫案》,清宮太醫的《醫案》説是天花,宮裏就挂這個紅簾避邪,官員呢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當時的講究叫前三後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據説這個天花高潮的時候是七天,但是同治是規定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從大光明殿請痘神娘娘,進了皇宮,把它供奉起來求神保祐,兩宮太后也是祈求祖先來保祐同治,但是還沒有救過來就死了,這是第一種説法,《翁同龢日記》也説了,因為他去看同治,有痘,長的有痘。

  第二種説法就是死於梅毒,因為同治是微服出去,有人説到前門外八大衚同,我看那個書説不是到那兒,因為那個地方太招眼,到崇文門裏,崇文門有幾傢俬院,太監引導他去。這樣呢,就招上病了。《翁同龢日記》裏寫,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時候,長了膿包,擠的膿擠了一盅,還有一次擠了半碗,就流膿,大一點瘡口爛得像小碗那麼大,我不懂醫學了。所以有人就認為,同治是死於梅毒。因為官方不能這麼記載,有人説這個《醫案》是改了,按照慈禧的口吻,就是天花這麼來記載,下藥也這麼記載。

  這是第二種説法,第三種説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了,又有梅毒,兩個併發,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總之,兩個病併發,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狀,長了水痘,麻點,麻子的膿包,也有梅毒的特徵,兩種病加在一起,最後不治死了。現在正史的記載,清史界通行的記載,就是按照官方的記載,按照《實錄》官方的記載,就是同治死於天花。這個問題,可以説,是一個歷史的疑案,供學者們去研究,他們做結論。目前,清史講到同治的時候,死亡的原因就是官方的説法,死於天花,同治死之前,兩宮太后,召見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等。官員名字一大長串了,宣佈立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就是光緒,繼承咸豐的皇位,因為光緒和同治是平輩,都是“載”字輩,所以他繼承的是咸豐。奕譞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當時叩頭痛哭,事情就這麼定了。接著就是光緒繼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下一講,我們就講光緒。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