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節目內容

清十二帝疑案(十八)同 治(中)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3:36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一名六齡頑童,成為咸豐帝惟一的皇位繼承人;一場宮廷政變,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舞臺。咸豐帝臨終,做出皇權與臣權相互制衡的精心安排;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篡權,顧命八大臣反成階下囚。傀儡皇帝,聽命于垂簾聽政的母后,太后“抱子坐龍庭”,獨攬朝廷大權。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病情日漸加重,惟一的皇位繼承人載淳年方六歲,無法掌權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種方式輔佐幼帝,一時成為頭等大事。咸豐帝再三權衡,于臨終的前一天,宣佈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輔佐載淳執政。新皇帝尚未登極,肅順等八大臣就開始執掌大權,包攬一切政務。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對肅順等人輔政極不甘心。於是,她利用官僚親貴們對肅順等人的夙怨和種種不滿,內聯慈安皇太后,外聯恭親王奕訢,積極採取反肅順行動。於是,兩股反肅順的勢力聯合在一起,展開了爭奪統治權的鬥爭,一場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宮廷政變,在咸豐斷氣之日,就已在醞釀之中。

  恭親王奕訢以奔喪為名趕到熱河,與兩宮太后秘密商定了奪權的計劃,然後返京佈置,暗中做政變的準備。自進宮之日就想著出人頭地的慈禧太后,在熱河的這段日子並未沉浸在悲痛中,而是積極尋求奪權的對策。顧命八大臣自以為已經掌握實權,忙於料理咸豐的喪事,為慈禧和奕訢發動宮廷政變,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準備。一方面,奕訢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軍權。另一方面,慈禧在熱河與八大臣週旋,並借機帶著載淳提前趕回京城。八大臣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場刀光劍影、將致他們于死地的政變,一步步向他們逼近了。

  辛酉政變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變成了現實,隨後,她又削弱了恭親王奕訢的權勢,開始了皇太后臨朝執政、獨掌大權的時期。被砍頭被關押的顧命八大臣都曾是輔佐咸豐帝的親信大臣,在朝廷中可謂呼風喚雨,為何會落得如此慘敗的下場?一個出身於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為什麼能取得這場政變的勝利,從此執掌朝政近半個世紀,她是靠什麼穩固了自己獨裁統治的根基呢?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展現發生在同治朝的風風雨雨。《百家講壇》11月6日播出,敬請關注。

  (全文)

  北京滿洲鑲藍旗惠徵家出了一個慈禧,做了大清國的皇太后,實際執掌朝政達半個世紀,而且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做了大清國的第十任皇帝,這的確是個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豐死了之後,兒子登極做了皇帝,她垂簾聽政,但是,有一條就是咸豐斷氣之日,就是朝廷醞釀宮廷政變之時,這次重大的宮廷政變,歷史上叫做“辛酉政變”,因為這一年是咸豐十一年,我們中國的農曆是辛酉年,所以把這次政變叫“辛酉政變”。這個“辛酉政變”是清朝歷史上,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變。

  辛酉政變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勢力,第一股就是顧命八大臣,也叫讚襄政務大臣,他們主要是在承德,在避暑山莊,第二股政治勢力,就是以恭親王奕訢為首,包括他的幾個兄弟,包括一些朝臣,這股政治勢力重點在北京,第三一股政治勢力,就是帝後,就是兩宮太后加上同治皇帝,辛酉政變主要是這三股政治勢力的較量和鬥爭。這場鬥爭呢,就是帝後勢力和恭親王他們這個帝胤勢力結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大臣勢力。

  事情要從咸豐死這天説起,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咸豐死了,死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咸豐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獨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後繼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個大臣,當時叫讚襄政務八大臣,就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他弟弟大學士肅順,底下就是景壽,是咸豐的妹夫,額駙、御前大臣,還有四個軍機大臣,就是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還有第三,他有兩枚印章,就是“禦賞”和“同道堂”,“禦賞”章讓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歸同治掌握,同治年幼歸慈禧掌握。皇帝發佈詔諭的時候,必須蓋上這兩枚章才能生效,這樣就起到一個互相牽製作用。這三條很重要,七月十七他就死了,第二天,七月十八,就尊兩個皇后,就是尊慈禧和慈安做太后,就是兩宮太后,因為原來是皇后,兒子當了皇帝,她就作為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聖母皇太后”,大家注意,凡是親生的母親封太后都叫“聖母皇太后”,不是親生的母親叫“皇母皇太后”,有這麼一個差別,所以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聖母皇太后”。

  從咸豐十七日死,到七月底十多天,主要就做了這兩件事情,那顧命八大臣做什麼呢?這時候第一辦喪事,第二就是處理一些日常的軍機事務,但是政變已經在醞釀,怎麼醞釀呢?就是恭親王奕訢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喪,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來了,奕訢就又申請,説我的親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喪,幾次申請,後來同意了,你不讓他弟弟來給他哥哥奔喪也不合理,就同意了,八月初一,奕訢趕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在咸豐靈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後,就要求見兩宮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説叔嫂見面有所不便,奕訢提出來,請八大臣一塊見,兩宮太后也急於見奕訢,説你們説不便,你們一塊陪著共同見,八大臣一想,人家家裏頭的事情,我八大臣是朝臣你參加見面是什麼意思?就退步了,就退讓,説是奕訢可以單獨見他的侄子同治,和他兩個嫂子,就是兩宮太后,見了之後,兩宮太后和奕訢秘密談了兩個多小時,就在這兩個小時之間,把這次宮廷政變的決心、計劃、步驟做了安排。

  《我的前半生》説,他聽説,溥儀聽説,説奕訢是化粧成了喇嘛見了兩宮太后,總之是經過很多曲折,不容易見的。這一次見面就把“辛酉政變”的計劃定下來了,這時候奕訢是三十歲,慈禧二十七歲,慈安二十五歲,奕訢見了兩宮太后之後沒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這六天奕訢是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計,對顧命八大臣,畢恭畢敬,表現非常謙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們一起渡過大喪的國家的難關,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之後,奕訢就趕回北京。

  八月初五,就任命醇郡王奕譞,就是七阿哥任正黃旗漢軍都統,就是在北京要掌握軍隊的實權,第二天初六,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個奏章,這個奏章主要意思兩條,第一條就要兩宮太后親自理政,等皇帝長大之後再歸政,第二條就是要簡派一個到兩個親王輔政,這就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做議政王輔政的一個前奏,這個奏折上了以後,因為從北京還要到承德,八月十一,就討論董元醇的奏折,兩宮太后、同治、加上八大臣,討論董元醇的奏折,這時候奕訢在北京了,八大臣不同意,慈禧和慈安就堅持要批董元醇的奏折,爭吵很厲害,説肅順“聲震殿堂”,有的書記載因為爭吵很厲害,同治嚇得直哭,而且尿了褲子,不歡而散。八大臣準備特別是載垣、端華準備用不理朝政,就是我不聽政了,來相要挾。

  經過幾天,八大臣考慮表面上做了讓步,緩衝一下,可以這樣子,意思是等回了北京再説,回了北京皇帝發了喪之後,他們掌握了實權怎麼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佈咸豐的靈駕九月二十三起駕,二十九到北京。這個八大臣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咸豐七月十七號就死了,九月二十三號才開始運這個靈,你中間時間很長了,就給奕訢他們做政變一個準備的時間,九月初四發生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兩宮太后召見八大臣,慈禧就説,説鄭親王端華你這個事情太多,忙不過來,也別累壞了,端華就説,那這個步軍統領我不做了,行在統領我還做,就是在承德這個步軍統領他還做,北京的這個步軍統領他就不做了,慈禧接著茬就説:“那就讓奕譞做吧”。於是奕譞就做了北京的步軍統領,整個北京城的衛戍部隊,完全在奕譞控制下,不久又任命奕譞做善捕營,管善捕營的事情,抓人的,就把軍權和警衛權交給了奕譞,這是九月初四。

  九月二十三,咸豐的靈駕從承德起運,這裡面又發生重大事情,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就是説孩子他太小,同治才六歲呀,你要一面走一面哭,從承德跟著靈柩回來,説這孩子讓他先回去,只陪靈駕一天,完了就直接回北京,到北京之後,再迎接這靈駕,八大臣也覺得有理,那就讓同治先回去吧,同治六歲呀,説他媽媽得陪著,這樣兩宮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駕之後,就陪了一天,然後又從小道,迅速趕回北京。咸豐靈駕起駕以後,趕上天下雨,道路泥濘,到北京的時間就推期,一直到了十月初三,咸豐的靈柩才運到北京,這裡面就有文章可做了,兩宮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駕,九月二十四就從小道迅速往北京趕,九月二十九到了北京,當天接見恭親王奕訢,第二天三十號發動政變。

  政變的諭旨事先擬好了,那兩枚章“禦賞”和“同道堂”的章就在她們手裏頭,先蓋上禦賞章,又蓋上同道堂章,諭旨生效了。你八大臣你可以擬定諭旨,但是你不蓋章不能生效,這一生效呢,任命了新的軍機大臣。三十日,九月三十日,宣佈免去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大學士肅順、御前大臣景壽,還有那四個軍機大臣的職務,他們不幹,説我們還沒有草擬諭旨。現在公佈了,都蓋了章了,新的軍機大臣就入宮辦事了,就派了奕譞,他是步軍統領啊,他又管善捕營事,到了密雲,這個時候肅順還跟著靈柩,夜裏頭正睡得很香,打著呼嚕睡覺的時候,突然就進了屋子,就把他給逮捕了,肅順不服,不服你也不行,抓了之後,就押到北京,到了牢房一看,那個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已經被抓進來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宣佈恭親王奕訢是任議政王、軍機大臣,十月初六,還有諭旨也蓋上禦賞和同道堂章,宣佈賜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盡,派員到了宗仁府空的屋子裏頭,親自監視這兩個親王自盡,把端華的親弟弟肅順大學士處斬,押著要斬的時候,肅順不服,咆哮謾罵不服,劊子手用鐵柄打他,把兩個腿的脛骨打折了跪下了,完了就斬首。景壽因為是咸豐的妹夫,革職還保留一份俸祿,那四個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職,其中穆蔭還發往軍臺效力,到十一月初一,慈禧在養心殿垂簾聽政,左邊站的就是恭親王奕訢,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譞,就是六阿哥和七阿哥,“辛酉政變”以慈禧,以兩宮皇太后和奕訢的勝利,以顧命八大臣的失敗而結束。我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能夠勝利?這一次政變做得是乾淨利落。

  “辛酉政變”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原因很多,我主要想説四點:

  第一爭取民心。英法聯軍打到北京,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沒有的,洋鬼子打到北京,佔了天壇,進入皇宮,的的確確是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過的,而且把圓明園燒了,怎麼交待?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第一條説這個就是由於當時在事大臣的責任,因為端華他們誘擒了巴夏禮,事態擴大,他們才打到北京,因為他們誤導了咸豐皇帝,所以他才到承德避暑山莊,咸豐想回來,他們還阻撓不讓回來,所有歷史責任,一律加到顧命八大臣的頭上,這就解決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官心、軍心、民心的不滿,一律都傾瀉到八大臣頭上,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權,八大臣成了替罪羔羊。

  有時候我想,如果八大臣回到北京,把喪事辦完了之後,也可能把奕訢他們懲辦了,《北京條約》就是你奕訢簽訂的,所有責任就加到你奕訢頭上,然後殺了你奕訢以謝天下,所以政治鬥爭是很殘酷的,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緊緊抓住了官心、民心、軍心的不滿,把這些不滿引導到八大臣身上,爭取了政治上的主動。

  我舉一個例子,當時兩個集團,朝廷一個是承德集團,一個北京集團,承德集團主要是八大臣,我都説過了,那北京集團主要是誰呢?王公貴族以奕訢、奕譞為代表。朝廷裏面一個叫文祥,文祥是軍機大臣,他和奕訢關係好,當時咸豐要逃難到承德的時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説應該在北京,肅順他們不滿意,所以五個軍機大臣四個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個軍機大臣四個都是顧命大臣,就把文祥甩開了丟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滿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時候,沒讓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個是寶鋆,政變之後做了軍機大臣,寶鋆是戶部侍郎,戶部尚書是肅順兼著,他們逃跑之前要錢,裝修這個避暑山莊,寶鋆説沒有錢,説現在各個方面都很困難,裝修從緩,就沒讓保軍到承德,把他留在北京。第四個是翁心存,就是翁同龢的父親,他對肅順不滿,有一個事情跟肅順有衝突,肅順把翁心存降五級,留在北京。還有一個叫賈楨,是皇帝的老師,他説我不去,賈楨是山東人,進士,很有骨氣。歷史記載説,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的時候,説賈楨“日危坐”,正襟危坐,日危坐天安門,阻攔夷人進入皇宮,他在天安門前正襟危坐,阻擋英法聯軍進入皇宮,很有骨氣,他是有身份的人,是皇帝的老師,你像文祥、桂良,寶鋆,翁心存,賈楨,地位很高,和社會名流都站在奕訢一邊,他們都對八大臣很不滿意,這就形成了奕訢這個集團的力量,所以懲辦了八大臣,北京的這個集團以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可以説是拍手稱快。

  第二就是掌握皇權。八大臣以為他們掌握了實際權力,但是在當時的帝制社會裏,最主要權力是同治,同治雖然才六歲,但是那兩枚圖章在他媽媽手裏,一個“禦賞”,一個“同道堂”,朝廷裏頭其他的大臣擬好諭旨之後,蓋上章就可以生效,你軍機大臣也好,大學士也好,六部尚書也好,蓋上章就可以罷免了,蓋上章就可以任命,兩宮太后和奕訢緊緊地抓住這個皇權,利用這個皇權,一舉粉碎了八大臣集團。

  第三搶佔先機。就是先發制人,八大臣集團肯定他們也有想法,他還正在辦理喪事呢,還在麻痹,這邊已經做好政變準備了,肅順陪著靈柩還在路上呢,就把你給抓了,抓完了之後,很快迅雷不及掩耳,把三個最主要的兩個自盡,一個處斬,其他五位革職。

  第四破釜沉舟。這一場宮廷鬥爭可以説是你死我活,八大臣集團把喪事處理完了之後,必然要對付以奕訢為首的集團,和兩宮太后,有的書記載,説慈禧在承德聽説肅順向咸豐皇帝建議,就是説漢武帝的時候,那個鉤弋夫人的故事,“殺其母而立其子”。這故事是這樣的,就是《漢書外戚傳》講了一個故事,就漢武帝非常寵愛的一個夫人就是鉤弋夫人叫趙婕妤,漢武帝晚年要立誰呢?要立鉤弋夫人的兒子做太子繼承皇位,他怕鉤弋夫人將來專權,叫做“主幼母少”,主就是小皇帝年齡太幼,夫人又年輕,必然出現太后專政的局面,先把鉤弋夫人殺了,立她的兒子做太子繼承皇位,這就是漢昭帝,誰輔政呢?就是大將軍霍光,大家都很熟悉了,肅順用了這個典故提醒咸豐,就是立同治皇帝,把他母親殺了,免得皇后專權,有的書這樣記載,所以咸豐一死,慈禧戰戰兢兢,不知道哪天就被殺了,完了讓她兒子來做皇帝,所以這場政變對慈禧對奕訢都是可以説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所以慈禧,慈安也同意了,和奕訢可以説是破釜沉舟。

  這場政變的結果,就是兩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做議政王、軍機大臣,歷史又重演了,順治當年的時候,六歲登極,母后皇太后就是孝莊,皇叔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歷史又重演了,幾乎完全相似,但是,有兩點不同,第一點當年的孝莊太后沒有在臺前,而是在幕後,用太后訓政懿旨的名義,來輔佐他的兒子順治。慈禧相反,慈禧在臺前“垂簾聽政”,這是第一。第二點不同,睿親王多爾袞當時攝政,只是七年,他死了之後,順治就親政了,恭親王奕訢不是,一直到同治死他還是議政王軍機大臣,所以同治在位十三年,幾乎就沒有親政,“辛酉政變”之後就出現了這麼個局面,清朝的體制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垂簾聽政”,這是清朝歷史上沒有過的,後來又演變成皇太后專權,演變成慈禧專權,實際掌握朝政四十二年,影響清朝的歷史,影響中國近代的歷史,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下一講,我就要講同治的新政,同治重修圓明園和同治死因之謎。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