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清十二帝疑案 > 正文

《清十二帝疑案》創作札記
——體會“大題小做”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2日 14:44)

  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296年的歷史雖算不上長久,但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影響中國歷史命運的重要人物不勝枚舉。也因年代還不算久遠,歷史的真實記載相對豐厚、民間的傳説更是五花八門。

  對於這樣的重大歷史題材,能否把握準確?節目將從何下手?能否做出精彩?是否會引起一定的社會反響?在策劃、製作之處,對於每一位參與節目策劃製作的人員來説也都是一個“疑案”。

  以十二位帝王為主脈,從他們人生的功過得失中折射出清王朝歷史的興衰成敗,不失為一條恰當的途徑。但關於清朝帝王的歷史文獻浩如煙海,該如何下手呢?從“小”處切入,以“疑”做文章,是我們《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節目的特點所在。我們的選題及定位得到了欄目領導的認可和支持,給予我們極大的信心和鼓勵。實踐證明,無論從史學界專家的肯定還是從觀眾反饋的信息來看,這樣的選題定位是比較成功的,是吸引觀眾的。

  “疑”的含義也還不僅僅是疑案,不僅僅是鮮為人知奇聞逸事,還融入了對歷史問題的深層解析和探究。這樣使節目既有興奮點,又不失學術理論價值。比如對“康乾盛世”該如何看待?圍繞“康乾盛世”,歷來歧見甚多。很多學者認為,“康乾盛世”是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應充分肯定;但有一些學者對比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認為“盛世”之説過於勉強,是部分學者“捧”出來的。我們在與專家的溝通中認識到,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滑向衰世淒涼。可當時中國沒有人能夠認識到這一歷史真相,只有歲月推移,迷霧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瘡才逐漸暴露,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後過了很長時間,人們才會逐漸感到切膚之痛。所以,對“康乾盛世”的思考,“兩隻眼睛看乾隆”,類似這樣的內容就成為系列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了選題和定位,由誰來講?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起初,我們也想擁有一個雄厚的專家群體來做主講人,為了落實主講專家,呂志強組長與有關方面多次溝通協調,從協議的商討、訂立,到專家的聯絡落實沒少跑腿費心思,我們編導也積極地與有關專家聯絡,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專家的情況各不相同,分散在不同單位,要保證落實十二位帝王都能有專家積極配合講,並不像我們當初設想的簡單。有幸我們邀請到的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研究員,是既有深厚學術基礎,又有較好表述能力的專家。索性由他貫穿全集,更體現了系列節目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自5月19日首期播出以來已播出過半了,作為編導之一,我對自己製作的幾期節目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使歷史節目相對沉悶的面孔煥發出光彩?如何在有限的畫面素材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加信息量,來表現十二位帝王、眾多相關人物的人生故事和歷史事件?尤其是晚清的幾位帝王在位時間較短,素材相對缺乏。創新確屬不易。但不管怎樣,觀眾的關注永遠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方向。工作生活中,我們應當力求避免“小題大做”,但在歷史節目的構思創作中,“大題小做”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儘管會有艱難和壓力,我們還將繼續努力。編導: 楊 暉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