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清十二帝疑案 > 正文

清十二帝疑案(五)康熙(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9:24)

   (視頻)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剛剛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他的祖輩雖然騎著馬從關外打到關內,建立了清王朝,但實際上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淩幼主的輔政大臣鰲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勢,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經過8年奮戰,一舉平定了戰亂,維護了統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係,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在位61年,對於中國的歷史,對於世界的文明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 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二, 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三, 反擊侵略,簽訂條約。

  四, 親徵朔漠,和善蒙古。

  五,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六,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七,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八, 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百家講壇》清十二帝疑案——康熙(上)6月12播出,6月14重播。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講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咱們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康熙是很特殊的,他父親是順治,他祖母是孝莊太后,他爺爺就是清太宗皇太極,他曾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兒子是雍正,孫子又是乾隆。他在清朝前期這六個皇帝當中,從入關來説是第二個皇帝,從整個清朝來説,他就是第四個皇帝,他處在一個承上啟下這麼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康熙這61年,對於中國的歷史,對於世界的文明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第一,就是削平三藩,鞏固統一。康熙十二年,就是1673年,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發動叛亂,三藩叛亂的時候康熙只有20歲,周歲才19歲,一個年輕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難面前不畏懼,下令討伐,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亂,鞏固了清朝對中原地區的統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就著手解決台灣問題。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跨海遠征驅逐了荷蘭殖民者,不久鄭成功病故,形勢發生了變化,其子鄭經繼位後,著力推行反清抗清的政策,封鎖海疆,從而中斷了台灣與大陸的往來。面對這種分裂祖國的行為,康熙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從康熙2年到康熙20年,他多次曉之以大義,招撫台灣,不料鄭氏後人卻始終堅持分裂的立場,公然提出“如琉球,朝鮮例”,想將台灣變成屬國關係,當18年的招撫均告失敗後,康熙即下令用武力收復台灣。公元1683年6月,清軍攻佔澎湖36島,7月鄭氏家族見大勢已去,只好順應天意表示歸降,1683年8月,台灣回歸後,康熙決定在台灣開府設縣,康熙又明令宣佈鄭成功不是叛臣賊子,將鄭氏父子的靈柩歸葬故里,對鄭氏後人及其各級將領妥善安置,封官賜宅,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從而上下心安,促進了台灣及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寧。

  第三,反擊侵略,簽訂條約。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在康熙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時候,就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候已經完全歸附於清朝,由於清軍入關八旗主力南下,沙皇俄國的軍隊借著這個機會就侵入了黑龍江流域。康熙統一台灣之後,決定反擊沙俄的侵略,康熙派薩布素率領軍隊到了雅克薩,兩次戰爭取得雅克薩反擊戰的完全的勝利。到康熙28年,就是1689年,康熙派使團到尼布楚和俄國的使團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額爾古納河、格爾比齊河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完全歸清朝,這裡麵包括烏蘇裏江以東,庫頁島以南的廣大地區。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端邊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康熙這個時候劃定的中國的版圖奠定了中國北部版圖的基礎,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四,親徵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準噶爾蒙古,準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到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徵,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籠絡的措施完全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説,“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換句話説,就是喀爾喀蒙古,整個的蒙古變成了清朝的堅強的無形的牢固的長城。中國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貢獻。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産遭到嚴重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産,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賦,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第六,移天縮地,興修園林。康熙的時候,修建了暢春園,修建了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了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這樣就把中國的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的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産。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康熙重視文化,也重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説《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還有特別重要的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兩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財富。

  康熙朝,這個時候的清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跟他們比有偉大和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中國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我們要想一想,康熙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麼?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麼?

  我想重要的有五點,第一康熙對自己講學習,第二康熙對朝政講勤慎,第三康熙對臣民講仁愛,第四康熙對西學講吸納,第五康熙對子孫講教育。

  康熙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對自己講學習。康熙的學習精神、學習態度,我想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當中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康熙雖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幼年的時候不幸,也可以説他命運不好,8歲父親死了,10歲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吊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自己説,他母親生病的時候,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他母親去世的時候,周歲才9歲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飲食,後來康熙自己説,説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康熙幼年的憂患生活,不幸的遭遇,砥礪著他更加勤奮的學習。

  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是滿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滿洲人、蒙古人、漢族人的三種血統。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祖母、他家庭説滿語,他的師傅,滿族的師傅教給他説滿語,學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來説,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影響,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影響。康熙的學習從五歲開始,虛歲五歲,周歲才四歲,到了上書房學習,就是到學校學習,每天早上入學,晚上很晚才回來,無論是嚴寒酷暑,沒有一天中斷。他自己説,早晚讀書年無間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堅持學習。他説每日老師給指定這一段要念120遍,然後要背誦120遍,之後再畫一段新的繼續背,就這樣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來。所以後來康熙對四書隨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來,這對一個漢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對一個剛入關不久的滿族少年是難能可貴。

  康熙還學自然科學知識,為什麼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呢?因為當時耶穌會士湯若望和一個漢族人叫楊光先關於天文曆法問題發生爭論了,朝廷會議討論,大學士、尚書等等全不懂,康熙自己聽著辯論也不懂,因為他不懂數學、不懂天文,他説我作為一個皇帝,我不懂天文、曆法、數學我怎麼來判斷是非呢?所以他下定決心學自然,學天文、數學、曆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醫學、藥學,甚至於學人體解剖學,他親自動手解剖冬眠的熊。在皇宮裏面有制藥的實驗室。

  康熙學習科學技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得了瘧疾,太醫院那些御醫都沒給他治好,一個耶穌會士叫洪若翰等等,給他進了一種藥,叫金雞納霜也叫奎寧,他吃了這個藥把瘧疾治好了,他很高興,他把這個藥又介紹給別人,介紹給曹寅,就是曹雪芹的先祖,曹寅吃了這個藥,瘧疾也好了。康熙就開始相信西醫,西藥。當時有一種很嚴重的傳染病就是天花,沒有辦法,康熙的父親順治就是得天花死的,上一講我們講過,康熙自己也得了天花呀,臉上長了麻子,很多蒙古王公貴族到北京來朝貢,一個很大的考慮就是怕進了長城之後傳染上天花,康熙修承德避暑山莊,修木蘭圍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那裏接見王公貴族,免得他們到中原得了天花,就可以減少得天花的機會,這是原因之一。康熙學會了種痘,就是防治天花痘,大家不信,他先在他子女身上實驗,又在皇宮的宮女身上實驗,效果很好,後來他又推廣到蒙古,讓蒙古的王公貴族種痘,這個措施減少了很多人因為得天花死亡,或者沒死而得麻子的這個病情。所以康熙是很善於學習的,在皇帝的西苑,就是現在中南海豐澤園,他搞了試驗田,種水稻,培育新的稻種。他是終生學習,我説康熙可以算作一個學習型的皇帝。康熙之所以做出很大的貢獻,之所以他那個為君之道,其中的一個秘密就是他終生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得到新的動力,推動他繼續往前發展。

  第二,康熙對朝政勤慎,清朝是繼承明朝,叫“清承明制”。明朝的皇帝絕大多數不親政,太懶了。以萬曆皇帝來説吧,整天在宮裏面和宮女太監私混,荒淫無度。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啊,更有慎之,孟森先生説他,不止二十年,説他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就不做郊祀,不做廟的祭祀,也不上朝理政三十年。明朝的皇帝不務政到什麼程度?碰到軍國緊急大事要處理,皇帝不親政,有的大臣在朝門外跪著請皇帝親政,一跪十個小時,皇帝不予理睬。天啟皇帝喜歡做木匠活,刀鑿斧鋸玩得很高興,那個大太監魏忠賢就專等皇帝做木匠活做得高興的時候才奏報,天啟説你看著辦吧,正玩著高興,你看著辦吧,魏忠賢就可以借機對軍國大事假傳聖旨。

  清朝鋻於明朝滅亡的這一條重要教訓,就是要親政。康熙的親政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他14歲就開始親政,康熙親政他叫“禦門聽政”,什麼叫“禦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禦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禦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就是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禦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禦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就是記錄,把做了重要決定和重要發言記錄下來,後來就成了一本書,叫《康熙起居註冊》。每天早上辰時開始,皇帝禦門聽政,在這會上討論大臣的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而且清朝的皇帝禦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這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每天禦門聽政是空前的,這是康熙勤政的“勤”,我講的勤字。

  底下我説一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康熙慎政。康熙這個人處理軍國大事非常謹慎,可以説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拍板就這麼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説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就是他重點要抓三件大事,第一是三藩,第二是河務,第三是漕運。河務和漕運實際上是一件事情,三藩他又平定了,實際上他重點就是一件事情,就是治河。他把水利這個事情寫在他宮廷柱子上,我們平常説座右銘,他就變成柱右銘,每天提醒他,重視啊,康熙親自派侍衛赴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製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就是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

  任用能管,就是賢能的官員治河,那庸官他治不好河還貪污,他任用了兩個重要的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嚴重分歧。主要是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淤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繼續治河。另一種意見是淤出的土地給當地的豪紳,給他們。第二個,黃河的河口地方,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衝沙,把泥沙衝到海裏。于成龍的意見不同意,説把黃河入海口的地方開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你那樣的話,海水倒灌。靳輔説那不行,你河堤高的話,在河堤底下那河一氾濫,人不就跑到魚的肚子裏去了嗎?康熙怎麼辦?讓他們兩個人御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己見,互相駁難,但是各説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

  集思廣益,就是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的地方的,你們每個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到康熙,康熙就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做了什麼決定呢?就支持了于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務,于成龍就任之後,就治理。

  那他兩個人發言到底誰的對?于成龍治了一段河之後,康熙視察,沿河視察,康熙經過實際調查看,于成龍還是用了靳輔的辦法。把靳輔的官免了,康熙沒有文過飾非,因為靳輔的官是我免的,我宣佈給靳輔平反,恢復原職,治河就有很大的成就。

  從御前辯論到集思廣益,到御前會議,到親自下去視察,到自己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前前後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在重大決策的時候,可以説是慎之又慎。我們講了康熙的歷史地位,和康熙的八個重大的歷史貢獻,又講了康熙為君之道的兩個法寶,就是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關於康熙對臣民講仁愛,對西學講吸納,對子孫講教育,這三個問題,我們下一次再講。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