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空連線 > 節目內容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
12.05 15:10

   
    背景:2002年11月4號,朱鎔基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與東盟簽署了一個《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框架協議的簽署意味著,中國參與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正式啟動。
    所謂自由貿易區就是各個成員國之間可以無障礙的進行商品的流通和投資,必要的話還有人員的交流。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它目前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老撾、越南、文萊、柬埔寨十個國家,共有5億3千萬人口,國內生産總值近8千億美元。即將建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産總值,1萬兩千億美元的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在現在仍然有效的131個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裏,中國東盟自貿區將會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一個自由貿易區。要是從消費者、人口來説,這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自貿區。
    1997年底,中國和東盟建立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東盟首腦的非正式的會晤機制,被稱為“十加一會議”。2001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在“十加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在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並得到了東盟各成員國的積極反應。經過六輪的談判,在2002年11月4號舉行的中國東盟十加一會議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全面啟動和實施,它標誌著東盟與中國的政治信任發展到了新水平。
   
    主持人:中國與東盟建成自由貿易區,中國究竟能得到什麼呢?今天我們很高興在演播室裏請來了兩部位賓,一位是對外經濟貿易部國際經貿關係司的司長易曉準先生,您好。第二位是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張蘊嶺所長,您好。歡迎二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
   
    主持人:首先我想問一下易司長,如果中國和東盟在10年內達成一個貿易區的話,我們最直接的收益是什麼?
    易:我覺得我們首先從政治上換成一個很好的周邊關係,因為最近江主席在“十六大”報告裏專門講了這樣一段話,就是我們要加強睦鄰友好,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把周邊國家的關係友好和合作推向新的水平。所以我想中國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是這樣一個思想的體現或者是實踐。另外從經濟上説,對中國和東盟都會創造一個新的貿易機會和投資的機會,增加一些就業,所以我想對雙方,特別對我們中國將來西部大開發,我們西部的省份從這樣的合作裏得到很多的好處。
   
    主持人:相比較來説,我們政府更看重是哪一點,是周邊的穩定還是這種互相合作的經濟上的機會?
    易:我覺得兩點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夠偏廢的,因為如果只有政治上的好處,沒有經濟上得好處,這樣的一個貿易的協議是很難達成的,也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説雙方沒有這樣一個睦鄰友好的政治意願,這樣的協議也是達不成的。
   
    主持人:張所長,我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在WTO以後備辦的自由貿易的協定已經接近200個了,但是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個這樣的協定,這是第一次,我們看到了東盟,您覺得這是為什麼?是考慮多這種周邊的穩定和安定?
    張:東盟是咱們的近鄰,而且這樣的一大片國家和地區,通過這樣一個經濟的合作,建設一個比較穩定的政治關係,特別考慮到我們南海方面的爭端,這樣通過解決的密切聯絡,緩衝政治上的衝突,將來比較理想地解決,這個我想它的效益也都是非常大。所以這一次,我們也看到在簽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的框架文件的同時,我們簽了南海各國行為守則,還簽了反恐、安全的合作,所以它是一個經濟、政治的全面合作的這麼一個廣泛的構架。所以我想選擇東盟,它是必然的一個選擇了。
   
    主持人:易司長,説起南海的問題了,除了自由貿易區之外,我們還觀察到,從今年開始,南海的爭端好象停下來了,至少我們説我先不吵架了,我們放一放再説,這種態度,是不是也跟自由貿易區的簽訂是有關係?
    張:我想應該是有的。因為大家現在這個地區從中國也好,東南亞也好,主要關注的還是經濟發展,東盟還處在金融危機以後的恢復過程當中,所以這是有一個的共識,問題還在那兒,但是至少可以冷卻下來。我剛才講,如果是通過這樣一種全面的經濟發展,建立上經濟上的相互聯絡,政治上的信任,慢慢這個問題就可能有助於解決。
   
    主持人: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數字,到目前為止中國和東盟進出口的關係,中國是逆差,也就是説他們的利益現在更多一些,形成了一個自由貿易區以後,進出口額大量地上升,在這樣的意義上,如果中國和東盟形成了一個自由貿易區以後,是不是在經濟上他們獲利更多一點?
    易:我覺得是這樣的,在自由貿易區本身,像我剛才講的,是我們追求的,而且我們也相信,它的結果一定是一個互惠互利,一個雙贏的,會創造出一些新的貿易機會。所以我覺得對中國和東盟的貿易來説,我們會看到很多新的貿易機會。同時中國和東盟在很多程度上,我們也有很多互補的東西,像資源上,比如説我們最近談的早期收穫裏面,像水果,我們中國向東盟出口的蘋果和梨,現在您到東南亞國家到處可以買到。東南亞國家的這些榴蓮、山竹、龍眼、火龍果,我們中國市場有開始見到了。實行自由貿易以後,我想老百姓都會體會到這種好處。對雙方來説是一個互利的。至於逆差不逆差,在經濟全球化這樣的前提下,單純追求雙邊的絕對的平衡,實際上是不可取的。
   
    張:特別是貿易逆差問題,一種綜合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搞了自由貿易區,成本降低了,效益提高的,人民收益增加的,購買的東西就多了,創造貿易。最新的一種功能就是競爭,通過開放市場,通過競爭調整提高效益。同時另一方面,中國開始“走出去”戰略了,企業肯定再過了5年、10年,他們的經營能力強了,所以還會大量地向東南亞投資,所以這是一種綜合的關係,我想僅僅從貿易順差逆差這個角度,還不能全面地反映雙向建立這樣一种經濟合作夥伴關係這樣的意義。
   
    主持人:剛才兩位説的我想有兩點是非常得讓人感興趣的,一個是易司長説到的新的貿易機會,一個您説到的中國可能在未來的5年到10年裏,有大量的企業去東南亞投資,內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什麼樣的企業會去投資,新的貿易機會是什麼?
    易:從東盟國家來説,他們在和我們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後,也可能會更多購買我們的一些優勢産品,比如説我覺得像我們現在電視做得不錯,將來以後東南亞國家可能在電視,或者在摩托車,在其它的領域購買我們的産品,這樣的結果使我們市場擴大。市場擴大就會降低我們的成本,增加我們的競爭力,所以我想這個本身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
   
    主持人:也就是説會變成我的機會就是你的機會,你的機會也是我的。
    張:就象易司長説的是一種雙贏。我給你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我們去老撾訪問,我們座談的話,他給我提供一個想法,一般的人講,中國的紡織業肯定會對老撾的紡織業的發展形成一種壓制,你的勞動成本也低,技術也好,老撾根本沒辦法發展,他們想的不一樣,我將來老撾的紡織業如果想發展,升級,得靠中國企業投資,我這兒勞動力可能更多一些,我們這裡個別的國家,比如説歐洲對老撾提供的最不發達國家的一些優惠待遇。中國來了以後,我提高了,中國還可以提高貿易市場。對外的關係擴大了,我想創造的貿易的機會就會很多很多。
   
    主持人:兩位這麼一説,讓我感覺這种經濟合作是充滿了智慧的一件事情,到底我們倆是一個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完全可以互相演化的。可能説到這種好處的時候,可能老百姓會問,我們跟東盟形成自由貿易區之後,老百姓能得到什麼?
    易:就像我剛才講的老百姓會感受到我們買東南亞的産品更容易,更便宜,東南亞的國家的老百姓也會看到中國的産品花樣更多,更便宜。同時除了貿易以外,這種相互的投資很多,這些投資本身就是增加就業,使雙方能夠更多的老百姓會在這種相互的投資中增加就業。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就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相互的旅遊發展非常快,最近5月份我在吉隆坡聽到馬哈帝爾的演講,他在某一個研討會上的發言,他就問,你們也許不知道現在誰是到馬來西亞旅遊最大的發源地,他説是中國。現在每年中國到馬來西亞旅遊的將近50萬人,建成自貿區以後,各種便利化的措施,會有更多中國人到東南亞旅遊,同時我們會有很多的東南亞的遊客到中國來,看看我們北京,看看上海,看看西安。所以我想,同旅遊,包括教育各種交流會大大地增加,這些我想老百姓都會感受到的。
   
    張:一方面中國會感覺到,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我們會感覺到將來我們會受到很大實惠,另外我們也感覺到在很多會有很多競爭,因為東南亞國家的層次差別也不一樣,一些國家的競爭力是相當強的,像新加坡,那就不用説了,它的金融業、服務業等等,會對我們形成很大的競爭。像泰國、馬來西亞的製造業,他們很多産品價格也不高,質量相對來説更好一些,我們也會面臨一些競爭,比如熱帶水果,我們南方生産水果價格降不下來,東南亞的一些水果也會對你競爭。因為貿易開放,市場開放都是雙向的,你得到好處,同時你也受到壓力,這個我覺得也應該有所準備。
    主持人:好,謝謝二位來到演播室接受我們的採訪。



責編:薛藍 來源:CCTV.com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