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承傳百年越劇 雅韻有知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8日 12:50 來源:人民網

  一百年前的3月27日,農曆三月初三,浙江嵊州甘霖鄉東王村的農民用門板鋪在稻桶上,搭成一個簡易戲臺,嵊州的説唱藝人就在這個臺子上開始為村民們演戲。這一次的粉墨登場,標誌著一個新劇種——中國越劇的誕生。

  今年3月,圍繞越劇百年誕辰,一系列紀念展演等文化活動也陸續開始。越劇這一邁過百歲門檻的傳統劇種,如何在傳承的同時創新突破,如何吸引和聚集更多懂得欣賞越劇、熱愛越劇的觀眾,如何在文化體制改革深入和文化産業發展加速的時代煥發生命力與魅力,這些都是百年慶典之際少不了的話題。

  創新出彩,生命力旺盛

  3月22日晚,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最新作品《春琴傳》在杭州大劇院首次和觀眾見面,這是慶祝越劇百年誕辰的演出之一。這部越劇新作根據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小説《春琴抄》改編而來,舞臺上沒有傳統越劇中常見的水袖舞動,身著和服木屐的演員給觀眾帶來新的觀劇體驗。

  當然,越劇《春琴傳》的創新嘗試不僅於此,日本音樂風格元素與傳統越劇曲調相結合的唱腔、精美絕倫的舞臺舞美設計,都讓人看到“小百花”的藝術探索。首演之後主創人員與戲迷、專家見面,雖然觀眾們提出了一些細部處理上的美中不足之處,但這部為越劇新生代演員度身定制的創新力作,還是贏得眾多好評。

  創建於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戲劇創新的腳步。從充盈著詩情畫意的《陸游與唐琬》,到取材于荊軻刺秦歷史傳説、採用現代敘事結構的《寒情》,還有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光彩照人的《藏書之家》,以我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為背景,完全跳出以往越劇“才子佳人”的格局模式,賦予越劇更厚實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深度,尤其受到青年觀眾、大學生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喜愛。

  “越劇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不止一位越劇藝術家這樣感嘆,越劇之花要長開不敗,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揚。

  越劇誕生之初,就和藝術創新緊密相連。它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間音樂為淵源,博采紹劇、京劇、崑曲等戲曲乃至話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華,成就了獨特藝術風格。“中國越劇百年的歷程,始終貫穿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精神”,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説,無論是早期小歌班男班藝人闖蕩上海,還是越劇女子科班爭奇鬥艷,無論是20世紀40年代的越劇改革,還是新中國成立後越劇的流派紛呈,無論是近年越劇“小百花”的姹紫嫣紅,還是中國越劇事業的揚鞭奮進,越劇藝術的發展始終循著時代發展的脈絡,趨新求變,銳意創新。

  貼近群眾,雅韻有知音

  3月的一天,一輛“越劇大篷車”首次開進杭州三塘、艮山門溫馨家園社區,越劇名角、青年演員們乘著大篷車而來,為社區的越劇迷們送上經典的越劇唱段,給越劇迷們帶來不小驚喜。杭州的各大社區還將擺開“戲迷擂臺”,舉行四場越劇戲迷擂臺賽,給普通的越劇愛好者一個展現舞臺。越劇百年誕辰之際,浙江衛視舉辦了一系列“親民”主題的越劇文化活動,與廣大戲迷共慶越劇百年華誕。

  此次紀念越劇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群眾文化活動是“重頭戲”之一,像“我與越劇”徵文,匯聚了海內外越劇迷的動人故事,此外眾多越劇劇目展演,也是為了組織優秀作品進劇場、去廣場、下基層,培養越劇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

  雅韻還須有知音。無數的越劇愛好者,正是越劇藝術今後取得更大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不少越劇團體、文藝工作者都在有意識地培育越劇觀眾群體、引導欣賞品鑒越劇藝術。浙江小百花的越劇《藏書之家》和上海越劇院的越劇《家》在亮相第七屆中國藝節之前,已在浙江和上海的大學校園進行巡演,並根據青年觀眾的反應,修改完善演出細節。寧波小百花越劇團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同時,創作排演《阿育王》等新劇目,走進大專院校,令大批年輕人成為越劇擁躉。

  源始於民間、雅俗共賞的越劇在江浙等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年來,人們欣喜地看到,“愛越迷”,尤其是青年愛越人的群體正在壯大。杭州西子湖畔、紹興府山之麓,經常可見可聞越劇票友的唱腔婉轉、身段到位,全情投入,怡然陶醉。最近舉辦的江浙滬經典越劇展演,在紹興演出25天,上演30台經典大戲,場場曝滿,而且八成以上是市場購票。從今年1月開始,杭州紅星劇院每週末至少上演一場名角擔綱的經典越劇,全年要演63場,票房反應很不錯,購票觀眾中除了中老年“鐵桿”越劇迷,還有許多年輕面孔。在浙江許多大專院校,先後成立了越劇社團、大學生“越劇戲迷會”,經常性地組織與越劇名家的見面會、大學生越劇交流會等,為大學生提供越劇唱腔培訓、越劇藝術鑒賞的機會,還舉辦了高校越劇專場晚會等演出。

  將戲迷群體的培育,作為繁榮越劇藝術重要一環,已成為一種共識。

  越劇唱出市場新天地

  石國榮是浙江紹興嵊州民間劇團“群藝越劇團”的團長,他們的劇團常年有10個月都在外演戲,農村、山區、海島都去,廣場、村莊、漁船上都能演。2004年“群藝越劇團”演出了600余場,一般專業劇團都難以達到這樣的數量。

  在越劇發源地嵊州,像“群藝”這樣的民營劇團共有l12個,全年演出3.5萬場左右,演出收入5100多萬元,而且拉動當地道具服裝、演出培訓等相關文化産業的發展,整個産業總收入達8000多萬元。像有700多人口的崇仁鎮石門村,有近200人靠越劇演出為生,全村最多可組成7個民營劇團,每年演出收入在50萬元以上;男子越劇的發源地富潤鎮下安田村,全村收入呈“三足鼎立”:越劇演出收入100萬元,農業收入100萬元,其它副業收入100萬元。難怪有人評價説,是越劇“唱”富了一方百姓,讓人領略到越劇藝術在文化市場的魅力。

  不獨嵊州,浙江紹興、台州一帶的鄉鎮農村,數百個民間職業越劇團生氣盎然、活躍紅火。來自民間、紮根民間、繁榮於民間的越劇,“唱”出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産業發展一片新天地。

  民間職業越劇團機制靈活、市場定位清晰,深諳“演出才能出效益”的道理。他們上演的劇目是群眾點的,演出的價格是老百姓能承受的,哪需要看戲就演到哪;還能根據觀眾需求,“一個故事一齣戲”編演上百齣新戲,“一個演員頂數角,一條馬鞭當萬馬”,應變能力很強。在不斷演出中,許多民營越劇團培養出自己的“名角”,實力逐步增強,也有能力請來知名劇作家、導演參加劇目編排,不斷提升藝術水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當地文化部門也扶持、引導民營劇團的發展,對民營劇團演出收入免繳稅收,並率先為民營劇團演員評定職稱。

  此外,越劇演出與文化旅遊“結緣”,形成了文化休閒特色旅遊的新亮點。像原先難聚人氣的杭州黃龍洞景區,自從與民營劇團黃龍越劇團合作後,一下子“活”了起來,劇團推出挂名掛牌制、觀眾點唱制等多種演出形式,在這裡找到了中外遊客、戲曲愛好者的巨大觀眾群體。“聽戲黃龍洞”,一年365天都有好戲,幽幽絲竹、清雅越劇,叫人樂而忘返。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