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為京劇未來付點“學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9日 09:52 來源:解放日報

  每晚下班路過天蟾逸夫舞臺,看到這座揚名海內外的名牌劇場常常黑燈瞎火,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個滋味。現在,娛樂活動趨於多元,戲曲演出卻不景氣,這是不爭的事實。近讀報上兩篇文章,都談到現在的演員由於缺乏舞臺實踐,與前輩藝術大師相比,藝術水準難以望其項背;戲校的學生由於實習演出機會太少,基本功不紮實。

  一邊劇場空著,一邊卻沒有演出。這都是藝術資源的閒置現象。

  “戲”和“人”,是京劇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戲要有人唱,人要有戲演,所以,齣戲出人是京劇走向繁榮的重要保證。

  作為譚門第六代演員的譚孝曾深有感觸地説:現在人們老説“一代不如一代”。我對此並不奇怪,也沒有覺得臉上無光。只是覺得祖上太光彩照人,我們難以望其項背。那時的舞臺實踐太多了,一年365天,可以説有360天在臺上摸爬滾打。由於天天磨練、天天摸索才出的名、成的派。而我們這一代,實際演出的機會要比我父親(譚元壽)少得多,跟我們高祖(譚鑫培)他們更沒法比;而到了我兒子(譚正岩)這一輩,演出機會更是少得可憐,一個月還不定能演一次戲。譚孝曾説的這個現象十分普遍。據了解,現在的戲校學生,要獲得演出機會更是難上加難,有的學生進劇團前在學校裏一個戲都沒演過。

  記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上海戲曲學校在陜西南路的文化廣場,戲校有個實驗劇場,經常舉辦學生的彙報演出,票價非常便宜,好像是一角錢、兩角錢、三角錢。由於票價低廉,地處鬧市,票房也十分好,一批京昆名家都是從這裡起飛的。那個時候,我在讀初中,現在那點對京劇的興趣,就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現在,戲曲學校已搬到蓮花路,儘管那裏也有一個小劇場,但因路途較遠,觀眾看戲有諸多不便,更何況現在的戲迷以中老年居多。

  天蟾逸夫舞臺是京劇迷看戲的固定場所。我想,與其讓它空著,還不如物盡其用。天蟾逸夫舞臺以前有個雙休日日場,戲校的學生也是這裡的常客。因為低票價,學生演出又有一份獨特的魅力,所以,他們的演出頗受戲迷歡迎。現在,這個品牌的影響力正在弱化。

  名家賣高價,主辦戲校學生的演出,只能低票價經營,有觀眾也會虧本。如果每週安排一次戲校學生的演出,為京劇未來付一點“學費”,我看也是值得的。因為演員尤其是好演員,是要從舞臺實踐中磨練出來的。

  (吳為忠)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