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戲曲頻道首頁 > 正文

戲曲晚會人物譜常如玉——戲比天大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3日 11:07)

  遠遠地,就看到了一個威風凜凜的花木蘭,一身大紅的戰袍,身披明晃晃的銀甲,頭上戴著金盔,一朵大工的簪纓隨著步伐微微顫動。她就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小女兒常如玉。在央視春季戲曲晚會上,她將演唱母親的經典劇目《花木蘭》。第一次參加春節戲曲晚會的常如玉顯得非常鄭重,她看著鏡子對記者説:“今天穿上這身衣服站在這裡,我才真正理解母親當年的心境和她對豫劇的執著。”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作為常香玉的女兒,常如玉竟然是從47歲才開始學戲的,也正是因為豫劇,她和母親足鬧了十多年的彆扭。

  常如玉是家裏第四個、也是最小的孩子。她本來很喜歡豫劇,可因為她是常香玉的女兒,最終卻沒能學成豫劇。常如玉記得上幼兒園時,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手弄傷了,媽媽看到她的手背皮開肉綻,血流如注,焦急地對大夫説,你一定要治好她的手,否則她就不能登臺演戲了。敏感的常如玉突然覺得,母親眼裏只有豫劇,根本沒有她這個女兒,於是她賭氣不學豫劇。

  常如玉長大後參了軍,但兒時在家裏的耳濡目染,使她即使隨口哼一段豫劇也是像模像樣。在母親眼裏,她的聲音、個頭、扮相、悟性,簡直就是為豫劇而生,因此,母親想讓她學戲的心一直沒變。一次,部隊派常如玉和戰友們學一齣豫劇小戲,她便帶了幾個戰友到家裏吃飯,想順便跟媽媽學幾招,不料,如玉在擺筷子時隨口哼了一句戲文,媽媽當即就指出:“你唱得不對,站那兒重唱。”媽媽在戰友面前這麼不給自己留面子,如玉心裏對媽媽極為怨憤:我怎麼這麼倒楣,竟做了常香玉的女兒。1985年,為了擺脫母親讓她學戲的煩惱,已經是而立之年的常如玉毅然離家去了美國。

  直到在美國成了家,做了母親後,常如玉才漸漸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一片苦心。一次她在開車時收聽華人電臺,有人點播豫劇《花木蘭》。音樂響起,母親熟悉的聲音傳來,常如玉的眼淚立刻奪眶而出了。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識到母親離自己那樣近,但又仿佛十分遙遠。她這才發現,家鄉戲、母親的戲對自己的影響已深入骨髓,像生命的根一樣,永遠難以割捨。

  47歲時,常如玉放棄了美國的事業,放下了一雙兒女,回到病重的母親身邊。許多人説,人過三十不學藝,但47歲的常如玉又重新吊起了嗓子,練起了功,就像母親曾扮演的穆桂英那樣,“五十三歲又出征”。

  在常香玉最後的日子裏,她給每個孩子留了張紙條。常如玉的那張寫的是“戲比天大”,這是母親留給兄妹的話中唯一與戲有關的。母親對她的希望從未動搖過。常如玉説:“戲比天大是母親一生的原則,做起來絕非一個難字能説清的。”母親把這句話留給她,是讓她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我要唱就決心唱20年,一直唱到我70歲。”至於未來的發展,常如玉則表示:“母親生前最恨説大話的人,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把母親的‘魂’永遠傳承下去。”

  (《中國電視報》 記者 王茂華)

責編:史冬蓮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