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山東良種工程調查之二:一項工程 一次整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3日 20:12 來源: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搞育種的人都説“十年磨一劍”,因為一個新品種的育成絕非十年半載可以完成,但山東自1995年實施良種工程以來,農産品良種更換了兩到三次,這是怎麼實現的?

  現在打開山東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網站就可以發現,良種工程公示的研究課題沒有一個所有承擔者是來自同一機構、同一部門、同一地區,這在過去幾乎不可能。

  山東省科技廳農社處副處長鄭宏偉:我們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管理體制和原有的部門條塊分割的體制。鼓勵跨部門、跨地區、跨所有制形式之間的聯合。

  説到聯合,鄭宏偉先領我們看了工程實施之前的一些東西。

  山東省科技廳農社處副處長鄭宏偉:這就是我們過去一年的(課題)項目申報書,就這麼多。

  記者:怎麼會這麼多呢?

  鄭宏偉:因為過去項目比較零散,比較瑣碎。

  但現在,圍繞良種工程他能給我們看的就只有21份課題責任合同書。

  山東省科技廳農社處副處長鄭宏偉:21份合同就是21個重大課題。

  記者:這些重大課題能覆蓋當前良種育種的主要領域嗎?

  鄭宏偉:基本能夠覆蓋。

  課題從成百上千到21個,這背後的變化是昔日搶項目、搶資金對手打破門戶之見協作分工。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的一份協議裏看到,從一始就有參與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就達成了無償交流,協同攻關的共識,甚至連儀器共用這樣的細節都規定到了。

  【數字】目前為止,過去分散的15億資金,30多個科研機構,上萬名科技人員整合到了良種工程的周圍。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組數字,良種工程實施至今,投入一直保持著每年3000多萬的規模,沒有變,可成果卻迅速在生産一線落地生根,累計增加效益3000個億,這背後的變化又是什麼?

  萊蕪畜牧局的魏述東用他們的兩個良種豬繁育場作了回答,不過,第一個已經在良種工程實施之前倒閉了。

  記者: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萊蕪市畜牧局局長魏述東:(問題)出在我們只管科研,只管成果,不管生産,不管推廣。

  不推廣就沒效益,而為了避免成果的財富爛在實驗場裏,政府還得背上推廣的包袱。

  萊蕪市畜牧局局長魏述東:這個包袱很大,得需要用(相比于研究)3倍到5倍的資金投入。

  但良種工程開始後,按照設計,在科研投入150萬的同時還吸引了3000萬的産業投入,不僅又建了一個新繁育場,還為農民帶去了300多萬頭優質商品豬。

  【數字】十多年來,共有2000多個科研項目和5000多個産業項目因為良種工程整合到一起。

  【記者印象】打破阻礙創新的條塊分割,建立整合各種資源的創新機制,並非是什麼新認識,關鍵是山東良種工程實施中不僅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責編:扈航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