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聯播 > 正文

井岡山:星火燎原地 舊貌變新顏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8日 20:15)

    專題:經典中國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1927年,中國共産黨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燎原神州的革命火種。今天的井岡山,正如毛澤東在詩詞描繪的:“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過去貧窮的革命老區早已舊貌變新顏。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1928年4月底,朱德帶領部隊與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在歷時兩年零四個月的鬥爭歲月中,先輩們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也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余伯流:毛澤東選擇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接合部,這是一個敵人統治力量薄弱、鞭長莫及,又是一個窮鄉僻壤,敵人管不著又不願意來的地方。

  生活最為艱苦的時候,紅軍一個80多人的連隊一頓飯只有不到3斤米。大井村村民黃辛英是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紅軍暴動隊隊長的兒媳,那段歲月給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暴動隊隊長鄒文楷兒媳 黃辛英:穿的破呀,吃的差啦,穿的破破爛爛,衣服補了又補,吃紅薯絲撈飯,吃葫子撈飯,睡的是稻草啦。

  解放前,以茨坪為中心的方圓五百里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産谷不滿萬擔”。解放後,井岡山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從第一個電站——石獅口電站到最大的井岡衝電站的建成,井岡山徹底結束了沒有電的歷史,也奠定了進一步開發的基礎。改革開放,井岡山人解放思想,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井岡山的面貌煥然一新。

  記者現場:我現在是在井岡山的上小井村,解放前,這裡的村民就住在像我身後這種黃土竹片結構的土房子。這棟房子也是當地遺留下來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土房。在我的左手邊,是解放後當地村民建成的第一棟磚瓦房。但是像這樣的房子現在已經不多了,富裕起來的村民現在大多數都住進了粉刷一新的兩層樓房裏。

  原井岡山市委書記 梁建國:原先不少人覺得,在井岡山工作,把革命舊居舊址維護好,接待好來訪的客人就完成了任務。可我們想,過去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創建根據地,他們的理想就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按照這一思路,井岡山提出將“紅色的歷史”和“綠色的山林”結合起來發展經濟,當地百姓也轉變了“靠山吃山”的觀念,在旅遊景點附近擺攤賣起了小工藝品、土特産,開起了農家餐館,而蔬菜村、南瓜基地等富有特色的産業也讓人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在紅軍醫院舊址所在的小井村村,過去人均收入僅有300元,如今78戶人家,家家戶戶有了自己的産業,人均年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黃坳鄉村民王桂彪是井岡山上最早開始經營漂流項目的農民,現在他的漂流公司已經吸收了100位農民入股,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企業。

  黃坳鄉村民 王桂彪:原來每年收入只能賺到千把塊錢,現在就不同了,現在每個月能拿五、六百塊錢的工資,公司能賺到三、五萬,分到每個人頭上,每人每月能賺到1000多塊錢。

  2003年,井岡山的遊客突破121萬人次,創造了6.6億的産值,佔全市GDP的2/3。在旅遊經濟帶動下,井岡山正發生著日新月異地變化:昔日革命先輩們上山的“挑梁小道”如今被一條條大路替代;昔日破舊簡陋的“紅軍醫院”上建起了設施完備的現代醫院,農民也有了合作醫療;過去三不管的地帶建起了機場,直通井岡山的高速公路、鐵路也正在建設中。

責編:陸玨如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