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日軍廣州暴行:將副傷寒菌放到難民喝的湯裏/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4日 14:50 來源: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1940年6月5日《抗戰旬刊》關於日寇強迫市民打毒針的報道。

做過難民的南石西村村民肖錚手執自繪的難民營地圖控訴日軍暴行。(廣東省檔案館提供)

肖錚左腳上還留有被做細菌試驗後的疤痕。(廣東省檔案館提供)

  廣州日報消息:日軍在東北的“731”部隊早就臭名昭著,而曾經發生在廣州的日軍波字8604部隊細菌試驗卻鮮為人知。當年日軍波字8604部隊以中山醫為本部,大量培養鼠疫菌,進行活人試驗、活體解剖,並把南石頭難民所當作細菌戰場所,大批屠殺粵港難民。

  經過十餘年的調查、發掘,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省檔案局(館)昨天上午在廣東省檔案館推出了日軍在廣州秘密進行細菌戰的展覽,本次展覽題為《東方奧斯維辛———日軍在廣州的細菌戰暴行》,首次在廣東公開展出當年日軍在廣州進行細菌戰的罪證。

  日本老兵懺悔

  公佈駭人真相

  “戰爭是不人道的,為了不再出現侵略他國的情況,我決定將不為人知的‘大量屠殺香港難民的細菌戰’史實披露出來,廣東有一個叫做‘波字第8604部隊’日軍進行細菌戰的機構。”1993年開始,當年駐廣州細菌部隊的檢驗班長丸山茂終於良心發現,在日本陸續公佈了他的懺悔回憶,發生在廣州粵港難民遭受日軍慘絕人寰細菌迫害的史實,終於得以真相大白。

  “昭和17年(1942年)2月~5月,在中國廣州灘石頭(按:經沙東迅查實應為南石頭)難民收容所,日軍侵略香港,香港難民大量被趕出市區,沿珠江溯流而上擁進廣州,大部分被關進收容所施以慘無人道的細菌戰。部隊長派飛機去(東京)軍醫學校取來腸炎沙門氏菌(副傷寒菌),指使的場守喜班長將其投放到飲用湯裏……在難民不知不覺中投放細菌。那天夜裏開始出現了病人。沙門氏菌死亡率很高,陸續出現了死亡,死屍由(偽)省政府負責埋掉……”丸山茂向全世界公佈自己親眼看到的駭人聽聞的一幕,最後還提供了兩張憑記憶畫出的細菌試驗具體的位置。

  另一8604部隊老兵井上睦雄于1995年7月23日在日本又揭露,日軍在粵對(被俘)抗日遊擊隊員進行活體解剖,並養了大量老鼠,每月生産10~15公斤的鼠疫跳蚤,進行鼠疫戰等。

  1200名日軍專門

  從事細菌戰研究

  作為中國調查日本“波字第8604部隊”細菌戰第一人,廣東侵華日軍細菌戰研究專家沙東迅從1994年2月起著手調查日軍在粵細菌戰情況並取得重大進展。經過對15名目擊者和倖存者的訪談和對多處當年現場的調查,證實從1939年到1945年間,日軍的1200名專業人員,在廣州從事各種細菌研究、傳染病研究及鼠疫培養和病(活)體解剖。沙教授指出,廣州淪陷期間起碼逾兩萬粵港難民被細菌殺害。當年的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實際上就是日本8604部隊細菌戰實驗場所。

  “南石頭鄧崗發現的大片白骨就是當年日軍在廣州進行細菌試驗的重要罪證!”沙東迅教授昨天下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當年國內只熟知日軍的‘731’細菌殺人試驗,對日軍在廣州進行細菌戰鮮有記載。”沙東迅教授回憶,當時所有線索都源於日本出版的一本叫做《戰爭責任研究》季刊雜誌的兩頁複印件,其中該雜誌第4頁上《舊日本軍細菌戰部隊關係圖》一文,標注提及“日軍在廣州灘石頭設有檢疫所,檢疫所西側珠江彎曲部有舊炮臺的地方,前方就是監獄和難民收容所,在此就使用細菌毒害來自香港的大批難民。”而另一頁有這樣的標注:“波字8604部隊(廣東)(中山大學)”。

  6個搬屍工幾個月

  才搬完受害者屍體

  經過將近一年的調查,沙東迅找到當年細菌戰的多位受害者。退休多年的廣州造紙集團工人肖錚,在左腳上還留有被做細菌試驗後留下的疤痕,他父親便是當時被強拉去當搬屍工的六個農民之一,父親見證了當時難民所裏兩個化骨池都被堆滿屍骨,6個搬屍工整整用了幾個月時間才將屍體運走。

  在調查中,沙教授又發現一個重大證據:曾經負責廣州造紙集團基建的幹部沈時盛透露,從1953年到上世紀80年代廣紙建宿舍樓時兩次在地下發現大量屍骨,後來被遷移到增城小樓鎮和花都市赤泥鎮。1997年9月沙東迅教授在增城市小樓鎮秀水村馬屎忽山(土名)找到了當年被遷埋的部分難民遺骨。

  南石頭地下大量白骨

  被證實是細菌戰遺骨

  出席昨天開幕儀式的廣州造紙廠退休幹部梁時暢,是沙東迅找到的最早發現侵華日軍細菌試驗留下遺骨的親歷者。84歲的梁時暢向本報記者講述了一段當年遺骨發現時鮮為人知的內幕:

  1953年夏天,我在廣州造紙廠擔任基建計劃調度組長,選擇南石頭鄧崗(即現在南箕路北段)為職工建宿舍,在南箕路兩側半米深的地下,挖出大量無棺木不明白骨。根據廣州民間舊時風俗,即便再窮人家,死了人一定會裝進棺材埋葬。

  令人費解的是,白骨越挖越多,沿著南箕路兩側足足有50多米長的地下,遍佈著殘缺不全的人骨。而越往下挖人骨越密,層層重疊。每層都被30多厘米厚的泥土隔開,人骨堆積的厚度大約在20厘米~40厘米,由地表一直延續到2米多深的地下。

  後來附近一位曾被日偽軍強迫掩埋屍體的老農民告訴我,這些屍體是日軍侵佔廣州後,由附近的懲教場(當地人對當年難民收容所的俗稱)扛來掩埋的。

  據丸山茂證實,中山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舊樓就是侵華日軍波字第8604部隊本部遺址。至今該樓地下室依然保留著當年結構,這裡就是日軍曾經飼養兔子、老鼠的動物試驗室。

  1995年7月24日,丸山茂應日本一個電視攝製組邀請來到廣州,在現場由他指證拍攝了當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南石頭難民收容所等多處當年細菌部隊的遺址。1995年11月5日,年逾八旬又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丸山茂,又專程前來拜祭由沙東迅倡議並由廣州造紙廠出資在遺骨發現地豎起的“粵港難民之墓”,並在墓前獻上2450隻日本少年兒童手工折疊的彩色紙鶴。

  圖(除署名外)記者 黃丹彤、李桂文 通訊員 鐘鳴

責編:武林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