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靖國神社甲級戰犯]下令偷襲珍珠港永野修身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30日 08:20)

  中國青年報消息:“不戰必定亡國,戰也許仍避免不了亡國。但是,不戰而亡是喪失國魂的亡國,只有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有可能死中求活。勝也好,敗也罷,只要保留下護國的日本精神,我們的子孫就可能再起!三起!”1941年9月6日,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海軍大將永野修身就説了這番話。同年11月1日,永野又説:“從今年1月開始,對美開戰已經勢在必行,到今天幾乎不可能阻止,該來的一定會來到。”一個月後,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成功。

  下令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

  1880年6月,永野修身出生在日本今天的高知縣一名藩士的家庭,1900年畢業于海軍兵學校,不久參與日俄戰爭,任海軍重炮隊中隊長。在攻擊旅順的一次戰鬥中,他指揮炮隊偶然擊中一艘停泊在旅順港的俄艦,這成為他的“功名美談”,戰後被選送到海軍大學深造。1913年,他被派赴華盛頓任駐美國大使館少佐武官,3年後回國任軍令部第三班班長,負責情報收集工作。1928年,永野晉陞少將,任海軍兵學校校長,期間,他以培養海軍士官的“江田島精神”而露頭角。江田島是位於瀨戶內海的一個島嶼,與世隔絕,在這裡培訓效命皇國日本的海軍士官。

  “九一八”事變後,身為海軍軍令部次長的永野,下令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事變發生後又迅速向上海增派海軍第3艦隊,向中國守軍大舉進攻,造成3萬餘中國軍民傷亡,五六十萬人無家可歸。

  竭力推動軍備計劃的通過,把日本“戰船”開向戰場

  1934年5月,西方國家在倫敦召開海軍裁軍會議,同年12月會議進入最後期限,作為日方全權代表,永野修身大將在會上提出了一份龐大的日本海軍噸位計劃。最後,永野代表日本政府宣佈退出倫敦裁軍條約。從此,日本開始無制約地發展軍備。

  1936年,“二二六”事件爆發,一批少壯派軍官發動政變,刺殺政府要員,鼓動推翻政黨政治,實行軍人政治。事件被鎮壓後,永野修身入主內閣,就任海軍大臣。

  永野上任後,夥同內閣中的強硬派制定了所謂積極的對華方針。在永野等人的極力斡旋下,廣田內閣修訂了“國防方針”,出臺了裝備50個師團和建造海上主力艦、航空母艦各12艘的擴軍計劃,其中包括建造“大和號”和“武藏號”等大型航空母艦的補充計劃,軍費開支達14億日元,佔總預算開支的46.4%,這筆龐大的軍費開支在日本是史無前例的。為了促進軍備計劃的通過,永野串聯各內閣成員和政黨黨首,竭力推動內閣通過建造大型戰艦的軍事預算。

  永野海軍大臣還會同外交、大藏、陸軍大臣制定了“國策基準”,其中規定了四項內容:一是在東亞體現皇道精神;二是安定和鞏固日滿(即中國東北)國防;三是剷除蘇聯威脅,防備英美;四是發展南方民族的經濟。有評論認為,這是一項綜合“南進”論和“北進”論的國策方針。永野海軍大臣還同外交、陸軍大臣商定了“帝國外交方針”,提出“日滿支共同對蘇防禦,防止赤化,日德提攜”的方針。

  用“手術説”遊説對美英開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永野修身轉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軍事參議官等職。1941年4月,在日美交戰迫在眉睫的時刻,永野修身出任軍令部總長,成為海軍部隊的最高統帥。

  永野上任伊始,就站在海軍主戰派的立場上,積極支持對美開戰。1941年6月5日,海軍國防政策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當前形勢下帝國海軍應採取之態度》,主張向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今越南)進軍,確保荷屬印度支那(今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資源,並公開主張不惜對美一戰。身為軍令部總長的永野修身簽署了這份文件,還對手下的作戰部長等要員説:“就像對待危重病人一樣,要幫助他起死回生只有施行手術,別無他策。”當時部下聽了這番話都感到“有些吃驚”。7月2日,在昭和天皇出席的大本營聯絡會議上,通過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要綱》,《要綱》決定展開“對英美作戰的準備”,“強化南方進出的態勢”,“帝國為確保此目的的實現,不惜與英美一戰”。永野作為軍界要員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在《要綱》上簽了字。

  簽發海軍命令,偷襲珍珠港

  1941年10月,眼看日美交涉毫無進展,處在窮途末路的近衛內閣宣佈總辭職,強硬派東條英機組閣,立即著手對美作戰準備。永野轄下的海軍部很快制定出《南方作戰海軍構想案》,決定同美國海軍展開一場決戰,策劃以海軍航空母艦為主力偷襲珍珠港,另一支艦隊進攻菲律賓和配合馬來半島作戰。

  早在1941年初,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就醞釀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得到軍令部總長永野的積極支持,10月20日,這一計劃被正式認定。11月2日,內閣總理東條英機、參謀總長杉山元、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三人聯名上奏天皇,決定遵循9月6日御前會議制定的《帝國國策實行要領》,不惜對美一戰。12月1日,軍令部總長永野以天皇名義頒發了大本營海軍令(簡稱大海令)第11號,命令中指出,“帝國決定於12月上旬對美、英、荷蘭開戰”,“聯合艦隊依據大海令第9號,支那方面艦隊依據大海令第10號展開作戰”。12月2日,永野又發出大海令第12號,命令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于12月8日零時以後依據大海令第9號發動武力攻擊”,這裡的“大海令第9號”就是偷襲珍珠港的命令。太平洋戰爭終於爆發。

  由於永野的開戰“功績”,1943年8月晉陞為元帥。1944年2月,東條英機集總理、陸軍大臣、參謀總長之職于一身,內閣進一步軍事獨裁化,軍令部總長由海軍大臣島田繁太郎兼任,永野修身辭去職務。

  1946年2月,根據聯合國制定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有關國際法,永野以“反和平罪”被逮捕,列入首批28名A級戰犯名單中。1947年1月5日,永野患肺炎在巢鴨拘留所死去,逃脫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他的最後審判。 (王希亮)

責編:唐峰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