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轉折之戰]斯大林格勒戰役——死亡之師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4日 13:01)

  央視新聞頻道今晚20點10分播出二戰經典系列片《轉折之戰》之《斯大林格勒——肉體城墻》,明日2點10分和10點10分重播,敬請收看。

  CCTV.com消息(紀事):伏爾加格勒,1972年。

  無論冬夏,在紀念那些伏爾加戰役中的死難者的紀念碑前,火炬總是在熊熊燃燒。

  30年前,伏爾加格勒被稱為斯大林格勒。

  30年前,一群德國的孩子在祝賀他們的領袖希特勒53歲生日快樂。

  他的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勝。1941年夏天,他們已經入侵俄羅斯,而且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閃電戰”的掩護下,希特勒大軍一直所向披靡。

  他們正準備征服非洲、亞洲,甚至整個世界。

  1942年年初,希特勒調動了他在歐洲最邊遠角落的所有軍隊,希望把俄羅斯“解決掉”。

  德國大軍一共是540萬。

  希特勒還讓自己的盟友提供了80萬士兵,他們或者自願,或者被迫;

  比如墨索裏尼的意大利第八軍和匈牙利霍廷司令領導的第二軍,羅馬尼亞安東內斯庫的第3、第4集團軍等等。

  在1942年春天,希特勒集結了歷史上至那時為止最強的兵力--3200輛坦克,3400架飛機,5.7萬門大炮,以及600多萬的士兵。

  人數超過了當初拿破侖軍隊的10倍,向東進發。

  德軍總參謀部希望攻取莫斯科。莫斯科已經成為德國對蘇俄閃電戰的首要目標。

  莫斯科本該在3個月內拿下,但是它一直堅持了整個冬天。

  斯大林預期:莫斯科將可能遭受德軍新的打擊。

  希特勒的想像力則更為豐富,他想,既然美國也參加了戰爭,那就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他的目標是建立在經濟目的之上的。他需要中東的石油資源。在非洲,德國軍隊正在隆美爾的率領下朝著埃及首都開羅挺進。

  希特勒希望進攻蘇聯南方,爭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産地,並且對中東的石油資源形成鉗形圍攻之勢,而斯大林格勒便是這一宏大戰略計劃的核心所在。

  1942年6月28日,德軍的馮包克將軍率領89個師,其中9個裝甲師,對蘇聯250多英里的邊境展開進攻。在庫爾斯克和哈剋夫附近地帶,德軍將拼死抵抗,兵力不足的蘇軍包圍。蘇軍則在幾個主要地點拼死抵抗,但是兵力略顯不足。

  幾天之內,德軍行進了將近100英里,俘虜了幾千名俄羅斯人。

  蘇聯最高指揮官本來以保衛莫斯科為主要目標,現在則必須迅速改變計劃。斯大林命令在南部的沃羅涅什(Voronezh)加強對德軍的防禦,那是德軍行進線路上離蘇軍最近的一座城市。

  在倉促中抵達前線的蘇軍格裏高克(Goriachko)將軍試圖利用坦克阻止德軍的推進。

  然而,英勇和決心都不足以阻止德軍的進攻。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打開了蘇軍防線的缺口。

  德軍的裝甲部隊繼續向前推進,佔據廣袤的地區,並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前面,就是羅斯托夫(Rostov)了。它是跨越頓河的最後一個堡壘,也是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最大障礙。

  蘇軍的殘余部隊是否會在羅斯托夫等待與德軍一決死戰呢?

  結果,這座城市只有自己的衛戍部隊在鎮守,他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拖後阻擊戰。其他蘇軍則為了避免陷入包圍圈而向東面撤退。

  德軍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才奪下羅斯托夫並取得一些重大勝利。

  1942年7月28日,羅斯托夫失守。

  對於德國人來説,他們設想中的戰役似乎正在取得順利進展;而對於蘇聯人,這個夏天像一個漫長的黑夜,它在軍事上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

  在一個月之內,德軍在蘇聯的心臟部位向前推進了200英里。前面的道路似乎已經敞開了。

  然而,當馮包克德軍到達頓河岸邊的時候,高級指揮官不禁有些心神不定--蘇軍的三桅船在哪呢?

  在遠遠的河對岸,長長的難民隊伍正在向東行進以逃避戰火。

  在德軍前進的道路上,蘇聯人把他們的國土變成了一片荒涼之地。蘇聯的平民放棄了農場、鄉村和城鎮。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均被破壞或燒燬。然後跟在撤退的紅軍後面,疲倦地踏上東去的漫長征途。

  缺乏耐心的希特勒來到了烏克蘭的涅特賽,決定親自指揮。如果説底層官兵還有一些熱情的話,高層指揮之間並非如此--他們非常討厭他的干涉。他將馮包克打發了,自己指揮,取消了參謀部最初的決定。

  本來決定是在進軍高加索之前,調用全部德軍力量攻佔斯大林格勒。

  現在,希特勒希望兩面同時進行。

  1942年7月23日,他決定兵分兩路,一半朝斯大林格勒進發,另一半則派往高加索。

  這一決定遭到了他的總參謀部的強烈反對。

  德軍開始像一股無法阻擋的潮水那樣朝高加索進發,穿過寬廣的頓河平原,來到了庫班河和塔曼地區。

  他們這一隊進一步邁向炎熱多沙的荒地——卡羅尼克泰地,很快,一向驕傲的裝甲部隊看起來像一幫遷徙的達旦人。

  水源變得比軍事勝利還要重要。

  當豪斯的進攻部隊在高加索遊蕩的時候,希特勒命令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第6集團軍攻佔主要目標--斯大林格勒和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在伏爾加河西岸綿延大約30英里。

  據當地博物館記載,1919年,當時年輕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者約瑟夫-斯大林曾經在這裡領導了抵禦白軍的進攻的戰鬥。

  為了紀念過去發生的事情,在斯大林格勒這個工業重鎮,許多的工廠的名字也讓人想起過去,如“街壘”、“紅色十月”等等。

  為了給農業提供機械設備,這裡建起了巨大的工廠。蘇聯的大多數農用拖拉機都是這裡建造的;現在,它則為蘇聯紅軍的裝甲部隊建造坦克。

  這就是斯大林選擇的阻止希特勒前進的地方。

  1942年7月30日,斯大林做出指示,“不許後退一步”!

  他任命了兩個人作為斯大林格勒防禦委員會上的成員,一個是葉廖緬科將軍,另一個是科魯什奇夫政委。後者立刻向公眾宣讀了斯大林的意圖:蘇聯將士要有鐵的紀律,要有堅強的勇氣,這是取勝的條件,也是蘇聯命運依託的口號。“每個士兵,都要做好英勇犧牲的準備。”

  葉廖緬科將軍時年39歲,他是斯大林的得力幹將之一。斯大林給了他四天的時間,組織撤退中的蘇聯隊伍,在西南一帶組織防禦。

  必須立刻開始構築防禦工事。

  在這裡,為了保護斯大林格勒,蘇聯大軍採取了戰略性撤退。希特勒受到了迷惑,他並不知道蘇軍並沒有完全被擊潰。

  德國人離得越來越近了。

  德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已經渡過頓河,並且正朝著斯大林格勒進發。

  德軍先頭部隊已經在卡蘭附近進入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蘇軍拼死抵抗德軍裝甲步兵的進攻。

  六支德軍部隊,希特勒派來了四個。

  在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進行了血腥戰鬥之後,德軍佔領了卡蘭和向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開去的鐵路。

  在最後一次推進中,德軍的第16裝甲師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部,在伏爾加河西岸建立了5公里的前線。

  英國首相邱吉爾趕到莫斯科給予蘇聯支持。當時陪同前去的有美國羅斯福總統助理艾維熱-哈裏曼。他們都各懷心事。

  “蘇聯人能不能堅持下去呢?”美國人和英國人自問。

  “他們什麼時候再開闢他們的第二個前線呢?”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VM Molotov)心中想道。

  邱吉爾最了解蘇俄目前形勢的痛苦,這也是他從1940年與德國的獨自交戰中體會到的。

  不幸的是,當時他只能在口頭表示一下;

  而幸運的是,他知道怎麼措詞。

  前英國首相 邱吉爾:

  “我們將繼續手牽手,像兄弟和同志一樣,直到將納粹政權的暴政徹底埋葬。”

  蘇聯人本來抱著更大的希望。當他們在新聞片裏面看見邱吉爾做出的表示“勝利”的V形手勢的時候,他們認為他伸出的兩個手指的意思就是“第二個前線。”

  英國人和美國人許諾運來大量的物資、飛機和卡車等等進行支援,但是斯大林知道,在斯大林格勒,蘇聯守兵將獨自抵抗德軍的戰爭機器,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擔。

  現在,德軍已經到達了斯大林格勒的郊外。

  希特勒下令,必須在8月25日之前取下整個城市。部隊必須抓緊時機。

  起初,戰事進展順利,但是不久以後,德軍所面臨的形勢將急轉直下。

  閃電戰的一天結束了。斯大林格勒已處於層層包圍之中,可是搏鬥在繼續。

  希特勒決定:斯大林格勒必須被夷為平地!

  1942年8月23日,600架轟炸機第四空軍大隊在馮士濤芬將軍的命令下要炸平斯大林格勒。

  亨科爾和容魁轟炸機接連不斷飛回加油。

  德軍的飛機輪番對斯大林格勒進行了2000多次襲擊。數千噸的炸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爆炸,它們留下了30英里長的廢墟,造成了4萬人傷亡。

  轟炸後倖免于難的的平民正在疏散,葉廖緬科將軍命令將蘇軍第62軍和64軍城市變成一個要塞。

  曾作為俄羅斯驕傲的斯大林格勒現在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但是,正是這片廢墟,現在將成為一道禦敵的屏障。

  在城市的某些地方,木結構的房屋由於爆炸起火而被焚燬,只留下了煙囪,孤零零地立在那裏。

  1942年9月初,德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率部隊對斯大林格勒展開最後的進攻。

  德軍總參謀部以為,炮火毀滅的斯大林格勒會像成熟的果子一樣自動掉到手裏,可是料想中的勝利豐收被延遲了。

  9月12日,當年42歲的崔可夫將軍被任命為第62集團軍司令。他承諾:誓與斯大林格勒共存亡。

  現在,首要的是越過伏爾加河,增援河對岸的蘇軍。

  在德軍的炮火之下,蘇聯海軍設法在伏爾加河上維持了一條生死航線。有時候用它在各個要塞的衛戍部隊之間運送各種人員和物資。

  正當蘇軍第62集團軍行將崩潰之際,蘇聯海軍調入了一個精銳警衛師,由尤蒂德瑟夫將軍指揮。。

  當時是9月14日,一週之後,戰鬥仍在市中心繼續進行,精銳警衛師被困在火車站一代。兵力已經下降到了僅僅80人。

  只有來自於河東岸的強有力的蘇軍炮火才能阻止德軍的進攻。

  最精良的蘇軍軍團在一個接一個地消耗掉。大家關心是的:第62集團軍的抵禦到底能堅持多久。

  城市的制高點是馬馬耶夫(Mamayev)高地。它有300英尺高,俯瞰伏爾加河河谷,對城市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裡。

  馬馬耶夫高地成為兩軍重點爭奪的目標。在兩個月時間內,高地幾度易手。

  到9月底,德國人佔據了這座小山。在這裡可以對整個城市一覽無余--工業區、市中心、火車站等等。

  現在,他們知道:必須一個街道地一個街道地來佔領斯大林格勒。光是佔領火車站就需要用兩個師激戰5天的時間。當時,它被警衛師最後一批衛戍部隊的倖存者以及雅米上校的傘兵部隊殊死守衛著。

  直到10月份,保盧斯將軍才能攻打工業區。他動用了5個師,其中兩個是裝甲師。在拖拉機廠的廢墟上,直到最後一分鐘,蘇聯的工人們還在生産坦克。

  當德軍的推進對他們構成威脅的時候,他們會穿上軍裝,鑽進自己剛剛製造完成的坦克,出門迎擊德軍。

  保盧斯將軍把所有的後備兵力投入了戰鬥,一共是7個師。

  德軍裝甲精銳一點一點地向前推進。先後佔領“紅色十月”工廠以及“街壘” 工廠。

  精銳衛戍部隊發圖克將軍的西伯利亞士兵不斷地進行著反擊。

  兩周之內,蘇軍的3個師失去了他們戰鬥力的75%。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在做最後的轟炸。

  伏爾加河畔,蘇軍最大的汽油儲藏罐被炸毀,大火從崔可夫將軍的藏身之地上呼嘯而過。崔可夫將軍繼續從他的指揮部下達命令。

  到10月底,德國人佔領了斯大林格勒的多數大型工廠。

  而那些戰死的蘇軍和工人也守住了自己的誓言--決不退卻。

  保盧斯將軍向希特勒彙報,德第六集團軍已經奪取了斯大林格勒,或至少它的90%。他們在城市的中心挂起了德國國旗;並且,他們已經一直到達了伏爾加河西岸。

  希特勒大喜過望。為了慶祝這一勝利,他特別打造了一枚勳章;在整個歐洲,他大力宣傳“德意志帝國大三角”的最新進展;11月19日晚,他在慕尼黑做了一個長篇演講,通報了這一好消息。

  (希特勒演講 德語)

  比起那些遠在斯大林格勒的士兵們來説,納粹軍官們聽起這個演講更加津津有味。

  (希特勒演講 德語)

  儘管在提到蘇軍仍然死守著10%的地盤的時候,希特勒的言辭頗有些不屑,但他並不知道,蘇軍正準備創造第二個巴爾登戰役,他們的口號是“為了祖國而戰,為了斯大林而戰。”。

  現在,通向被層層圍困的蘇軍的供給線已經岌岌可危。

  由於德軍炮火的封鎖,即使趁著夜幕的掩護,每次穿越伏爾加河的士兵也不過10個或20個。

  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斯大林格勒的戰役仍在繼續。

  當然,少不了恐懼、焦渴、饑餓和仇恨等種種痛苦。

  殘酷的戰鬥變成了對人類耐力的考驗,對於交戰雙方皆是如此。

  偉大的戰略戰術沒有了用武之地,交戰最後變成了對一間地窖或者一堵墻的防守和爭奪,敵人可能就在幾米開外。

  日復一日的巷戰從沒有給士兵們片刻的喘息。

  崔可夫將軍給阻擊手指示:要讓每個德軍都覺得他們自己是在萊伏槍瞄準鏡裏。

  一向速戰速決的德軍陷在城市的大廢墟裏,幾乎已經失去了全部優勢--尤其是在守衛者寧死不屈的情況下。

  蘇軍的增援只能借著黑夜的掩護從東岸渡過伏爾加河,而且大批部隊過河是不可能的,

  蘇軍指揮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員的補充趕不上斯大林格勒人員消耗的速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判斷防線那邊消失在地獄之火之中的確切人數。

  數千的蘇軍士兵穿越伏爾加河進入廢墟,全部有去無回。

  後來,整個俄羅斯都知道了一個精英警衛團的23勇士的事跡。面對德軍的最精銳部隊,他們在一所房子內堅守了56天,最後幾乎無一倖存!

  一個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蘇聯士兵後來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就是康斯坦丁-西蒙諾夫(Konstantin Simonov)。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裏,他親眼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倒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至今多數俄羅斯人仍耳熟能詳的詩篇:

  如果你等著我 我一定會回來

  (If you wait for me, I will return;)

  但是 要真正地等著我 真真正正地

  (But wait for me truly, very truly.)

  等著我 直到秋雨綿綿 秋葉金黃 讓人傷感

  (Wait for me when the yellow rain brings sadness,)

  等著我 直到雪花翻飛的那天

  (Wait for me when the snowflakes turn,)

  等著我 直到夏天主宰了一切

  (Wait for me when summer conquers all.)

  一直等到 過去都被遺忘 我們也不再是陌路人

  (Wait until the past is forgotten we no longer always be others;)

  一直等到 不再有書信來自異鄉

  (Wait until from other lands no further news will come;)

  一直等到 那些曾和你一起等待的人 已不在人間

  (Wait until they shall rest, those who along with you have waited.)

  1942年11月13日,冬天早早地降臨了斯大林格勒。

  伏爾加河上開始結冰了。不久,補給線將被切斷;不久,彈藥也將耗盡。

  尤蒂德瑟夫將軍和其他戰士都在琢磨著斯大林在廣播裏説的話是什麼意思,他説:很快我們就要沿著道路開回來。斯大林播音稿子如此含混,是因為塔秘密召集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大救星朱可夫將軍,試圖拯救斯大林格勒。

  (31:15 同期 畫面人物不詳 可能是一位二戰蘇軍將領 參考片中以前畫面)

  “在仔細研究形勢之後,我們提出以下方案供斯大林考慮。首先,我們要繼續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的精力;其次,我們將立刻準備進行出其不意的反擊。”

  在過去的一個月,朱可夫極其機密地調集了一隊強大的裝甲和步兵。

  900輛坦克從烏拉爾的工廠開來在伏爾加廣闊的河岸上匯集起來,100萬人——一支新的軍隊。

  斯大林重新建立起舊政權的軍銜和軍制,減少了軍中過多的政委。

  現在,蘇聯紅軍成了俄軍。

  新部隊重新裝備好之後被調往頓河和伏爾加河。蘇俄的反擊迅雷不及掩耳。

  反攻將於11月19日清晨6:30打響。在渥諾夫將軍指揮下完全是措手不及。

  24小時之內,頓河方面軍在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的率領下就擊潰了羅馬尼亞第三軍,3.7萬羅馬尼亞人在刺骨寒風中瑟瑟發抖成了蘇軍的俘虜。

  在南線,葉廖緬科將軍擊潰了意大利第八軍。這些拉丁人勞師遠征無心作戰,俄羅斯冰凍的荒墟上迷失了方向。

  11月22日,在可蘭支地區,頓河和伏爾加河方面的蘇軍會師,對德軍形成包圍之勢。

  至此,德軍第六集團軍的22個師,33萬人被圍困在45英里長、25英里寬的口袋裏。德軍第六軍的官兵們開始疑惑他們為何還沒有得到突圍的命令 。

  被困各級官員催促保盧斯儘快採取行動,否則為時已晚。

  保盧斯有些猶豫,沒有立刻做出決策。

  與此同時,蘇軍的坦克正在步步緊逼;

  第六集團軍仍然是英猛之師,它仍然能夠突破蘇軍重圍,但是必須離開斯大林格勒。

  保盧斯向希特勒請求,在固守還是撤離斯大林格勒上能夠靈活決策。

  同時,在德軍總指揮部,一場極具戲劇性的會議正在舉行。

  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同意保盧斯趁蘇軍合圍剛剛形成迅速突圍,而空軍司令戈林卻向希特勒保證説:他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

  希特勒接受戈林的這個方案,然後向保盧斯發出指示。

  “不惜一切地堅持住,補給將從空中送來!”

  為了支持這個龐大的補給行動,德國空軍集結了在蘇聯境內的所有飛機。

  德第六集團軍每天需要600噸的食物和彈藥補給。空軍司令戈林拍著胸脯保證説,“沒問題,我保證!”

  沒過不久,形勢變得明朗了--他很難履行這個諾言。

  蘇聯飛機太多,而且設計非常精確。

  蘇軍戰鬥機飛行員嚴正發誓:要封鎖斯大林格勒的天空。

  士氣高昂,口號聲響徹了蘇俄冰封的大地。

  現在,主宰天空的不再是德國空軍,而是回到了蘇聯空軍的雅克、米格和米格3手裏。

  儘管損失慘重,儘管天寒地凍,儘管飛行機師的雙手被凍得麻木,德國空軍仍竭盡全力地靠近被困的第六集團軍,將傷員運走。但是,他們將永遠無法實現戈林司令許下的諾言。

  由於重要物資的補給被切斷,德軍每人每天的食物只有兩盎司麵包和不足一盎司的脂肪。

  傷員也無法撤離了。

  希特勒決定:他必須通過地面部隊來挽救第六集團軍。

  德陸軍元帥曼施泰因奉命前去營救孤立無援的保盧斯。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曼施泰因將不得不在包圍的蘇軍中衝開一條血路,讓保盧斯裏應外合以突出重圍。

  12月12日,曼施泰因出動了幾百輛坦克,在蘇軍前線打開了一條走廊;

  12月19日,曼施泰因的先遣部隊離被困第六集團軍僅有24英里距離。

  此後,曼施泰因將無法再往前一步!

  “保盧斯為什麼不突圍,和救援的德軍會合呢?”曼施泰因很疑惑。

  第六集團軍的燃料已經不足了。8000名傷員,他們寸步難行。

  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成為了疲憊之師。

  保盧斯的舉棋不定讓他喪失了撤離的最後時機。

  12月19日,一些罕見的補給終於突破防線,被送達被困的第六集團軍。那是幾個大麻包。

  它們可不是聖誕節的禮物,而是希特勒的命令:不惜任何代價守住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1日,氣溫是零下25度;1月5日,下降到零下30度。

  “俄國人為什麼不進攻?”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率領的龐大軍隊奉命消滅口袋裏的斯大林格勒守軍。

  他們已經準備好進攻了,但是羅科索夫斯基及其參謀部認為或許另有辦法消滅德軍,如果德軍接受他們的孤立無助的現實的話。

  1943年1月8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按照傳統性禮節發出一個最後通牒,號召德軍投降。

  “致所有投降的德軍官兵:我們保證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在戰爭結束時將可以返回德國,或者到他們選擇的任何國家;否則,目前被圍困的德軍將被消滅。”

  希特勒再次通過無線電下達命令:不許投降!

  蘇軍的最後通牒被拒絕了。

  1月10日上午8:00,數千枚蘇軍槍炮一齊開火,向負隅頑抗的德軍發起了進攻。

  德軍抵擋不住蘇軍的火力,向伏爾加河退卻;並且為了躲避炮火朝斯大林格勒奔逃,在那裏,他們作最後的抵抗。

  蘇軍于1月17日發動最後一輪猛攻。面對蘇軍的7個軍的進攻,德第六集團軍不愧為勇猛之師,儘管已經筋疲力盡,他們仍然在抵抗。

  蘇軍則被迫步步為營,一個房子接一個房子,一個地窖接一個地窖地收復斯大林格勒。

  德軍的兇猛抵抗又讓戰鬥延長了兩個星期--充滿痛苦的兩個星期。

  馬馬耶夫(Mamayev)高地必須奪回來,市中心火車站也必須奪回來。

  “紅色十月”以及“街壘”工廠都必須奪回來。還有拖拉機廠,市中心也將被解放。

  再一次,蘇軍的紅旗飄揚在被奪回的斯大林格勒上空,十分鮮艷。

  在清理一家百貨商店的地窖的時候,蘇軍第64軍的士兵們偶然發現了躲藏在其中的保盧斯等高級軍官。他們被趕了出來並被帶到蘇軍最高指揮官面前。

  就在前一天夜裏,希特勒將保盧斯升為“陸軍元帥”,並希望他戰死沙場。

  而希特勒並沒有預見到,保盧斯成了他手下在戰場上被俘的第一個陸軍元帥。

  與保盧斯一道被捕獲的還有他的全部隨從以及2500名軍官,其中有24名將軍。

  在生擒他們的蘇軍面前,一些年輕的狂熱分子仍然執著于納粹的“至高無上”信條,仍然趾高氣昂。

  但是,作為德國的戰爭機器,德軍第一次遭受了徹底的慘敗,這無疑是一個奇恥大辱。

  2月2日,最大的一批德軍投降。

  現在,蘇聯人知道了,他們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德意志帝國終於嘗到了苦頭。

  斯達林格勒一戰,德軍共有20萬人喪生--他們或死於作戰行動、或死於傷痛、饑餓或嚴寒。只有9.1萬名士兵倖存。

  在解放斯達林格勒的過程中,參與作戰行動的將軍們--羅科索夫斯基中將、葉廖緬科上將、崔可夫中將以及各級官兵最後終於理解了斯大林曾經説過的話:不久,我們就將走在自己的大街上。

  30年後,在斯達林格勒市的(Mamayev馬馬耶夫)高地上樹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用以銘記那些在多年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付出犧牲的人們。

  紀念碑的四壁寫滿了死難者的名字。其數量之大沒有人數得過來,俄羅斯政府也從未透露過真實人數。

  這座巨大的紀念碑將永遠矗立於此。

  《轉折之戰》系列記錄片介紹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