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國際觀察]飛天的理由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5日 14:24)

  CCTV.com消息(國際觀察):瞄準千萬大獎,美國私人太空飛船再創太空,和大型財團聯手航空探險公司瞄準商業太空旅行,數千萬的資金投入,幾分鐘的太空穿越,數十年的苦心研發。太空旅行離普通人還有多遠,太空奇幻離親眼見證還有多久?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主持人 張郇:各位觀眾大家晚上好,歡迎收看我們正在直播的《國際觀察》。

  説起太空飛行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尖端科技,想到對普通人來説是天文數字的巨大投入。24小時前一架名為太空飛船1號的載人火箭飛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成功發射進入太空。雖然整個發射飛行到著陸只有80多分鐘,上面只有一個人,與當今人類所達到的航天水平相比似乎並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但它卻被世界媒體廣泛報導。關鍵在於這個項目完全是有民間私人投資組織實施的,可以説是一個個體戶式的個人行為。是什麼吸引那些億萬富翁投入鉅資去成為載人太空飛行領域中的個體戶呢?這次飛行在科技和經濟方面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資深的科普專家宋宜昌先生,共同解析相關的問題,參與討論的還有我們的新聞觀察員郭建新。先看一個關於這條太空飛船1號的成功飛行的新聞短片。

  解説:“太空船1號”雖然外形看起了有些古怪另類,可它卻是世界上第一架由民間人士出資、研究和建造的載人航天飛船。9月29號,“太空船1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漠哈維沙漠機場起飛,飛船在上升的過程中翻滾了30多卷,並且在太空經歷了幾分鐘的失重後順利返回到地面,全部的飛行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對於“太空船1號”來説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太空船旅行了,今天6月21號“太空船1號”就順利的完成了它的處女航,它的駕駛者62歲的梅爾維爾也被美國航天局授予首位民間宇航員的稱號。這次“太空船1號”再一次飛行志在追逐為鼓勵商業型載人航天而設立的安薩裏X大獎,只要太空船1號能夠在兩周內順利完全兩次飛行,並將三名乘客送上10000米的高空,他就可以獲得1000萬美元的獎金,。而“太空船1號”航空飛行對航空愛好者來説意義卻不僅僅在奪得X大獎。9月27號英國維真集團宣佈于“太空船1號”所屬公司合作,準備在2007年前開闢世界上首條商業太空航線。航空愛好者在未來的旅遊黃金週到太空旅行也許將不再是夢想。

  主持人:宋先生我首先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這些人錢這麼多錢,他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是商業,還是追逐所謂的大獎?還是或者説完全為了高科技要提高科技水平?

  宋宜昌 科普作家:這個成分都有,但是我覺得像飛機設計師魯坦這樣的人他畢生的夢想就是用個人的力量和整個政府也好,大公司也好進行無畏的挑戰。包括他1986年不加油的環球航行的旅行者號飛行和這一次。

  主持人:那麼對保羅.艾輪來講,就是微軟的創始人,他是主要出錢的那一方。

  宋宜昌:他就是認為很多政府也好,大公司的行為表面上特別輝煌,但實際上拿著納稅人的錢也好,還是拿著公司的資金也好,做了很大的浪費,而沒有顯示一種美,人類創造性的美。

  郭建新 新聞觀察員:但是我這麼看,從艾輪來説他是一個投資者,因為他這次的投資已經超過兩千萬了,顯然他不是衝著獎金去了,那個獎金和他的投資來説根本就不算什麼了。實際上他整個這個項目已經現在,就是這架“太空船1號”它上去這個項目已經是兩千多萬了,顯然特更看重的是他未來在太空旅行當中的這樣一個商業機遇。

  主持人:宋先生剛才提到了,就是這些人他們覺得美國政府的一些太空探索的計劃太花錢了,他們認為可以用比較便宜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宋宜昌:美國航天飛機它的凈重就是68噸,加上燃料接近11噸,把這麼大的一個飛船發射到天上去,光發射費就好幾億,包括維修費一共6個億。那麼只做幾個人,大部分艙位都浪費了,就像一個公共汽車開上去只做幾個人一樣。而魯坦的“太空船1號”就像個人的一個跑車。

  主持人:但畢竟是尺寸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那麼另外我們剛才那個短片裏面我們也談到了,就是所謂的“X大獎”,“X大獎”在整個的這次實驗,或者説這方面的工作當中起了一個什麼作用?

  宋宜昌:(英文)當然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理因素。

  主持人:它實際上是民間的一個基金。

  宋宜昌:對,它最早就是受當年美國的著名飛行員林白飛越大西洋的獎勵的影響,當時有一個飛躍大西洋的獎勵是(英文)獎,一共2.5萬美元。看起來不多,因為當時大西洋對於那時的飛機來説還是非常遼闊的,難以逾越的。那麼林白就飛越了得到了這個獎,當然他付出的遠遠超過了獎金本身,所以“X”也是受這個啟發。

  主持人:實際在航空歷史上,或者航天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獎品很了一種推動的作用。將近的設置者他也希望來推動民間的對航天的探索。那麼現在就是整個的這一次的主要大家新聞界都關心的是民間,我們把它成為“個體戶”,實際上這些“個體戶”遠不是我們看到當中的,它實際上是私人的投資。那您覺得就是説對私人投資講起來他進行這方面航空的探索,跟國家評為有什麼區別嗎?就是説從實際操作講起來有什麼優點或者是略式呢?

  宋宜昌:首先他和國家是平行的,因為美國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發現他的航天飛機有很多弊病,他自己也搞了一個計劃,搞好了一個叫做綜合軌道飛行,這個計劃也準備研製一系列的類似魯坦這樣的太空船,他把這個叫做“軌道飛船”,簡稱就是OSP,那麼這個已經非常接近他已經公佈的這個模型的照片,已經非常接近了。

  主持人:但實際上國家的行為跟民間的行為他們的側重點可能是不一樣的。

  郭建新:國家行為是更注重於國家安全、政治、經濟方面的這種考慮。再一個他這個項目規模比較大,再一個持續時間比較長,還有一個他確定的目標都在外太空,都是離地球是上百公里,肯定是300公里以上這樣的一個軌道。民間他選定的目標就像他所選定為什麼確定在100公里,他認為這個地方就具備,一,就是成本比較低,第二比較容易上去,第三,有太空的感覺,再有一個他比較注重於商業和技術上的完美。

  主持人:宋老師就這次這架航天飛船是到了100公里以上,這100公里您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具體是一個什麼概念,是到了太空,還是出了大氣層,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宋宜昌:100公里實際上是在電離層的下部,就是在大氣層最外層的是電離層,在電離層的下部,嚴格地説他不是軌道飛行,所以他叫壓軌道飛行。軌道飛行就是達到每秒7.9公里。

  主持人:實際上他現在的這個高度,地球的吸引力還是起作用的?

  郭建新:地球引力一直對月亮都起作用的。

  宋宜昌:它只是一個拋物線軌道,所以它這個軌道為什麼訂100公里呢,他主要包括這個大獎的設計者,他認為人類植入太空的確是很艱難的事情,為什麼用國家的力量,用多少年的奮鬥才能達到。所以他不可能一步就達到,比如説一個遠軌道最起碼是160到180公里這麼遠的距離,所以他設計100公里就是他也做了很多的核算,覺得你就是玩命,第一部只能拼到這兒。

  主持人:我們知道這架飛機現在的速度是音速的3到4倍,剛才您説的如果要達到160公里和180公里高度的話,這個速度要低於宇宙速度,就是説它現在真的是一小步,它一秒鐘才一公里。那麼另外就是説想問一下宋老師,這一次整個的飛機的設施,我們看到一些畫面一些設計圖,這架飛機從涉及上講起來它有什麼讓您感到比較驚訝,比較讚嘆的地方。

  宋宜昌:因為魯坦他有特自己的友鄰公司,他的公司設計的一些非常奇妙的飛機。這個飛機和船團的商用飛機不同,和軍用飛機也不同,它不同點在哪兒呢,就是説它一般的説一載荷都比較小,就是機翼特別長,機翼的面積大,而飛機的總重量比較輕,這樣的話就是飛機可以飛得非常高,又省油又飛得非常高。這個一般是從純粹商業目的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飛機只能是越快載重越大,或者是戰術的那些性能越好,你單純是飛得高一載荷小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郭建新:也可以創造紀錄。

  宋宜昌:因為它打破很多紀錄。所以他這個飛機實際上是履行者的一個變形,就是86年環球飛行履行者的變形。所以這個飛機用了兩個航空發動機就能把火箭帶的那麼高,一般人做不出來的,所以本身這個飛機是很有挑戰。

  主持人:實際上就是説這一架把這個飛船帶到一定高度,取得這個只叫“白色騎士”,一架飛機的設計您認為是最關鍵的,您覺得是最關鍵的。

  宋宜昌:對,我覺得非常完美,就是除了它以外包括“黑色蟾蜍”,還有加拿大、以色列、羅馬尼亞就是和它競爭的“X獎”的團隊,沒有一個人就是敢於或者能用自己設計的飛機。

  主持人:因為我們知道有26個各種各樣的團隊都在競爭這個。

  宋宜昌:一個是氦氣球,根本還沒開始試驗,他已經試驗很多次了。

  主持人:還有一個細節不注意到,就是因為我們一段時間也可能看到宇宙飛船的返回,重返大氣層隔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那麼這架飛機回來以後,它實際上外面的漆、圖案都沒有任何的損傷,是不是可以這麼説,就是它的這種到達太空實際上還沒有足夠的高度,還沒有出大氣層,沒有一個重返大氣層的問題。

  宋宜昌:對,它這個100公里設計就是它達到3馬赫,就是剛才您説的25馬赫,因素的25倍,它這個距離差,雖然速度還沒有達到很高,所以也可以用大量的青脂的符合材料,就是碳纖維加上環氧樹脂,這樣它非常的輕。這樣所有的重量每克的重量都用來,一個是載燃料,一個是載人。

  主持人:所以説它能獲得成功,100公里的一個成功。就像這些投資者也好,試驗者也好,他們目前都在説要把載人的航天飛船變成一個商業的飛行,這是他們一個比較近期的目標。

  解説:在浩瀚的太空中,我仿佛置身於天堂,4025公里的時速近於完美。在那裏我可以看到地球藍色的大氣層,我似乎聽到了自己心跳的聲音,這種超乎想象的感覺簡直太美妙了。這段美妙的回憶來自今年6月26號,駕駛“太空船1號”邁克.梅爾維爾的日記中。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的研發宇宙飛船這種尖端科技,這使得普通人進入太空的夢想逐漸變成了現實。2001年4月28號,美國億萬富翁迪拖就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進駐了太空,他成為了全球第一位以個人身份進行太空旅行的觀光客。但是人類在邁進太空旅行的道路上並非一路平坦,昨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西南部的漠哈維沙漠起飛的“太空船1號”就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在它穿越大氣層邊緣時船身出現了數十圈的非正常旋轉,但是在飛行員的優秀操作之後太空船又恢復了正常。但今年8月8號試飛的“盧比恐1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在上升加速時發生了爆炸,但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在這樣曲折中普通人進入太空已經不再被認為是神話中的異想天開了。

  主持人:宋先生剛才我們短片中看到了30多個旋轉,這種旋轉非常危險嗎?

  宋宜昌:對,它在6月21號發射的時候也出現這種控制系統的問題,它為什麼出現,一般國家的航天發射,它的控制是專門為飛船設計的。

  主持人:有足夠的錢。

  宋宜昌:對。而且一般有4套,如果某一個系統壞了還有3套備用的。那麼魯坦的飛船據我所知他買的現成的控制系統,美國的幾個比較好的生産導航的系統公司,像惠利威爾、德州一汽,還有TRW公司都是很好的。問題它這個系統得衛星。

  主持人:不是專用的。

  宋宜昌:不是給它用的,但是它有一個艾輪的一個很好的軟體,他把這個軟體做了一下調整,把商務系統就湊合的用這個。他也知道這個非常危險,因為他沒有做任何試驗,而且他也沒有錢做很多的試驗,這樣他就請了梅爾維爾身經百戰的類似試飛員。

  主持人:據説他現在已經62歲了。

  宋宜昌:對。但是他經驗非常豐富,他一首先控制系統問題,他就斷開了控制系統,用手操縱。實際上這也是為了省錢,也是為了安全。但是這個朝真正的商業性的載人航天,這樣是不行,這樣太危險了。

  郭建新:這個我覺得還是帶有相當多的探險性,就是剛才像宋先生談到的第一次飛行,第一次飛行也發生了這樣的翻滾,不過翻滾來次。

  宋宜昌:對面給卡住了。

  郭建新:對,然後他進行了個人操作,可是他下了以後談到就是他降落的時候又聽到一聲巨響,他甚至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在響。而且機翼在打開的過程中也攝入到了一些沒有按照操作系統去走,全部是按照他個人的飛行技術,因為他高超而控制了這架飛機,那這樣的飛行跟商業飛行差得很遠。他太個性化了,太探險化了,所以對很多要準備上臺工作或者準備要做這架飛機的那還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剛才説到到準備上太空或者説是參與太空的旅遊,最近的,或者是最新的一種説法就是維真航空的老闆布萊森説在2007年要開闢一個維真銀河航線,就是專門把這些出得起錢的人帶到太空去旅遊。這個價格是21萬美元,跑一趟是3個小時,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郭建新:這個市場我想應該是很小,但是你估計一小從現在紕漏出來投資是1.05億,咱們就算一個億的美金,如果21萬500人上去了,有500萬人上去了,這裡面很多的要考慮一個安全問題。而且2007年到現在4、5年的樣子能否達到這種安全,是不是有500個願意掏21萬美元的人去坐3個小時的旅遊,這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而且整個的過程我相信不能出現任何的事故,如果出現一件事故的話我相信就沒有人會上去。

  郭建新:對,你説得很對。就是當布萊森説完了以後,倫敦的某一個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説,在的這個過程當中還你進行商業旅行的話任何的冒險,和可能出現的事故都會使這樣的飛行和旅行夭折。

  主持人:這樣的話實際上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用民間的投資來進行這樣的科學的探索是不是在安全性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證?

  宋宜昌:對,其實太冒險了,而且審批也是問題。開始美國其實政府也搞這種小飛船,就是剛才跟你説的OSP飛船。但是民間搞,他希望出一些好點子,有一些新的創意,但是這個巨大的風險如果真正商業審批的話,要特別複雜的審批手續。

  主持人:對,我們實際上現在還遠沒有談商業的時候,很長的一段時間。剛才你説到的他由於配套的電子導航的系統,他實際上用人工,找一個非常富有經驗的人,但是他畢竟是人,肯定是有疏漏的。

  宋宜昌:不可能每一次都請他。

  主持人:所以説這次實際上也是這種方式,他們在追求比較便宜的,廉價的太空探索的缺陷。但是同樣他們實際上指出的,比方説現在的航天飛船太昂貴了,實際上也不安全,也出事故,這是不是有點矛盾?

  宋宜昌:確實,但是那個事故與它比,它等於每次都出事故,人家當然那個就是100次出那麼一兩次事故。

  主持人:但是那個事故比較大,那個事故是幾個人而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宋宜昌:可是俄羅斯的“聯盟號”這麼多次都沒出事故。

  郭建新:但是從現在來講,就是非得訂到100公里高度的,這樣的飛行在技術上被認為是比較簡單的。而且它在降落過程當中,因為他沒有重返大氣層而起飛它所要求的不要助力火箭,需要自己帶著燃料,上到50公里靠慣性就上去了。然後回來的時候你像“太空1號”他自己是靠一個特殊的設計選用的羽毛球在降落中減速的這種方法自然墜落下來,自然墜落下來沒有燃料的,然後滑行回來。他認為從技術上這是一個比較風險最小的。

  主持人:不管怎麼説這次的飛行算是成功的。那麼宋先生我問,如果他們繼續要朝著商業飛行去發展,他們接下來最主要的做哪幾步?

  宋宜昌:我覺得他現在只是一個概念,證明這個概念可行。他要變成商業的話,就是他的火箭也好,他現在的“白色騎士”的飛機也好,完全得重新設計。而且有很大一筆投資,甚至幾億到十幾億的投資。

  主持人:你指的是尺寸放大,還是完全性加強?

  宋宜昌:安全性加強,尺寸也得放大。因為這100公里是到了極限了,剛剛100公里零200多米。實際上它備用的話它應該能達到140公里的樣子,甚至重量也要超過它現在1.5噸的飛行器的重量。

  主持人:所以説離商業飛行還有很長的距離。

  宋宜昌:很長的距離。

  主持人:但是他們下一步至少可以做這一點,10月4號,按他們原來宣佈是進行第二次同樣的飛行,來贏取這一千萬的獎金。

  郭建新:這個我覺得不可能,為什麼它出現兩次這種翻滾,第二次翻滾30多圈,就更説明他這個問題沒有解決……

  以上一期節目9月30日播出。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