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國際觀察]全球氣候:現實與未來(7月20日)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2日 09:09)

    進入[國際觀察]>>
    cctv_news新聞頻道

  CCTV.com消息(國際觀察):2004年的夏天,一個氣候異常的季節,亞洲的暴雨裹挾著不斷傾盆而下,歐洲的飛雪夾雜著反常紛紛颺颺。災難大片未過,聯合國發出警報,預測50年後20億人將在洪水中掙扎,全球氣候為何如此反常?人類如何避免未來災難?本期《國際觀察》鎖定氣候變換風雲。敬請收看。

  主持人(張郇):各位觀眾大家晚上好,歡迎收看我們正在直播的《國際觀察》。近半個月來,全球發生了多起氣候異常的現象,中國部分大城市暴雨、孟加拉的洪災、北美的洪水氾濫、7月炎炎夏日的德國,居然落起了雪花。面對這樣的氣候異常現象,有科學家認為是正常是現象,也有人悲觀地認為這是自然災害的開端。更有人聯想到最近兩個月在全球熱播的一部災難影片《後天》。在這部科幻片中,石頭大的冰雹從天而降,龍卷風將城市夷為平地,紐約被海水吞沒,溫室效應將整個北半球帶入了冰河時期。影片中的這種形象在我們有生之年會上演嗎?最近一段時間的氣候反常,原因何在?面對未來可能有更大的災難?全世界該如何應對呢?這些就是我們今天的觀察點。今天來到演播室的是中國氣象局的原副局長駱繼賓先生,他曾經是世界氣象組織的高級官員,另外一位是我們的特約新聞觀察員宋曉軍。好,今天在我們展開討論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相關的短片。

  解説:2004年6月,各國的氣象學家在國際氣候變化科學大會上呼籲,建立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然而科學家們的呼聲還沒落,世界各地的天氣便開始變臉了。從7月14號開始,狂風暴雨橫掃亞洲許多國家,日本和印度洪水氾濫,孟加拉國的15個縣一片汪洋,已造成25人死亡,幾百人無家可歸。在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突如其來的暴雨打亂了都市的正常生活。與此同時,狂風暴雨也光顧了地球另一邊的歐美國家。美國的新澤西洲山洪爆發、堤壩被毀,兩個縣進入緊急狀態。而德國和奧地利卻是七月飛雪,巴伐利亞的山區一夜之間變成了雪山,降雪量達到了10厘米,氣溫也只有0度左右。全球氣候的異常使人們疑問,這個夏天真的要被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所主宰?

  主持人:好,駱先生,我先問一個情況,現在我們剛才看到的短片確實有很多反常的地方,但是從您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角度上講起來,這能不能算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駱繼賓(原國家氣象局副局長):我可以這麼説,現在全球氣候是在變暖,而且從20多年或者30年積累起來,我們已經有證據證明變暖是正在發生,但是各地變暖程度不一樣。那麼變暖以後會出現有很多極端的事件,比如説特別熱,或者是特別冷,或者是出現暴雨或者是旱災。但是很難説,哪一次的暴雨,哪一次大風,哪一次下雪就是這個變暖的具體結果。

  主持人:具體的來説,我們中國現在我們知道過去的幾天,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降雨,有一些山洪,有一些澇災。中國的氣候今年是正常還是反常?

  駱繼賓:就我個人看,我認為今年還不算是反常。因為現在是到了汛期,雨季,目前正是雨季最盛的時候。那麼到目前為止,我們確實出現了暴雨,一些局部的洪澇災害。但是就中國的七大江河來講,從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到松花江,七大江河水勢都比較平穩,有的水位在漲,但是還沒有達到洪水的狀況。

  主持人:但是剛才也説到,德國七月份在下雪,這應該是異常的情況吧?

  駱繼賓:是。應該説德國整個中歐、北歐,今年六月到七月,氣候是偏冷,我查了一下。那麼風暴比較多,有大風,溫度比較偏低,也出現了暴雨,也有龍卷風,甚至有冰雹和下雪。下雪還是很局部的,主要是靠近阿爾卑斯山的山區。

  主持人:但是畢竟七月份下雪,應該説是在北半球是很少見的。

  駱繼賓:很少。但是在阿爾卑斯山確實是有的,因為我在瑞士呆過,瑞士阿爾卑斯山,到了七月山上還一樣滑雪。

  主持人:那可能是冬天留下來的積雪,但是七月份還下嗎?

  駱繼賓:在五六月份它還可以下,那麼到七月份它……

  主持人:就是剛才駱先生説到了氣候變暖的趨勢,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這種氣候變暖,跟現在的比方説局部的大雨,包括像印度、孟加拉這樣的洪災,包括歐洲的氣候降低,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駱繼賓:現在還很難説。如果有什麼關係的話,我們現在還沒有認識,就是像印度和孟加拉,他們是熱帶季風國家,那麼他們的雨下的比較集中,每年它80%的降雨在夏天這幾個月,就是六月、七月、八月、九月這幾個月。所以它來勢很猛,所以每年都有洪水,特別是孟加拉,因為孟加拉它不僅是本身有洪水,它的兩個主要河流,一個是恒河從印度那邊的大水,它也可以過來。還有一條河是從我們雅魯藏布江下去的,另外它的上遊還有支流,從尼泊爾,從不丹有一些河流,它正好是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水下來了,也都流到孟加拉。所以孟加拉它本身人口覆蓋面積……

  主持人:它幾乎是每年都受到這種水災。

  駱繼賓:每年。它今年可能是比較重一點。

  主持人:宋先生,我知道您在關於這個問題也查了不少的資料,您覺得現在或者説世界上的輿論,或者説媒體的報道是不是認為現在今年的氣候是比較反常的?

  宋曉軍(特約新聞觀察員):我覺得它有一些巧合,比如説2001年英國的《新科學家》雜誌發表了一期環境特刊,其中他根據環境特刊描述的情況,作了一些推論,推論一百年後是什麼樣子,而且拍成了電視節目,其中就講到,亞洲會發生澇災、暴雨。另外一個是歐洲會發生一個小的冰川期。那麼恰恰是在今年的夏天,剛剛開始,有一些媒體就找到這些科學家的預測性的東西,産生了吻合。所以前面我們節目導語講了,有一些人感到了恐慌。那麼他這樣説,也是有依據的,就是説全球變暖之後南極的冰化了,海平面提高了,提高了之後海平面上産生的暴風雨就更容易移到內陸來。我們比如説,北京、上海這樣地方,當然上海是靠海的,北京這種地方下暴雨。另外一個就是歐洲,特別是北歐一部分他海平面提高以後,淡水回灌,回灌之後使海水密度下降,密度下降之後,海水就不會再下沉了。這樣就發生了一個逆轉,反而使空氣寒冷,然後下雪。所以這樣的一種科學預測和老天反應的現實,使得大家,由於氣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所以大家産生了一種疑惑。

  主持人:所以説,駱先生剛才説,現在至少從今年的這樣情況看來,還不能直接跟全球的氣候異常挂起鉤來。但是我現在知道一個信息是這樣的,我們通常認為氣候變暖跟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有關係。因為臭氧層受到變化。最近美國科學家有一個統計,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去年三月,增加了3個點,PPM,一個專業的名詞。這是一個溫度的變化,他説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點,達到了379。同時他説工業化開始之後,工業化開始之前,原來是280,現在變成了將近380,增加了很多。那麼我想問駱先生就是這種二氧化碳幾個點的增加有多嚴重?

  駱繼賓:如果説他的觀測統計是正確的話,那麼我認為這是比較嚴重的。因為過去一百多年,才增加一百多個PPM,那麼現在一年就增加3個PPM,它增加的速度當然是很快的。

  主持人:那應該説是會影響氣候。剛才我們挂了一個圖表,將近一百年來,全球的氣溫增加了0.6攝氏度。那我在想,0.6攝氏度,如果是氣溫的變化我們可能幾乎感覺不到,那麼在全球氣候變化中,0.6攝氏度意味著什麼?

  駱繼賓:0.6確實人體是感覺不出來,可是如果把一個月的平均溫度,平均下來,比歷年同期增加0.6度,那就感覺出來了。如果年平均再增加0.6度,那就更感覺出來了。可以這麼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增加了一度溫度,就相當於氣候向北推了。比如説北京這個氣候就可能挪到遼寧去了。那麼有一些作物在北京可以長的,那麼增加了1度,它可以在遼寧也可以長了。

  主持人:聽上去是一件好事,但是可能還會引起很多……

  駱繼賓:它會引起另外一些問題。所以説氣候只要變化零點幾度,那個變化幅度就不小。

  宋曉軍:美國有一個科學家2001年出了一本書叫做《炎熱的地球》。其實他在描述氣候增長的時候,我覺得他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詞,他説大家好象覺得氣候的增長,作為一個了解溫室效應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科學家,或者有很多的科學知識。你想你自己一個人體發燒一樣,如果我們人體發燒了,他指的是地球在發燒,如果你人體增加了0.6度,也就是説,你比正常的溫度增加了,你會很難受。他説這個道理我覺得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可能更好一些。

  主持人:好的,我們這裡現在的討論先告一段落,我們下一階段可能討論一下,這樣造成變暖到底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因素?我們先休息一下。

  解説:當繁華的紐約城在瞬間被滔天駭浪吞噬,當自由女神像孤單地矗立在皚皚白雪中,許多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氣。這就是人類的未來嗎?幸好這一切都只存在於一部叫《後天》的科幻大片中。然而,現實似乎並沒有比科幻電影好多少,根據近期聯合國下屬機構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5億多人受到洪水襲擊,死亡人數超過25000人。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候變化,森林採伐,海水上漲,人口增長等原因。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20億人成為大洪水的受害者,而亞洲將成為最大的受害地區。如果電影中的一切還只是藝術家的幻想,那麼今年夏天所發生的一切,和這份報告所給出的數據,則真真切切地為人們的未來敲響了警鐘。我們真的要走向這樣的未來嗎?

  主持人:駱先生,我剛才跟你聊的時候,你也説這部片子你看過,確實是一個虛構的非常觸目驚心的科幻的片子,但是從溫室效應的角度來看,您怎麼評價這部片子?

  駱繼賓:我看了這部片子,我不認為這不是好片子。因為他把可能在幾千年、上萬年前可能發生的事情,只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他把它濃縮,縮短到的一天發生。而且在片子裏面,人類是毫無抵抗,毫無準備,只是坐以待斃,這樣一種狀態。描寫這個世界末日很快降臨,給人一種恐怖感。所以這是一部恐怖電影。

  主持人:但是他現在説的一些科學的道理,比方説氣候的變化,從科學的道理上講起來,他是成立的,但是只是把可能上萬年的東西濃縮成一天了。

  駱繼賓:他有一部分科學道理,不能説他沒有科學道理。但是這科學道理,有些還是不確定的,還要進一步研究的,把那麼長的時間,壓縮到這麼短的時間,另外把人處在一個毫無準備、毫無抵抗、毫無適應的這種狀態,這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所以説顯然這部片子是一種非現實的現象。但是我們剛才也提到了,聯合國大學有一個科學報告,就是到2050年,遭受水災的人數將會增加很多,這是我們現實應該面對的。我現在的問題水災也好,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也好,造成的根本原因當然有氣候的變化,還有人為的因素,您覺得在現在的情況,是我們人為的因素佔主導,還是自然的因素佔主導?

  駱繼賓: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兩種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那麼目前我們很多討論都是説,人為的因素,比如説溫室氣體增加了,我們所能控制的主要還是人為的因素。人為的因素我覺得這個報告裏面提到,説是將來洪水可能範圍增大,受害人增多,到2050年有20億人,是不是一定有那麼多人,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我同意他的觀點,就是將來洪水肆虐的問題會嚴重第二,將來洪水肆虐的問題主要發生在亞洲,亞洲是危害最大。為什麼呢?亞種人口最多,這是第一。第二,亞洲是一個季風區,像印度、孟加拉這都是熱帶季風區,那麼像中南半島、中國也都是季風區,季風它的雨量相當集中。像印度、孟加拉一年80%的雨集中在三個月四個月,有的時候幾場雨就把一年的雨下掉了。他的雨比我們中國南方的雨流的還多,2000多毫米、3000毫米,很容易造成災害。

  主持人:所以説實際上人為的因素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氣候變暖,但是同時面對這種災害性的後果,人為的因素,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駱繼賓:是的。

  主持人:剛才説到的孟加拉,孟加拉這種情況我也了解一些資料,就是他的水利、這些防洪能力非常差,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

  駱繼賓:孟加拉緊挨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的下面,有的專家提出來説,尼泊爾、不丹砍伐樹,使水土流失影響到它,這也可能有道理的。

  主持人:説到溫室氣體,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實際上到現在實施的情況,我不知道宋先生有什麼看法?

  宋曉軍:《京都議定書》現在應該有119個國家可能簽訂,那麼現在實際上由於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於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爭論,我覺得主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當然我注意到一些美國的科學家把它歸為兩點,第一點就是巨大的經濟差距,第二點就是主要還是利益集團。

  主持人:但是好象這個議定書還沒有正式的生效?

  駱繼賓:沒有。

  主持人:為什麼?

  駱繼賓:因為它這個議定書規定一定要使排放量到多少,50%以上的國家簽字它才能生效。那麼現在作為兩個主要國家沒有簽字,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俄國。那麼美國是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主持人:美國一開始是簽了,隨後布什又退出來了。

  駱繼賓:原來是在克林頓政府期間,他們是簽或者是準備簽,那麼布什政府上臺以後,他的政策就改變了。

  主持人:這也可能是跟3%的增長有關係。

  駱繼賓:不完全是這樣。是因為如果你限制了排放量,就減少了石油的消耗,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能源的消耗對於能源集團的利益,受很大影響。所以能源大老闆就衝出來反對。

  主持人:但是現在來看,俄羅斯、美國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那麼對整個全球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多大影響?

  駱繼賓:他們是差不多有一半是要靠他們,既然他們要不參加的話,那麼其他也可以減少,但是減少的量是很有限的。

  宋曉軍:美國大概佔就是按照現在IPCC政府間的氣候變化小組統計,美國大概佔溫室氣體放量1/4。但是由於石油利益集團,包括他能夠在《紐約時報》上做SUV的汽車廣告,而且他還組織很多科學家叫做“溫室效應質疑派”,甚至説二氧化碳排放對叫《我們的星球都綠了》,還專門有這樣的電視片來播出。所以他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和科學家之間的對抗,這樣的話可能使得《京都議定書》夾雜了很多利益因素進去之後,可能對我們未來氣象的影響可能會很大。

  主持人:但是氣象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他是一個長期的東西,因為顯然有很多的説法就是説我排放了這麼多的氣體,並不一定會直接導致了氣候的變化,所以説這也是應該説是為某些人提供了一些藉口。剛才説到這個片子很恐怖的現象,當然這是我覺得是不太可能變成現實當中出現的,那麼現在面對這個水災,各種各樣的氣候的原因,駱先生,你覺得我們人類最重要的該做的是什麼?如果説我們吧。

  駱繼賓:我們還是我覺得《京都議定書》這個方向是對的,我相信最後還是能實現的,只是看哪個利益集團來當權的問題。

  主持人:好的,謝謝兩位,謝謝兩位參與我們今天的討論。謝謝。

責編:陶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