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菲律賓以撤軍換取人質獲釋 各方反應不一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1日 10:07)


阿羅約發佈克魯茲獲釋的消息時喜笑顏開

菲律賓部隊在撤往伊拉克與科威特邊境的路上,美國士兵向他們招手問候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菲律賓政府如約從伊拉克撤軍以後的第二天即7月20日,伊拉克武裝分子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釋放了被綁架的菲律賓卡車司機克魯茲,這是今年4月份綁架風潮盛行以來伊拉克武裝分子首次成功地脅迫外國政府撤出軍隊,也是一個國家的政府第一次以撤軍的方式換取自己國民的生命。對於這樣的結果,各方作出了迥異的反應。有輿論認為,菲律賓駐軍人數雖少,但它的撤離象徵著繼西班牙撤軍後對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又一次重大打擊。

  被綁架的克魯茲獲釋

  7月19日,菲律賓駐科威特使館證實,菲律賓人道主義援助部隊的51名官兵已經全部撤離了伊拉克,目前在科威特待命回國。然而在此後的近一天時間裏,還是沒有關於被綁架的菲律賓卡車司機克魯茲的消息。就在人們紛紛對他的命運進行猜測的時候,北京時間7月20日下午,位於迪拜的阿拉伯電視臺首先援引了伊拉克國民大會黨的消息稱,人質已經安全獲得釋放。

  英國路透社也在隨後報道説,伊拉克國民大會黨發言人海德爾穆薩維公開表示,該黨一名成員親眼看到菲律賓卡車司機克魯茲已經被釋放,並安全地進入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巴格達的大使館。

  不久後,這一消息得到了阿聯酋方面的證實。該國駐巴格達的官員表示,武裝分子在當地時間7月20日上午11時30分將克魯茲交給了使館,使館方面將很快把克魯茲移交給菲律賓當局。

  據美聯社報道,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已經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證實克魯茲的身體狀況良好,阿羅約在宣佈這一消息時,歡快之情溢於言表。克魯茲的家人也在為親人被釋放的消息而歡呼雀躍。克魯茲的兄弟説:“我們很開心,但如果能看到我們的兄弟和總統在一起,我們會感到更高興。”

  菲律賓政府的難處

  自從7月7日克魯茲被伊拉克武裝分子綁架以後,菲律賓政府面臨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盟國堅決反對菲“向恐怖分子妥協”,另一方面,剛剛贏得連任的阿羅約不得不考慮國內民眾的感情和壓力。而菲律賓特殊的勞務輸出經濟也是政府在作出決策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

  據統計,菲律賓總人口中有約8%在全球各地打工,人數高達約700萬人。其中赴伊拉克的打工者約為4000人,而在海灣各國總計近120萬人。去年一年,出境打工者向國內匯款的總額高達76億美元,使該國成為繼墨西哥和印度後第三大匯款接受國。這筆不菲的收入佔菲律賓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0%左右,對菲律賓低迷的經濟而言可謂是一大支撐。

  如果將過去有出國打工經歷者以及留守國內接受匯款的家人包括在內,與外出務工相關的人數還遠不止這些。目前輿論顯示民眾對受害者頗為同情,因此一旦被伊武裝組織綁架的人質被殺害,菲律賓國內將掀起一場針對政府的抗議狂潮,甚至引發大規模示威遊行,這對於剛剛于6月底再度啟動的阿羅約政府而言,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政治危機。權衡利弊後,菲律賓政府還是決定以安撫國內為重,毅然作出了撤軍的決定。

  各方反應不一

  菲律賓人質事件成為近兩周來世界輿論的焦點之一,各方對此反應不盡相同,有理解的,也有批評的,各有各的利益取向。

  日本

  同樣遭遇過人質事件的日本,對此次菲律賓人質事件十分關注。日本共同社7月20日發表的評論指出,優先考慮通過匯款支撐祖國經濟的出國打工者的生命安全,還是優先考慮同美國之間的同盟關係?在兩者間搖擺不定的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最終作出抉擇,撤回所有菲駐伊部隊,盡全力解救被困人質。阿羅約的此番抉擇,可謂是優先考慮了回避與同情人質的輿論之間發生正面衝突。共同社在擺出了菲律賓海外勞工對其本國國民生産總值的突出貢獻後,進一步指出,此次人質事件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菲律賓國內勢必引發一場政治危機。可見這一日本主流媒體對阿羅約的苦衷格外的理解。

  伊拉克

  在菲律賓政府作出決定之後,伊拉克臨時政府曾一再作出努力,力勸阿羅約改變初衷。伊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還專門就此與阿羅約通了電話,因為在他看來,菲律賓此舉無異於向“恐怖主義投降”,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立場。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唐納也批評了菲律賓方面的決定,認為任何國家都不該向恐怖分子妥協,否則都將付出“代價”。

  美國

  美國政府更是感到非常失望,認為菲律賓的決定是向恐怖分子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由於此前美國和韓國的不妥協立場導致了各自國家的一名人質在伊拉克被處決,菲律賓此次以撤軍方式換取人質生命的做法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是號稱尊重人權的美國政府所不願意看見的。

  美國政府擔心,菲律賓的舉措開了一個極為“不好”的先例。一方面,給其他在伊拉克駐軍的國家在遇到類似問題時作出妥協和讓步打開了缺口;另一方面讓“恐怖分子”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綁架策略有效果,因此會更加有恃無恐地從事類似的恐怖活動,從而給伊拉克人民和駐伊聯軍帶來更大的危險。

  美國的《紐約時報》在評論阿羅約政府的撤軍決定時甚至認為,菲律賓政府的軟弱會給其在處理國內問題時帶來麻煩,因為該國不僅在國外有數百萬的勞工,國內還有不少反叛武裝組織,後者也有可能採取類似的手段來要挾政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紐約時報》還將菲律賓的撤軍與西班牙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撤軍作了比較,稱那些國家並不是在恐怖分子的要挾下撤出伊拉克的。據《華盛頓郵報》7月15日統計,向伊拉克派兵的國家已經從最初的36個減少至32個,而且這個數字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布什會罰阿羅約?

  西班牙在遭遇了311襲擊後,新政府一上臺就宣佈從伊拉克撤軍,給了以美國為首的駐伊聯軍第一次沉重打擊。後來,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也跟風而上,從伊拉克撤回了本國軍隊。

  本月,挪威已悄悄地撤出了駐伊的155名軍事工程人員,只留下15個人幫助訓練和裝備伊拉克的新軍。新西蘭想在9月撤出其60名工程人員,泰國計劃在同一個月撤出450名武裝人員。荷蘭則有可能在明年春天伊拉克大選以後撤離,而波蘭軍官對五角大樓表示,他們可能在2005年年中撤軍。

  但菲律賓撤軍的原因可以説是美國最無法接受的,美國政府一貫宣稱,絕不向恐怖主義和恐怖分子妥協,因為這樣一來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但助長恐怖組織的氣焰,而且引起連鎖反應。分析人士認為,克魯茲安全回家的代價可能不僅是菲律賓從伊拉克撤軍,而且會是美國和菲律賓“傳統友好”關係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因為美國為了“殺一儆百”,一定會懲罰不聽話的阿羅約。(子夜)

責編:陶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