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六大變化四大關鍵詞解讀伊戰爭改變了什麼?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0日 12:15)

  專題:關注戰後伊拉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解放日報消息:一年前的今天,爆發了一場絕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的戰爭。有學者認為,這是冷戰後的一個分水嶺。的確,伊拉克戰爭給世界帶來的衝擊和變化是巨大的,而它究竟改變了什麼,或者沒能改變什麼,也許是今天最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變化一:反恐形勢更加糟糕

  記者: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日前表示,伊拉克戰爭的效果是“負面的”,國際恐怖主義“現在反比伊戰前更猖獗”。您對此怎麼看?

  朱威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問題研究所所長):實際上,伊拉克戰爭給了本拉丹和“基地”組織一個很好的喘息和發展的機會。但本拉丹已經不是“基地”組織的全部,“基地”組織已經化整為零。因此,以反恐為理由的伊拉克戰爭並未改變恐怖主義造成的危害,相反,它改變了恐怖主義活動的範圍和烈度。

  變化二:伊拉克人生活更難

  記者:戰爭結束以來,伊拉克亂局不已,民生凋敝。身受這種外力強加的政權更替,伊拉克人境況究竟如何?

  葉水林(中國前駐中東地區外交官):令人痛心的是,伊拉克戰爭幾乎摧垮了這個古老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些伊拉克人告訴我,美國人把薩達姆趕下臺已經成為事實,他們只能默認,但希望美國能把伊拉克這個國家重新建設起來,把社會治安搞好,使經濟建設走上正軌,伊拉克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事實證明美國對此無能為力,伊拉克反而更亂。城市面貌滿目瘡痍,老百姓生活資料極度匱乏。除了石油,所有大工程至今未啟動,真正關係到民生的水、電供應也未得到解決。部分伊拉克人甚至已經絕望,認為國家徹底完蛋了。

  變化三:中東更不信任美國

  記者:最近,美國對中東地區拋出了“大中東計劃”,但遭到中東阿拉伯國家的普遍懷疑。美國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戰前有什麼不同?

  朱威烈: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調整了它的21世紀對外戰略———戰略重心從亞太轉到了中東,戰略核心目標既非反恐,也非防擴散,而是改造中東。“大中東計劃”在戰後浮出水面恰恰證明了美國想將伊拉克作為改造中東地區的模版。但在“路線圖”被邊緣化的情況下,“大中東計劃”回避了中東最核心問題———巴以衝突。可以預計,美國與中東阿拉伯國家間的這種打壓與反打壓、控制與反控制、強行改造和自我改革的矛盾和鬥爭,不僅將全面展開,還將長期延續。

  變化四:美國又想起聯合國

  記者:一年前,美國拋開聯合國發動戰爭。一年後,在重建中遭受了一系列挫折的美英聯軍臨時管理當局向聯合國發出了重返伊拉克參與伊政治過渡進程的邀請函。前倨後恭,是否反映了美英當局時下的尷尬?

  朱威烈:目前,美國雖然想把聯合國請回伊拉克,但它對聯合國的參與仍然予以嚴格限制。當然,聯合國很清楚美國只是想利用自己解決其在伊拉克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聯合國如果願意回伊拉克,也是“有條件”的回去。

  變化五:美歐關係變了又變

  記者:繼西班牙表示要從伊拉克撤軍之後,同樣捲入戰爭的波蘭18日也明確表示在伊拉克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受到美英欺騙。可否認為,戰前生變的美歐關係,在戰後又出現了新的變化?

  朱威烈:確實,因為“311”,支持美國開戰的“新歐洲”國家受到震動,美歐關係因此又生變數。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目前因為遇到巨大阻力與困難,加上國內大選需要,在單邊主義上的表現出現了一些回歸,在伊拉克重建、“民主”改造中東等問題上求助於“老歐洲”。但“老歐洲”國家的各種謹慎表態表明,美歐之間在伊拉克問題上産生的分歧不會消解。

  變化六:兩“布”國內民心向背

  記者:伊戰一週年,美國總統布什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戰爭帶來的副産品似乎已經讓美英民眾對帶領他們進入戰爭的領導人失去了信任。

  朱威烈:美英民心確實在變。以美國為例,伊拉克戰爭開打時,民主黨內找不到可以和布什較量的總統競選人選,而現在,克裏在美國國內的支持率超過了布什,但原因不在於克裏本人,而是在於布什因為這場戰爭走上了下坡路,從而對克裏的崛起起到了反襯作用。

  關鍵詞解讀

  一年來圍繞伊拉克戰爭所發生的樁樁件件顯得有些紛繁蕪雜,常使人有找不到出口的感覺。我們找到了四個關鍵詞,試圖對這場戰爭本身及其“後遺症”做一個簡單的解讀。

  關鍵詞一:核查

  伊拉克擁有違禁武器並對美國構成威脅是布什政府對伊開戰的最主要理由。但是,頗具諷刺意義的是,一年來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和質疑有增無減。有關政府是否為發動戰爭而故意誇大伊拉克威脅甚至使用假情報,在美英都引發了“情報門”風波。與此同時,有關伊戰前核查的一些真相也逐漸浮現出來。在伊戰一週年之際,核查的必要性再次凸現,但這次不僅僅是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是為了衝破謊言編織的迷霧,還原戰爭的真相。

  關鍵詞二:臨管會

  從政治重建的角度來説,伊拉克在這一年裏主要有兩大成果:一個臨時管理委員會,一部臨時憲法。伊拉克臨管會由來自伊拉克各政治派別和宗教團體的25名成員組成。但是從民主憲政的角度來説,這個機構“先天不足”:它的成員都是由負責伊拉克戰後重建事務的美國最高文職行政長官佈雷默挑選和任命的,最終決定權也掌握在佈雷默手裏。一個不是由伊拉克人民選舉的國家機構的存在意味著所謂“伊人治伊”只能是形式上的。而臨管會先天合法性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它所制定並簽署的臨時憲法的合法性基礎,這為臨時憲法的實施埋下了隱患。

  關鍵詞三:襲擊

  自去年3月20日到今年2月2日,有8100名至9938名平民死於戰爭及其後的暴力事件。而自美國總統布什去年5月1日宣佈主要戰事結束以來,已有275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遇襲身亡,這個數字已超過了戰爭中美軍死亡人數。戰火雖滅,戰爭的硝煙卻並未散去。伊拉克戰爭並沒有隨著薩達姆政權的倒臺而結束,它只是變換了形式和直接交戰方。在伊拉克,反抗美國佔領的武裝行動與恐怖襲擊互相交織、“遍地開花”。不僅如此,伊拉克戰爭導致誘發恐怖主義的一些根源性因素更趨複雜化。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恐怖襲擊在全球範圍內呈蔓延之勢。於是,在伊戰一週年前夕,我們迎來的不是反恐的捷報,而是西班牙“311”的噩耗。

  關鍵詞四:“大中東計劃”

  書面意義上的“大中東計劃”還未正式出臺,但“大中東計劃”基本構架和理念早在戰爭之前已清晰可見。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改造”中東的第一步,但是在巴以衝突這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任何計劃都將只能是個計劃。然而,不得不承認,借助這場戰爭,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軍事力量“順理成章”地對中東進行了強大的介入,中東局勢也因此經歷著近50年來最深刻的變化。中東國家看到了自身的脆弱和面臨的威脅,也進一步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責編:歐陽慧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綜述:伊戰週年回顧 "撲克牌通緝犯"在劫難逃 (2004/03/20/ 10:18)
  • [整點新聞]布什發表講話紀念伊戰爆發一週年(2004/03/20/ 07:46)
  • 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 紀念伊戰一週年 (2004/03/20/ 07:43)
  • 伊戰週年時的歐美關係:互有所求 衝突如故(2004/03/19/ 21:25)
  • 伊戰一週年臨近 伊拉克各地襲擊事件頻繁發生(2004/03/19/ 19:45)
  • [回眸] 伊戰一週年,硝煙散去痛未盡(2004/03/19/ 19:37)
  • 伊戰週年祭:硝煙不息 路在何方?(2004/03/19/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