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抓薩達姆容易改造中東難 美在伊拉克沒退路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4日 09:52)

  環球時報消息:薩達姆被活捉,淪為階下囚,給人以伊拉克局勢“柳暗花明”之感,有媒體稱之為“海灣地區的轉捩點”。美駐伊最高文職行政長官佈雷默表示:“這是伊拉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日子。伊拉克的未來,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了希望……”

  在駐伊美軍屢遭襲擊的形勢下,抓住老薩無疑有助於鼓舞士氣、振奮精神,推動美在中東的反恐步伐。但客觀上講,薩達姆最終落網與美英聯軍在伊戰中穩操勝券一樣,均屬情理之中。即便薩達姆仍是“漏網之魚”,但畢竟大勢已去,其捲土重來的機會也微乎其微。因此,薩達姆被捕事件本身實際意義有限。美國在伊拉克樹立“民主樣板”、“改造中東”的任務仍舊艱巨,道路依然漫長。

  伊境內對美軍的襲擊不會偃旗息鼓

  伊拉克境內的反美力量魚龍混雜。他們當中既有薩達姆政權的殘余勢力,也不乏對美軍佔領恨之入骨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和普通百姓,更有那些與“基地”等組織有關的境內外極端勢力和恐怖勢力。

  這些反美力量襲擊美軍的動機各不相同。薩達姆的殘余勢力多為過去薩達姆政權下的既得利益者,“美軍的入侵和佔領”不但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更打破了他們地位顯赫、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因此,他們襲擊美軍主要是出於發泄憤怒和報復心理。民族主義者和普通百姓奮起抗擊美軍,大多出於對佔領軍的刻骨仇恨,同時也是伊拉克人“血親復仇”傳統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的體現。至於伊境內外極端勢力和恐怖勢力,則一貫視美國為死敵。伊戰後,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恐怖勢力紛紛向中東回流,以伊拉克為“聖戰”中心,並與當地極端勢力勾結,充分利用這裡熟悉的地理、人文環境,以及伊國內“亂局”,對美軍乃至他們認定的美國的“幫兇”等目標頻繁發動襲擊。

  後來,反美遊擊戰愈演愈烈,特別是穆斯林齋月期間呈現出大規模戰略出擊的態勢,也曾有人懷疑是薩達姆當初故意放棄守不住的巴格達城,實際上早已做好了與美軍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準備。然而,薩達姆被生擒時蓬頭垢面的樣子,加上他身邊也沒有發現指揮作戰所必備的通信聯絡工具,使人感到他不太可能指揮反美遊擊戰。薩達姆在伊境內襲美行動中的作用極為有限,充其量也不過是某些反美抵抗力量的“精神領袖”。其實,當地民眾反對和敵視美軍的情緒十分強烈。在一個黑市加油站,人們聚在一起,讚揚他們的前領導人並表示要繼續抵抗佔領軍。當地人甚至表示:“薩達姆無論如何將會死去,抵抗運動不會依賴他,只要這裡有佔領,就會有抵抗,對於佔領軍今天的每次進攻明天將以10倍來償還。”

  從根本上來説,自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那一天開始,薩達姆的存在與否,與伊拉克人民的生存狀況再也沒有直接的關係。薩達姆被俘後,伊拉克境內的反美、襲美行動不會就此偃旗息鼓。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白宮高級官員説:“‘叛亂’已經遠遠超過薩達姆的控制和影響範圍。有15個到30個反美組織在財政和戰略上與薩達姆沒有直接關係。”

  美撤軍和移交主權的壓力加大

  薩達姆被捕給美國撤軍、移交主權增加了壓力。首先,加劇了伊拉克國內遜尼派與美國矛盾。薩達姆政權是一個世俗專制政權,其統治基礎主要是約佔伊人口40%的遜尼派,特別是杜裏家族(伊拉克前政權二號人物易卜拉欣屬於此家族)和提克裏特家族(薩達姆屬於此家族)更是中堅力量。伊戰使遜尼派遭受沉重打擊,在伊政治上的影響力已大為削弱。在伊拉克臨管會中,遜尼派代表幾乎均來自國外的伊拉克人,且名額遠遠少於什葉派。在巴格達以北和以西地區,曾經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大本營的“遜尼派三角地帶”近來發生一系列襲美暴力事件顯示,伊遜尼派與美國的矛盾加劇。

  其次,薩達姆被俘後,伊拉克人要求美儘快撤軍的呼聲更高。大多數伊拉克人雖也痛恨薩達姆,但更加仇恨美軍入侵、佔領自己祖國的霸權行徑。如果説某些伊拉克人以前因擔心薩達姆政權捲土重來,對美軍留守仍持默認態度的話,那麼薩達姆的被俘則使這種擔心蕩然無存。美軍追剿薩達姆的目標既已實現,其繼續留駐伊拉克的藉口也難免大打折扣。

  阿拉伯國家也大力呼籲美軍儘早撤出伊拉克,實現“伊人治伊”。薩達姆被俘後,阿拉伯國家更是紛紛要求美國儘快交權。而在伊拉克政治重建問題上,大多數伊拉克人主張建立一個“伊斯蘭教起重要作用的國家”,這顯然有悖于美國在伊建立西方民主制度的初衷。迫於日趨惡化的安全形勢,美國已決定改變起初先制定憲法、舉行伊全國大選、再移交權力的做法,而變成先移交權力,再立憲。但由於伊臨管會成員大多曾長期流亡在外,在國內沒有群眾基礎,因而在多數伊拉克人眼裏,他們不過是美國的“傀儡”而已。在不經選舉、且沒有成文憲法作為執政依據的情況下,未來的伊政府的合法性及效力可想而知。

  伊拉克能否成為中東的“民主樣板”

  美國發動伊戰的長遠目標是以伊為突破口,進而對整個中東地區進行“民主改造”。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面臨嚴峻挑戰。首先,美國短期內將難以從伊脫身。主觀上講,伊拉克已成為布什政府“輸不起”的戰場。“911”事件後,美國視中東為恐怖“大本營”,推出反恐及“改造中東”戰略,意在剷除這片“恐怖分子的滋生地”,將其改造成民主化的“良田”。可以説,拿下伊拉克只是拉開了“改造中東”的序幕。在美國謀劃的戰略棋盤上,伊拉克既是中東的“入口”、也是反恐“重心”和要樹立的“民主樣板”。“改伊”可算是美國對中東實施“民主改造”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只有將這張骨牌推倒,才有望在整個地區産生一系列“民主示範”效應。反之,如果這牌“砸”在手裏,將毀掉美國的整個反恐戰,且使“民主改造”中東戰略泡湯,甚至會導致布什在明年的總統大選中可能失敗。因此,美國在“改伊”問題上已無退路,只能孤注一擲。

  但從客觀來看,中東已成為以伊拉克為核心向沙特、土耳其等國家擴散的恐怖活動高發地帶。美軍佔領伊拉克後,中東穆斯林反美情緒持續高漲。不少當地群眾對伊拉克的被佔深感羞辱。

  極端勢力借機煽風點火,呼籲通過發動更猛烈的“聖戰”趕走“異教徒”。

  其次,阿拉伯民眾對美國“民主改造”戰略也心存疑慮。因美國長期支持中東地區“親美”專制政府,因此不少人認為美國搞民主是假,控制中東石油、分裂阿拉伯世界才是真,不少民眾把美國主導的民主化與美國霸權擴張等同視之。

  再者,伊拉克問題也成為大國矛盾的焦點。歐盟和俄羅斯雖在反恐問題上與美保持一致,但在伊重建這個利益攸關的問題上,屢屢遭到美國排擠,對美極為不滿。在與其他中東國家關繫上,美要依靠這些國家在反恐方面給予支持,而中東各國政府則既害怕美國的壓力,又擔心打擊恐怖分子引火燒身,更憂慮美國“改造中東”會導致其喪失權力。所有這些矛盾相互交織,勢必牽扯美國精力,迫使其在中東打一場“持久戰”。

責編:陸玨如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