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綜述:非典科研進展令人鼓舞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8日 17:52)

  新華社紐約5月17日電 擁有180多年曆史的紐約科學院,曾是美國首場艾滋病問題大型學術研討會的主辦單位。5月17日,來自全美的近20名專家聚集到這裡,交流“非典”研究的最新成果,商討下一步的防治對策。研討會上報告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

  “‘非典’如此吸引科學界關注,科學家們如此投入,(科研)進展如此之快,都有理由讓人們對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充滿信心。”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微生物學系的凱瑟琳霍爾姆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霍爾姆斯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琳達賽義夫、紐約衛生局的馬斯特斯等三名冠狀病毒研究專家,在會上圍繞傳統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質結構及其功能、感染宿主時的作用機理、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開發歷史等,從病毒學和免疫學的角度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闡述。專家們憑藉多年研究冠狀病毒的經驗,對“非典”的病原體——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推測:有可能會在動物的內臟中存留;有可能會跨物種傳播;冠狀病毒作為RNA(核糖核酸)病毒本身就很容易變異,但這種變異不太可能導致功能上的改變。

  霍爾姆斯等人的介紹表明,科學家們對冠狀病毒已經進行了大量基礎研究和免疫學等實驗,這些實際上為研究“非典”病毒,進而開發防治手段奠定了堅實的生物學基礎。霍爾姆斯在報告中指出,基於對傳統冠狀病毒的認識,病毒蛋白質、侵入宿主細胞時的融合過程、受體和蛋白酶等,都可以成為尋找“非典”療法時考慮的目標。

  “非典”病毒露頭之後,科學家們從流行病學等角度展開的研究也進展迅速,成果喜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等機構的專家們介紹説,短短幾個月來,科學家們不僅確定了“非典”的病原體,反復測定了其基因組序列,而且成功地實現了在細胞上培養病毒,並初步開發出防治“非典”用的猴子動物模型,這些為測試和篩選藥物、開發疫苗等創造了有利條件。

  “非典”治療手段的研究工作也已經起步。華裔科學家何大一領導的小組,已初步找到了能在試管中抑制“非典”病毒感染的短肽。據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勞克林透露,該所與美國有關機構篩選“非典”藥物得出的初步結果顯示,干擾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製劑和金剛乙胺等三種藥物有抗“非典”病毒之效。不過她也指出,這些藥物由於濃度太高,目前都還無法應用於臨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在向研討會提交的書面發言中説,中國已將抗擊“非典”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中國科學家在識別“非典”病原體、測定病毒基因組序列、建立流行病學模型、開發診斷技術、臨床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究以及防護工具的研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正如科羅拉多大學霍爾姆斯對記者所説的,開發“非典”防治手段實際上“已經在科學界的能力範圍之內”。儘管如此,專家們也提醒説,目前人們尚未徹底研究清楚“非典”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演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因此研發藥物和疫苗等不能太急於求成。與會的美國華人醫師會會長魯兵説,本次研討會給人的一個重要啟發是,一定要真正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非典”科研,“不要怕把工作做細”。(王波 毛磊)

責編:李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