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伊拉克前線觀察——巴格達的懸念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7日 14:13)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雖然不像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樣神速,美英聯軍總算可以説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巴格達的包圍,薩達姆國際機場已經在聯軍的控制之下,經過在卡爾巴拉和庫克等地的一番激戰,聯軍在巴格達東南和西南方向已經站穩了腳跟,在北方地區,降落的空降兵和特種部隊,也在庫爾德武裝的支持下,牽制了薩達姆的北部部隊,並且處在隨時可以進軍巴格達的位置。

  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對薩達姆多次公開申明,並被伊拉克高官不斷重復的巴格達巷戰,現在交戰雙方都已經就位。

  周曉鵬:巷戰和一般的空間站最大的區別有這麼幾個方面,一個是巷戰高技術優勢無法發揮,特別是空中強大的火力,不便於支援就不能作戰,巷戰主要用的是步兵,裝甲兵進了城以後,受建築的遮蔽和道路的限制,不太方便,美軍對城市居民地作戰有一個認識,有一點,他們認為城市巷戰有一個"聚"和"散"的作用,從某種地形兵聚在一起,到了某些地形建築物很分散,這些都很不利於發動巷戰,所以城市巷戰主要是小分隊和單兵的作戰。

  宋曉軍:這場巷戰是很有意思的,跟整套戰爭思路一定要聯絡起來看,絕對不應該把它放在一個傳統的框架體系下評估它,目前美軍還沒有改變原來的作戰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拉姆斯菲爾德式的滾動式出場,小兵力,快速度,過多依賴於戰爭之外因素,如果從現在的戰場行為看,它很可能是邊打邊建的這樣一種方式,不是圍起來狂轟濫炸,最後完成整個全方位的進入城內,展開全方位的巷戰,第一美軍的作戰步兵不夠,第二這樣的成本太高。

  這次美英軍事行動,賦有沉重的政治責任,但是樂觀的估計在最初的戰事中受到挫折後,美英軍隊調整了戰術,放緩了進軍巴格達的攻勢,並且開始增兵伊拉克,鞏固軍事後方,與伊拉克抵抗力量在伊拉克在外圍進行戰略重點的爭奪。但是人們能夠看到,美英軍隊在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主力進行交戰同時,仍然發揮著自己有制空權、機動性強,攻擊火力猛的優勢,在切割圍殲共和國衛隊有生力量的同時,對有文化、宗教背景,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卡爾巴拉,採取了圍攻控制戰術,重點在搶佔城市外圍通向巴格達的戰略要地,從而避免更早的陷入巴格達外圍城市的巷戰,所以説,美英聯軍在前兩個星期始終沒有放棄合圍巴格達的戰略目標。


  周曉鵬:前一段伊拉克戰爭,為什麼美軍有的城市要打,這個打也就是為了爾後進攻巴格達來作一次實戰經驗,特別是對於旅營這一級的指揮員和戰士和士兵增加一些實戰經驗,為隨後的巴格達巷戰做準備的,巴士拉就繞過去了。巴士拉城市有兩百萬人口,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像這種大城就圍起來了,就像烏木蓋茨爾、像納西裏耶、那傑夫、卡爾巴拉是小城鎮也是的要點,能奪就奪了,一是掃清進攻巴格達的外圍,二是積累巷戰的經驗,雖然他不想打巷戰,但是他做好的打巷戰的準備,而美軍當前的重點是通過城市外圍的作戰,大量殲滅共和國衛隊兵力,而不是讓他退到城內去,所以他在這幾次居民地要點的爭奪戰中越打越順手,通過要點要地的進攻巷戰經驗已經提高了,技能已經提高,經驗已經積累,這樣對它以後巴格達的巷戰有好處。

  從海灣戰爭開始,超視野的打擊是美國高科技武器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説在敵人肉眼和陳舊雷達視野外,準確地向敵人發起致命打擊。五角大樓已經看到,超視野的優勢,成就了美軍在科索沃戰爭的零傷亡,他們更希望在伊拉克戰爭中顯示超視野的優勢。但是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軍隊追求的卻是零距離,因為只有與美軍面對面的時候,薩達姆的敢死隊才有優勢可言,美國的超視野優勢才能削減到最小。

  從美國地面部隊踏上伊拉克土地那一刻開始,每向巴格達前進一步,超視野的優勢就減弱一分,這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電戰遇到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巷戰,零距離把現在戰爭拉回到了原始狀態,美英聯軍瀕臨巴格達,薩達姆的零距離也即將實現,美軍的超視野優勢和薩達姆零距離的碰撞,將會呈現一種什麼狀態呢,巴格達之戰應該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懸念。

  周曉鵬:現在根據我所掌握的資料,美軍的單兵單車有數字化的信息終端,可以通過GPS看到方位,也可以看到誰是敵人,誰是自己人,這是它這方面的提升,他進城之後不是兩眼一抹黑,有信息,而且比較精確,第二火力支持方面,一個是火力更準了,第二個,他協同比較好,提供了空中火力支援以及直升機的火力支援,來的又及時,又比較準確,城裏作戰大家知道海空軍航空兵戰鬥機的支援比較困難,雙方在一起,直升機的火力支援比較好,另外美軍單兵戰術上也有所改進,它這方面訓練加強了,他對一個樓怎麼攻佔,首先要這個樓的四週的通道都要封起來,讓樓裏的人,對方的敵人出不來,然後就開始從一個方向向樓裏進攻,從低下往上打,首先要往裏面扔催淚瓦斯,使你喪失戰鬥能力,然後衝進去,這樣逐層逐層打擊,這個樓奪下來以後做好標記,這個樓就不打了,再打下一個樓,打得還是有章有法的。

  由此看來,美軍在城市巷戰上、武器裝備上和實際技能都有所提高,惟一缺的就是實戰經驗。


  宋曉軍:比如吃薩達姆國際機場邊上這一塊城市的時候,他就要評估這塊城市大概有多少建築,美國非常有名的公司提供了所有巴格達人工建築的三維圖,有多少涵洞,首先把人為的建築提供出來,這些建築中評估每個建築,如果要藏狙擊手和投彈手有多少人,同時他一塊一塊打巷戰,對他有利在哪兒,一個是兵力輪換,我們知道巴格達的溫度很高了,穿上防彈背心,又夾插板,這種插板是防AK47子彈的,非常熱,它就像打冰球一樣,小塊吃的話,人力上有一個足夠的因素,另外打下一段之後,還要派守衛兵守,防止過來反擊的狙擊手,投彈手,守衛兵力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同時最重要的,我們一般人忽略的東西,我認為也是美軍在巷戰當中最難計算的東西,就是巴格達人在巷戰中對美軍非常規的,不按一般戰爭規則出現的反擊,因為我們知道巴格達是阿拉伯人們1200年的都城。作為我們外界人很難理解,他們對這樣一個城市的愛,同時也很難評估他們保衛這麼一座在他們心目當中,像按照阿拉伯13世紀一個女士説的,“處女的愛情就是巴格達,世界所有的美都來自它的光輝”,由於對城市這樣一種熱愛,産生出來的抵抗意識,我覺得這是美軍巷戰非常非常難把握的,這也是目前新聞媒體都在炒作的一件事,薩達姆內部政權出現了問題。四號的一天,所有西方媒體都在説,美軍已經進入了巴格達國際機場,那麼共和國衛隊到哪去了?甚至有一些西方媒體説,也許在巴格達今天發生的事情是在歷史上永遠是一個謎,當然他們認為是薩達姆政權內部發生了問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比如説它的共和國衛隊師主要軍官被收買了,或者已經投降了政變了,薩達姆離開了巴格達,同時它的共和國衛隊師跟美軍形成了默契,由共和國衛隊師管理這座城市,當然就不用打巷戰了,當然這種情況我們很難通過西方媒體報道能證實的,但是作為一般規律來説,巴格達日本不打巷戰的話,確實很難拿下這座城市。

  伊拉克開始之前,人們就已經看到了,這樣戰爭在軍事上的懸殊,同時也看到弱勢一方伊拉克所擁有的優勢,這樣的優劣對比和現狀,作為戰爭經驗豐富的薩達姆肯定明白,戰爭爆發幾天前,薩達姆將伊拉克全隊分成了中央、南部北部和幼發拉底河中下游四個戰區,同時把軍事指揮前開始下放,並且開始發搶武裝民兵,這樣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化整為零,全民接兵,誘敵深入,與美英軍隊進行一城一鎮的爭奪,將超距離遠程打擊,變成貼身肉搏,用消耗戰、遊擊戰化解美英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

  周曉鵬:美軍大體上是一個排一棟建築物,一個連是一個街區,這麼一個作戰,它的基礎優勢很難發揮出來,而且傷亡比較重,通常城市巷戰傷亡高達30%到40%,而且美軍又是對人員的傷亡非常不願意看到,他非常注意減少傷亡,而且他們現在提出零傷亡的理論,這個理論提出是美軍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後提出來的,那麼這種理論一提出,實際上使自己很被動,如果傷亡過重,老百姓包括領導決策方面也不願意接受現實,給美軍自己造成了很大被動,因為戰爭肯定是要死人的,而城市攻殲作戰死傷率是最高的。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就處於一個為難的境地,巴格達肯定要進去,但是他又不想傷亡過重,從我們現在看到的材料,包括他的軍隊高層統帥都是力圖避免打巷戰,兩點,一個是不願意糾纏這麼長時間,第二尤其不願意看到傷亡嚴重,引起國內、國外反戰的情緒,但現在的巷戰比較慘烈,容易對對方的居民殺傷過重,引起民族的仇恨,爾後的後遺症很難消除,所以它主導思想也是避免打巷戰。


  宋曉軍:按照拉姆斯菲爾德滾動式出場,甚至包括重建過程中叫做全新式國家重建計劃,很有可能是一塊一塊地吃,很有可能把原來概念整體巴格達巷戰,縮小為一塊一塊巷戰,逐步逐步打,這樣一種巷戰規模,對美軍的傷亡的影響,包括它的準備上就會有很大的彈性。

  但是巴格達之戰也很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巴格達沒有大規模巷戰,美英聯軍最終採用政治軍事手法奪取巴格達,4月4號,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表明,美軍聯軍對巴格達將採取只圍不攻,等待起義的戰術。第二天,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萬斯把這種戰術解釋得更加清楚,那就是成立新政府,孤立薩達姆,等待不攻自破的結局。

  與這些軍事方案相配合的政治舉動是,目前美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建立伊拉克新政府,有分析人士認為,攻佔巴格達國際機場,只是切割巴格達的第一步,而少量坦克在巴格達的突進,也是對巴格達抵抗的軍事試探行動,在美國努力讓計劃中的伊拉克新政權早日出現的同時,在巴格達的軍事行動將是步步為營,從外圍分塊切割巴格達,逐步向城市中心擠壓,到軍事擠壓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美英聯軍將會大開人道主義通道,展開攻心戰,鼓勵貧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走出巴格達,這種戰術不僅可以在軍事上瓦解孤立薩達姆政權的抵抗,同時將製造人道主義災難的責任推給給薩達姆政權,薩達姆如果不讓貧民出城,在政治形象上就變成了扣押百萬貧民作人質的綁架犯,美國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賺取巴格達的空間,最終完成巴格達之戰,然而這一切僅僅是美國的一廂情願。4月4號,伊拉克國家電視臺,出人意料地播出了薩達姆出現在巴格達街頭,並受到民眾熱烈擁戴的畫面,雖然這部片子何時錄製並沒有被説明,但是通過畫面信息可以分析,這些畫面肯定出現在戰爭之後,在形式沒有完全明朗的今天,巴格達明天仍然還是一個懸念。

  1相關內容:

  >>>美伊戰爭專題

  >>>東方時空

  >>>伊拉克前線觀察——水均益專訪阿內特    

  >>>伊拉克前線觀察——“北方戰線”已經落地 

  >>>伊拉克前線觀察——聯軍前進受阻 巷戰如火如荼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