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史海回眸:上世紀70年代美伊曾"親熱"過(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9日 17:27)


伊拉克閱兵方陣(艦船知識網絡版圖片)

  環球時報消息:美蘇冷戰中,薩達姆傾向蘇聯

  伊拉克從來就不是一個親西方的國家。20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支柱一直是以色列和伊朗。美國所需的石油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1973年佔到19%。為了牢牢控制中東地區,美國不惜武裝以色列,與國際輿論作對幾十年,支持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對抗。同時,美國在海灣沿岸又積極扶植伊朗巴列維政權,將其視為美國在中東的另一根戰略支柱。美國在中東的這兩大戰略支柱恰好位於伊拉克的東西兩翼,不禁使伊拉克有如芒刺在背之感。在整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伊拉克也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一樣,將本國戰略利益的天平傾向蘇聯。

  薩達姆向華盛頓搖動橄欖枝

  1979年初,被中央情報局視為固若金湯的伊朗巴列維政權突然垮臺。阿亞圖拉霍梅尼在伊斯蘭什葉派教徒的擁戴下上臺執政。伊朗政局的急劇變化著實讓中央情報局的專家們大跌了一回眼鏡,但伊朗時局接下來的變化更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執政伊始,霍梅尼宣佈其外交政策是:“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美國與伊朗的軍事合作項目被取消,美國勢力被迫退出伊朗。更有甚者,激進的伊朗學生還衝進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大使館的全部人員扣為人質,德黑蘭與華盛頓徹底鬧翻。不得已,美國只好在海灣沿岸另覓夥伴遏制伊朗。於是,美國看中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

  兩伊雖然都是伊斯蘭國家,但積怨甚深。1969—1975年,受美國支持的巴列維政權支持伊拉克庫爾德族遊擊隊重創伊拉克政府軍,造成伊拉克軍民傷亡6萬人,也使伊拉克的石油生産受到了嚴重威脅。連年消耗戰後,伊拉克面臨萬分危急的軍事形勢:重炮兵部隊的軍需品消耗殆盡,空軍只剩下5枚炸彈。而財大氣粗的伊朗國王則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1973年的軍費開支就已達20億美元。迫不得已,薩達姆不得不暫時與伊朗人締結城下之盟,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讓步,滿足了伊朗的要求。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只是薩達姆的權宜之計。在解決了後顧之憂後,薩達姆終於可以集中精力清剿庫爾德族遊擊隊。

  平定內亂後的薩達姆終於緩過勁來,對付伊朗。1980年4月1日,一枚手榴彈在巴格達的一次群眾集會上爆炸,炸傷了出席集會的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9月22日上午9時50分,伊朗軍隊炮擊航行在阿拉伯河上的懸挂伊拉克國旗的外國船隻。炮擊兩小時後,薩達姆下達了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的命令,伊拉克空軍奉命轟炸伊朗境內重要的軍事目標,兩伊戰爭爆發。

  戰端初起之時,美國仍然將伊拉克列為蘇聯在中東地區最可靠的盟友之一。但很快,華盛頓和巴格達都意識到:伊朗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於是薩達姆主動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揮動橄欖枝,有意識地向西方靠攏;而美國為了遏制伊朗也利用伊拉克。對於與薩達姆合作,美國裏根政府的官員喬弗裏凱普直言不諱:“我們不希望伊拉克贏得這場戰爭,但我們也不希望它輸。”1982年,美國國務院將伊拉克從“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除去,以便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

  美國政府內部在對待薩達姆政權問題上出現分歧


伊拉克坦克部隊(艦船知識網絡版圖片)

  1988年8月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主動向伊拉克妥協,兩伊戰爭結束。

  美國認為:兩伊戰爭遏制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向外輸出的勢頭,自然值得欣慰。但是,中央情報局的專家們發現:在戰爭結束後的海灣地區又出現了一個軍事巨人,這就是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

  經過8年戰爭的洗禮,伊拉克的軍事機器在中近東地區已首屈一指。它的軍隊從1980年的10個師擴充到55個師,近100萬人;空軍擁有各式作戰飛機500余架;陸軍所擁有的坦克數量高達5500輛,超過美國和西德兩國的坦克數總和。在戰勝伊朗後,薩達姆的講話口氣越來越強硬。尤其讓美國不安的是,在講話中,薩達姆時不時把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拿出來敲打一番,並以阿拉伯世界的發言人自居。對此,美國人感到越來越難以忍受。

  在美國政府內部,對薩達姆的評論也出現了分歧。有人認為薩達姆是維持中東和平的重要力量,但也有人認為薩達姆是一個獨裁者,應該馬上將他推翻。

  1990年2月12日下午,薩達姆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副國務卿約翰凱利。凱利對薩達姆説:“你們是本地區的一支溫和力量,美國希望發展與伊拉克的關係。”薩達姆聽後頗為得意,馬上將凱利的話轉告給了他的“阿拉伯兄弟們”。但是,3天之後,“美國之音”卻播出了一篇“反映美國政府觀點”的評論,稱薩達姆侯賽因是“世界上最橫行霸道的獨裁者”,號召伊拉克人民起來推翻他的統治。這讓薩達姆怒不可遏。他認為,美國政府正在玩弄兩面派的把戲。

  薩達姆咄咄逼人,老布什一葉障目1988年8月9日,即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二天,科威特違反“歐佩克”內部協議,決定增加石油産量,特別是增加魯邁拉油田的開採量。魯邁拉油田位於伊、科兩國邊境,是個有爭議的地區。長期以來,伊拉克一直要求科威特把這個地區“歸還”伊拉克,但是每次都遭到科威特的嚴詞拒絕。科威特此舉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降到了每年只有70億美元。這個數量連支付伊拉克的戰爭債務都不夠。除了魯邁拉油田外,薩達姆還想得到科威特的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哪怕是租借也行,但科威特又拒絕了。

  與此同時,美國雖然想要調整它的中東戰略,但由於冷戰剛剛結束,蘇聯和東歐地區的變故此起彼伏。已是手忙腳亂的美國政府根本無暇顧及薩達姆。美國認為:中東地區雖然矛盾百齣,但似乎一時半會兒還不會有什麼問題,美國要竭力穩住中東局勢,希望在這一地區不要爆發新的戰爭,以免分散它對歐洲事務的注意力。直至此時,老布什政府仍然把維持中東穩定的希望寄託在薩達姆身上,將伊拉克看成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依靠力量。在薩達姆一再表現出激烈的反美情緒後,老布什仍然能“忍氣吞聲”。對薩達姆陳兵伊科邊界的舉動,美國政府也不太介意。

  美國人自相矛盾,薩達姆坐收漁利

  1990年4月2日,薩達姆在對一批伊拉克陸軍軍官講話時説:“如果以色列不擇手段地攻擊伊拉克,我們將讓烈火吞噬掉它的一半國土……對那些用原子彈威脅我們的人,我們要用化學武器將其滅絕。”薩達姆的講話在中東引起強烈反響,因為薩達姆在講話中提到了以色列,確實撩撥了阿拉伯人仇恨的心弦。美國對薩達姆的講話作出了強烈的反應。老布什對新聞界表示要薩達姆收回這篇講話。但是,他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斯考克羅夫特及其幫辦蓋茨卻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會把美國推入與伊拉克的極為不必要的對抗之中,薩達姆會對制裁十分憤怒,並把美國的行動視為陰謀推翻他的證據。他們相信能夠説服薩達姆,使他通過與西方合作軟化他的態度。他們的想法獲得了總統的支持。老布什給薩達姆寫了一封口氣溫和的信,要求薩達姆對他最近的言行給予重新考慮。


伊拉克防空導彈(艦船知識網絡版圖片)

  薩達姆在答覆中痛斥了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説“使中東形勢緊張的是以色列和美國,而不是伊拉克”,要求老布什收回其“糟糕”的評論。

  4月12日,以羅伯特多爾為團長的美國參議員代表團訪問了巴格達。他們向薩達姆表示,他們是來“尋求同伊拉克建立更為良好的關係的”,目的是要向伊拉克表示他們對伊拉克政府某些政策和活動的“最深切的關切”。伊拉克發展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不僅不會鞏固,反而會損害它的安全,並對本地區其他國家造成威脅。薩達姆則指責美國的中東政策,譴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了反對伊拉克的宣傳運動。

  多爾表示:“(老布什)總統並不贊同這種運動。”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多爾説,以色列攻擊伊拉克的核反應堆,美國還不是譴責了以色列?多爾不提以色列還好,一提以色列,薩達姆就氣不打一處來。他立即針鋒相對地説:“是的,你們是譴責了它。可是,有許多報告證明,美國在以色列動手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多爾無話可説。

  美代表團回國後,多爾向老布什表示,薩達姆屬於“美國能夠對之施加影響的領導人”。斯考克羅夫特也贊成多爾的意見,説伊拉克和薩達姆是中近東政治平衡中的重要因素。基於以上判斷,老布什在4月25日向薩達姆發出了一封友好信件,希望“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將有益於中近東的和平與穩定”。

  7月19日,在美國國防部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及伊、科兩國的糾紛。國防部長切尼回答説,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對科威特承擔的義務仍然有效,“實際上我們將認真對待威脅到這一地區的美國的朋友和美國利益的任何事情”。幾乎是在同時,切尼的副手沃爾福威茨在與一些阿拉伯國家使節的私下接觸中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但是,就在新聞發佈會的當天,國防部發言人皮特威廉斯卻更正了切尼的説法。他力圖把記者的注意力從切尼的講話上引開,説記者引用的切尼的評論不太符合他的本意。7月25日,海軍部長加勒特在眾議院武裝部隊海權小組委員會上作證時説,美國在海灣的艦隻已經處於戒備狀態,但隨後他的助手就出來更正。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並未起到威懾薩達姆的效果,反而被解讀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搖擺和遊移不定。海灣地區新的戰爭正在逼近。

  1990年8月2日淩晨1時30分,伊拉克出動10萬大軍,向同為阿拉伯兄弟的科威特發動了進攻。幾個小時之內,伊拉克的坦克部隊如風卷殘雲般席捲了科威特,從而引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海灣危機。

  當天清晨,在倫敦飯店的一間客房裏,正在度假的美國駐巴格達大使艾普裏爾格斯皮打開了電視,突然聽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她驚呆了:幾天前,她還同薩達姆會晤過,會談結束後,她對美國控制這一地區的能力充滿信心。而此時,戰爭一夜之間降臨,美國政府頓感措手不及,美伊關係從此急轉直下。(諾成)

責編:楊飛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