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飛越約沙轟炸巴格達 以色列偷襲伊核設施(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3日 22:28)


當年被以色列轟炸的核反應堆,位於巴格達東南32公里

  環球時報消息:

  法、意等國幫助伊拉克建核設施

  早在1959年,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就獲悉,伊拉克與蘇聯簽訂協議,計劃建立一個設備簡單的核反應堆。由於蘇聯附加了許多條件,這項工程進展緩慢。20世紀70年代後,伊拉克轉而與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進行核技術方面的合作。

  1974年,伊拉克與法國簽訂協議,由法國協助在巴格達東南32公里的塔穆茲研究中心用7年時間建立一個核反應堆,造價2.75億美元。法國除了提供技術設備和專業知識外,還提供65公斤濃縮鈾,並派出150名技術人員。摩薩德的情報稱,1976年之後,伊拉克原子能委員會每年的預算由500萬美元猛增至7000萬美元。這讓時任以色列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貝京坐立不安。貝京通過外交渠道要求法、意兩國停止與伊拉克的合作,但吃了閉門羹。於是,貝京決定摧毀伊拉克的核能力,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摩薩德首腦伊扎克胡菲少將。

  “空運行動”扼殺伊拉克核裝置

  胡菲接到任務後,立即召集有關的特工和專家,著手研究對策。胡菲把自己和部下關在辦公室裏討論了3天3夜,對各種可能的襲擊方式進行比較,最後決定實施代號“空運行動”的計劃:對存放在法國工廠的核反應堆主要部件實施打擊。打擊的戰場位於法國土倫市南部7公里處的小鎮塞恩。在這座不起眼的小鎮裏的一個造船廠,儲藏著法國打算為伊拉克提供的核反應堆的關鍵部件———“七月一號”和“七月二號”。以色列人當時激動地認為,一旦伊拉克得到這些核反應堆的機芯,再加上法國已經允諾的65公斤濃縮鈾,他們一定會把這些用到造核彈的方向上去。

  1979年4月5日上午10時許,3名扮成遊客的摩薩德特工來到塞恩小鎮“遊玩”,實地察看了襲擊目標———地中海海軍造船廠及其各個車間。

  通過事先安插的眼線,摩薩德得知,海軍造船廠將於4月8日夜間將核反應堆部件從車間運往馬賽港,然後由停泊在那裏的一艘貨輪直接運往伊拉克。

  4月6日淩晨1時,7名摩薩德特工乘坐兩輛重型卡車拐上海岸邊的公路,停在造船廠圍墻外。摩薩德知道,午夜零點至淩晨3點,造船廠值夜的哨兵不巡邏。特工們分為兩組:4人留在車上望風,另外3人跳車翻過圍墻,直奔廠棚。利用“內線”搞到的鑰匙,他們順利地打開大滑門,破壞了報警裝置。

  根據“內線”提供的車間內部平面圖,特工們徑直跑到了伊拉克核反應堆部件旁邊,動手實行第一套方案:在40分鐘內卸下其中被稱為“蜂房”的關鍵部件,然後設法把它們偷運回以色列。

  但是這套設備太複雜,時間不夠用,幾名特工決定開始實施第二套方案。3名特工在“蜂房”上安裝了炸藥,啟動定時引信,然後迅速撤離,消失在夜幕中。

  一小時後,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核反應堆裝置60%以上被炸毀。為掩人耳目,摩薩德還撇下了一條假線索:第二天,土倫警察局接到了一個自稱“法國自然保護組織”打來的電話,承認這次行動是他們幹的,並聲稱“反核力量”還將採取此類行動。

  伊拉克核專家神秘遇害

  1980年3月,法國政府出人意料地宣佈為伊拉克重新提供一座價值2.6億美元的70兆瓦的核反應堆,繼續向伊拉克出售濃縮鈾,並在巴黎為伊拉克培訓600名核技術人員。此外,伊拉克還同意大利簽訂了一項購買“熱室”的協議。“熱室”是一種從廢鈾中提取钚的裝置。與此同時,巴西也與伊拉克簽訂了出售氧化鈾和濃縮鈾的協議。很顯然,那是一個國際上原子能合作比較寬鬆的年代,也是核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以色列核專家關心的是另一件事,他們斷言,最遲到1984年,伊拉克將擁有第一顆原子彈。

  1980年6月14日,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專家、伊拉克核計劃的負責人葉海亞邁什哈德在巴黎子午旅館神秘遇害。法國警方在他的錢包裏找到1300多法郎,於是排除了謀財害命的可能。一位住在邁什哈德隔壁房間的客人聲稱,淩晨時分曾聽到一個女人的呼叫聲。經過試驗,警方發現在隔壁房內幾乎聽不見這樣的喊聲,因為旅館墻壁的隔音效果非常好。又有人向警方報告説在將近22點時,曾經看到邁什哈德和一位風姿綽約的女郎在酒吧聊天。就在警方把破案的希望寄託在這位證人身上時,這位證人卻于幾天后在巴黎街頭遭遇車禍死亡,肇事者逃之夭夭。就這樣,邁什哈德謀殺案就成了一樁無頭案。

  事後,一位以色列核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宣稱,邁什哈德的死使伊拉克的核計劃至少倒退兩年。在摩薩德總部,胡菲正與部下彈冠相慶。

  兩伊戰爭爆發,以色列空軍渾水摸魚1980年8月,胡菲再次得到情報:德國努克姆股份(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購進了11350公斤優質鈾礦石,準備轉手賣給伊拉克。以色列外交部急忙向加拿大暗示終止這筆交易。最後,加拿大方面停止了供貨。

  不久,摩薩德又得到情報:法國已全面履行與伊簽訂的合同,意大利也如約提供了“熱室”設備,巴西向伊提供的濃縮鈾也開始交貨。摩薩德認為,伊拉克擁有原子彈已“指日可待”。

  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對以色列來説,這無異於天賜良機。伊朗的美制F—4“鬼怪”式戰機不斷對巴格達進行空襲。

  1980年9月30日,兩架涂有伊朗空軍標誌的“鬼怪”式戰襲擊了巴格達東南17公里處的圖瓦伊特核中心。在一陣火箭襲擊之後,“鬼怪”式還扔了幾枚炸彈,但核反應堆的心臟部位未被擊中。伊拉克把此舉歸罪于伊朗,而伊朗則矢口否認。其實,薩達姆心知肚明。次年6月,伊拉克官方通訊社宣佈,這次轟炸應該記在以色列人的頭上。這個聲明是在以色列徹底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後才宣佈的。

  “巴比倫行動”徹底摧毀伊拉克核能力

  第一次空襲未完全奏效,以色列人又精心策劃了“巴比倫行動”:駕戰機飛經約旦和沙特領空,然後飛越沙漠,直抵巴格達郊區,轟炸伊拉克的核反應堆。

  “巴比倫行動”的成功依賴兩個因素:一是要有適合遠距離飛行的戰機,二是要躲過約旦、沙特和伊拉克的防空雷達。

  第一個問題很快迎刃而解。此前不久,美國剛把最新式的F—16“戰隼”式戰鬥轟炸機交到以色列人手中。至於第二個問題,就要依靠飛行員的偽裝技術和飛行技巧了。

  於是,這些飛行員每天長時間地在約旦與沙特接壤的大沙漠上空飛行,試探約旦和沙特雷達防區的“盲點”。他們讓幾架飛機低空單飛,其餘飛機在高空飛行,還有些飛機作集群飛行。這樣,在敵方的雷達熒屏上,這個機群所反映出來的集群圖像正好像一架大型商業飛機所顯示的大亮點。飛行員們反復訓

  練這個項目,並利用雷達跟蹤監測,以確保行動萬無一失。

  1981年6月7日,14架涂著偽裝色彩的以色列F—16和F—15戰機在埃拉特港附近“月亮山谷”中的埃齊翁空軍基地整裝待發。14時45分,機群升空。

  在本國上空再次加油後,14架飛機緊貼近千公里長的約沙、約伊邊界低空飛行。進入伊拉克領空之前,沙特防空部隊發現了他們,要求他們説明國籍,機上飛行員用流利的阿拉伯語回答:這是約旦飛機,正進行例行的飛行訓練。當他們被另一批地面部隊發現時,他們用國際商業班機通用的英語回答:“尊敬的指揮官先生,您在雷達屏幕上看到的是一架大型商業噴氣式飛機。”就這樣,14架戰機矇混過境,直抵巴格達。

  17時整,貝京指示通知所有部長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宣佈:“我們的飛機正朝東向伊拉克飛去,去炸掉巴格達郊外的‘希拉克核反應堆’,也就是説,我們的‘巴比倫行動’開始了!”

  17時37分,突擊機群飛抵目標———塔穆茲核研究中心上空。以色列飛機迅速由低空拉到2000英尺的高度。

  此時,一輪紅日西沉,巴格達籠罩在暮色之中。儘管伊拉克人在上次空襲後對核設施進行了精心偽裝,但8架F—16僅在107秒鐘之內就把16噸炸彈傾瀉在長32米、寬25米的大廠棚上。炸彈將核反應堆的圓頂掀開,把核反應堆的根基炸翻,一個秘密的地下研究室也被摧毀。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150名法國技術人員和50名意大利技師都不在廠內。只有一位法國青年專家因主動留在廠內加班,結果被炸彈炸死。

  偷襲成功後的以色列戰機不想再欺騙約旦防空部隊,它們大搖大擺地從約旦領空中心航線飛過。19時10分,飛機全部在特拉維夫和貝爾謝巴之間的一座軍用機場降落。得到飛行員全部安然降落的消息後,貝京一個勁地説:“上帝保祐!”“上帝保祐!”(旭迪)

責編:陸玨如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以色列展示新型導彈警告薩達姆勿輕舉妄動(圖)(2002/11/13/ 22:33)
  • 以色列“箭”誓言打掉全部“飛毛腿”(圖)(2002/11/13/ 22:33)
  • 曾兩次行刺薩達姆 以特種部隊在伊拉克活動(2002/11/13/ 22:33)
  • “箭和愛國者”打造以防伊空襲雙保險(圖)(2002/10/10/ 11:10)
  • 以色列加緊防禦伊可能對其實施的襲擊(圖)(2002/10/10/ 17:06)
  • 以色列城市為防伊拉克導彈襲擊準備大遷移 (2002/09/13/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