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硝煙之前探訪經歷10餘年制裁下的伊拉克(附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3日 01:49)


古老的歷史

  千龍新聞網消息:在美國可能軍事打擊伊拉克的警報頻頻拉響之時,伊拉克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這片曾經孕育出光輝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的土地上,2200萬伊拉克人已經經歷了10餘年的經濟制裁,他們的生活是否像外界所披露的那樣,貧窮落後而又充滿危險?

  在那遙遠的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年代,在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即今天伊拉克所處的位置,孕育了一個光輝燦爛的人類古代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在兩河流域文明星光耀眼之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的人們仍處於茹毛飲血的蠻荒階段。流光溢彩的古代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發源於土耳其亞美尼亞的崇山峻嶺,蜿蜒注入波斯灣,已不知奔流了多少歲月。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由於有半弧形群山環抱,且因其形似星月而被稱為“星月平原”。

  兩河流域文明強盛的代表——古巴比倫在法律、科技、宗教觀念、語言文字等多方面對後世人類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多年來,人們談起巴比倫必會想到,傳説中美麗的花園和這個花園的主人——塞米拉米斯王后。傳説這位王后最後化為鴿子成仙而去。塞米拉米斯是尼布甲尼撒從米太國娶回來的皇后,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她在平禿的巴比倫日夜思念故國的山林,於是便有了一座巧奪天工的花園。這個花園在公元前6世紀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經毀壞。

  據記載,空中花園呈方形,每邊長120米,是層層加高的陽臺式建築。每一層內都有堅固的磚砌彎拱,上面鋪著用瀝青澆鑄起來的石板,再鋪兩層熟磚,熟磚上又覆蓋一層鉛板,這樣是為了防止水分滲漏。在這樣的底襯上,鋪著一列列蘆草,上面是一層很厚的土,足以使大樹紮根生長。空中花園的設計充分體現出古代園林設計師的才智。每一層的支柱互不遮擋,安插合理,使每一層的植被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古巴比倫人在2500年前就成功地採用了高層建築防滲漏技術。

  我們今天仍然能見到鐫刻著《漢謨拉比法典》的那根莊嚴石柱。這根石柱是古巴比倫文明的又一佐證。與以往的法律不同,《漢謨拉比法典》的條文並不是刻在易碎的泥版上,而是齊整地鐫刻在堅硬的玄武岩上。《漢謨拉比法典》如此龐大的規模與完整的體系是當時其它法律所不能比擬的。高達2.25米的石柱上刻滿了282條法律,不厭其煩地規定了司法行政、保護私産、土地房屋、商業債務、婚姻家庭、傷害、職業、農牧、租賃和奴隸買賣及處罰等諸項事宜。

  正如一位酋長對考古學家奧斯汀?雷雅德所説的那樣:“這些東西從我們出生就在我們腳下,而我們卻一無所知!”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變遷,特別是頻繁的戰亂,曾經輝煌一時的兩河流域文明漸漸變得星光暗淡。

  伊拉克的歷史變遷

  伊拉克坐落在三大洲的交接區,位於亞洲西面部,東鄰伊朗,北部與土耳其相連,西部與敘利亞和約旦接壤,南與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交界,東南瀕波斯灣,是自古以來幾大洲的侵略者和遷徙者的必由之路。由於異邦人的路經和定居,使得這裡的居民種族變得混雜。直至今天,這些特點對伊拉克居民的結構依然有著明顯的影響。歷代閃族人和非閃族人的遷徙促進了各種族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最古老的文化,進而又影響了附近各國的文化。

  伊拉克經歷了居魯士、亞歷山大的進軍,塞琉古人、帕提亞(安息)人和薩珊人的統治,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征服,以及蒙古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和英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波斯人曾把巴比倫定為陪都。塞琉古人把位於巴格達南邊、底格裏斯河邊上的靠近巴比倫的塞琉古定為首都。帕提亞人又把塞琉古對岸的泰西封定為首都。可以説,在歷史的各個時代,伊拉克經歷過各種文化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拉克遭英軍入侵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成立伊拉克王國,立費薩爾為國王。1958年2月"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8年7月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掌握大權,由貝克爾任總統。1979年7月,前總理薩達姆接替貝克爾任總統和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

  伊拉克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商隊時代時獲益匪淺。當時,伊拉克是亞洲通往歐洲的必由之路。諸如絲綢之路和其它從印度、伊朗、高加索到地中海沿岸的通道都橫貫這裡,滿載香料、象牙、糖、香、絲綢、寶石的商隊莫不往返於此。當時,巴格達是這些貨物的集散地。在阿拔斯王朝時代,巴格達是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這些商路促進了伊拉克的貿易。伊拉克商人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信貸匯兌業務在這時就已經開始。

  不過,隨著好望角的發現,特別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鑿,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優勢開始動搖。這之後,伊拉克反而開始長期孤立於文明世界。它不僅離經紅海去東南亞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較遠,而且離地中海也有1000多公里的距離。中間又有沙漠和高山,它的鄰國比較貧瘠,出産又幾乎相似,再加上這些鄰國都有自己的通商口岸,無需再經過伊拉克。

  旅遊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但這個行業過去在伊拉克一直是個空白點,前來伊拉克或過境伊拉克的遊客極少。隨著石油的出現,經濟迅速發展,遊客有了某種程度的增加。但是在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後,西方國家對伊拉克的制裁進一步加劇,伊拉克的旅遊業已經近乎跌入低谷。

  親歷制裁下的伊拉克

  在世人眼中,伊拉克是與古代的“兩河文明”和現代的“海灣戰爭”聯絡在一起的。古老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經的肥沃土地,孕育出了古巴比倫王國,其燦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1991年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導致的那場海灣戰爭,更是深刻定義了現代戰爭的內涵。

  自海灣戰爭以後,伊拉克遭受了聯合國有史以來對單個國家實施的最全面、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如今10餘年過去了,制裁仍未解除,這個昔日令人艷羨的中東石油富國、如今已是"國際棄兒"的國度裏生活著2200萬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是否像外界所披露的那樣,貧窮落後而又充滿危險?1997至2000年,作為新華社常駐巴格達記者,我在伊拉克工作、生活了3年,親歷了伊拉克同聯合國之間的3次武器核查危機,以及1998年底美英對伊拉克實施的代號"沙漠之狐"的大規模軍事打擊。在伊期間,我強烈感受到,在嚴厲經濟制裁下伊拉克普通老百姓和整個社會無可奈何的壓抑心情和氛圍。可以説,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外國人的我也與伊拉克老百姓一起在遭受著"制裁"。

  最害怕生病

  早在入侵科威特之前的1980至1988年,伊拉克就同臨國伊朗斷斷續續交戰了8年。兩伊戰爭前,伊拉克人均年收入達到5500美元,兩伊戰爭結束後仍有4000美元。但是,經過長達12年的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伊拉克現在的失業率估計已經超過60%,普通老百姓收入銳減,為政府部門工作的公務員人均年收入現在已下降到不足100美元,其他人的境況也就可想而知了。或許看一看貨幣貶值的程度會更有助於了解糟糕的經濟形勢:海灣戰爭前,1個伊拉克第納爾可以兌換3美元多,現在1美元可以兌換2000第納爾。每當美英威脅要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時,匯率會進一步下跌。事實上,為緩解嚴厲制裁給伊拉克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聯合國于1996年底開始執行"石油換食品"計劃,對緩解伊拉克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該計劃作用畢竟有限。據聯合國駐伊拉克人道主義協調員辦公室估計,僅伊拉克電力供應一項,要想恢復到海灣戰爭前的水平就需要100億美元。而伊拉克每年出售石油所得加起來也僅幾十億美元。

  由於制裁,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前實行的全民醫療福利制度已經名存實亡。現在,每個家庭最擔心的就是家裏有人生病,因為即使最普通的疾病也可能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一次,我給生病的一個伊拉克鄰居送一些藥,其他鄰居聽説後紛紛前來討藥,結果自己從國內帶去的藥很快就送光了,等到自己生病時卻要向中國使館的朋友求救了。由於美英等國在海灣戰爭中向伊拉克投擲了700~800噸貧鈾彈,當時的主戰場--伊南部地區的空氣、土壤和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老百姓出現了大量疑難病症。在一家商店裏,我曾親眼看到一個伊拉克中年男子臉上長了一個碩大的瘤子,將一隻眼睛完全蓋住了。據説眼睛已經爛掉了,樣子很恐怖。他父親是這家商店的老闆,去過多家醫院為兒子看病,但都説沒見過這種病,不知如何救治,全家人都束手無策。

  “殘酷夏日”與“快樂足球”

  婦女和兒童往往是最易受到傷害的人群。處於制裁下的伊拉克兒童的處境也是各年齡段人群中最糟的。

  在伊拉克,由於藥品和醫療器械嚴重短缺,加上衛生條件差和引用水受污染等因素,一些在正常條件下本可治愈的疾病,如小兒腹瀉、肺炎等,在這裡卻成為兒童的“死亡殺手”。據伊拉克衛生部公佈的數字,由於聯合國的制裁,伊拉克100多萬人死於本可治愈的各種疾病,其中近半數是兒童,5歲以下的兒童比例最高。

  每年進入4月份以後,伊拉克的氣溫就已高達40多度,這種炎熱的天氣將一直持續到11月,其中最熱時可達50度,持續近兩個月。普通成年人在中午太陽下走5分鐘就會中暑。遭受制裁後,伊拉克的夏天對於成年人來説是最難捱的,對兒童來説簡直就是折磨。

  常駐巴格達的外交官和記者對頻繁停電都有深刻的體驗。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的絕大多數發電站都被炸毀。戰爭結束後雖然修復了部分發電站,但由於發電設備及零部件短缺,到夏季用電高峰時不得不經常拉閘斷電。巴格達市每天固定停電兩次,每次3小時。有時甚至連續停電一兩天。由於用電嚴重超負荷,居民區經常突然斷電,居民區的變電站也經常發生爆炸。我所住的樓停電時室內溫度高達42度,幹坐著都不停流汗,有時甚至達到虛脫的程度。首都尚且如此,其它地區的供電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們不得不忍受著伊拉克炎熱夏天的煎熬,身心疲憊的結果就是身體抵抗力的嚴重下降。在伊拉克,有將近一半人喝不上自來水,飲用水的衛生得不到保障。冰箱裏的食物經常因停電時間過長而變質,吃後很容易鬧肚子。由於經常發生腹瀉現象,我帶到巴格達的一大包治療腹瀉的藥物不到一個夏天就用光了。我曾因採訪或看病去過巴格達幾家醫院,見到的都是愁容滿面的母親、無可奈何的醫生和號啕痛哭的親人,場面撕肝裂肺,令人唏噓不已。或許出於爭取世界輿論同情的目的,巴格達不定期舉行多次集體葬禮,那一隊隊送葬的人群和幾十上百個棺材,讓觀者久久難忘,成為心頭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

  “少年不識愁之味”,當很多為人父母者在憂愁如何養活一家老小時,孩子們卻在尋找著自己的快樂。在巴格達的一些小巷裏,經常可以見到一群群穿著破舊、光著腳丫的孩子們,他們在興奮地叫喊著、喧鬧著,汗流滿面地踢著自己的“快樂足球”。看著孩子們歡快地踢球,人們壓抑的心情會得到短暫的放鬆。

  巴格達街頭獨特的“風景線”

  最近幾年去過伊拉克的人都曾領略過巴格達街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大街上行駛的汽車的擋風玻璃幾乎都是碎的,或者是網狀的,或者有幾道裂紋,或者有幾個槍眼。只有為數很少的汽車擋風玻璃完整,這些大都是各國駐伊使館、公司或者聯合國駐伊有關機構的,當然也有少數伊拉克富人的。巴格達主要街道上跑的車大部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口、現已破舊的日本車和巴西車,也有少量走私進來的新車。

  巴格達有一條很有名的修車街,這兒的生意出奇的好。原因其實很簡單:那些“傷痕纍纍”的汽車經常出故障。其中最破舊的汽車恐怕要算那些出租車了,但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那些開出租車的年輕人,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大學畢業生,由於沒有其他好的就業機會,迫於生計,只能先開出租車了。

  巴格達街道上很惹人注意的另一景像是十字路口兜售日常用品的人特別多,這些人中大多是孩子和婦女。每當汽車遇到紅燈停下來時,他們就跑到汽車旁,向車主兜售牙膏、牙刷、火柴、塑料袋、各種糖果等小東西,有時也有衣服、羊皮等物品。等綠燈亮時,他們又快速地從汽車旁跑開。

  兜售小商品的孩子們往往都是學齡兒童,為了生活卻輟學當起小商販。在巴格達的各個加油站附近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在一座軍營旁,有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叫傑巴爾,才11歲的小小年紀已經擦了兩年多的皮鞋。由於家裏孩子多,父親又有病,他9歲時就不得不幫助媽媽養家糊口。他説他做夢都想回學校上學,但懂事的他卻從來不在媽媽面前提上學的事兒。就在這座軍營旁,我見到十多個擦皮鞋的男孩子。

  伊拉克教育部長薩格拉告訴記者,海灣戰爭前伊拉克一直實行的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已經名存實亡。自遭受聯合國嚴厲的經濟制裁以來,伊拉克用於教育的經費少得可憐,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學生用的文具都嚴重缺乏。中小學教師的月工資相當於人民幣不到50元,被迫改行的教師以每年大約10%的比例遞增。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前曾因消滅了文盲而自豪,而現在新文盲卻以5%的速度激增。大量適齡兒童無法入學,在校學生輟學現象很普遍。阿拉伯世界廣為流傳一句話:"書編寫在開羅,印刷在黎巴嫩,閱讀在巴格達",意即伊拉克人受教育程度高,國民素質高,喜歡讀書。但現在恐怕已經名不副實了。伊拉克的教育家們對該國的教育現狀憂心忡忡。薩格拉部長尤其悲哀。他説,經濟制裁即便得以解除,但它對伊拉克教育的危害要延續到幾代人身上。

  琳瑯滿目的舊貨市場與不知肉味的少年

  這幾年去過伊拉克的人大概都去過巴格達市中心一個舊貨市場,其實舊貨市場在巴格達有好幾個,只不過市中心的規模更大,舊貨品種更多。用過的手錶、挂鐘、各种家用工具、舊傢具在這裡都能買到。中國人到這裡一般是來買已經不再流通的硬幣或紀念幣。很多中國以前發行的郵票在這裡也能買到,甚至還有一些文革時發行的郵票。

  舊貨市場有很多攤位出售舊衣服。有阿拉伯傳統服裝、西服、牛仔褲、鞋、帽、皮帶等,都是用過的。舊的比新的要便宜很多,到這裡來買東西的人很多,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人聲鼎沸。

  曾擔任新華社巴格達分社英文僱員的穆斯塔法先生,在海灣戰爭前曾在伊拉克駐印度使館做過商務參讚。當年有錢時他從印度購買了好幾套上等傢具運回國內。不過這幾年來,他一直靠變賣家産度日,汽車賣了,傢具賣了,好一點的衣服也賣得所剩無幾,僅留下一套較好的西服,是為了以後出去找工作時穿。現在他只能靠回憶來重溫以前有錢時的生活了。

  分社的阿文僱員沙阿蘭好幾年都沒有買過新衣服了,現在穿的衣服都是海灣戰爭前買的。他有一點兒錢的時候總是先想著給孩子添件衣裳,從不在乎自己的衣服已經越穿越破舊。局勢緊張的時候,他就把妻子、孩子送到農村父母家,他認為農村總比巴格達城裏安全。

  在巴格達大街上,一到放學時間就經常可以見到面色蒼白、身體瘦弱的學生。有一次,我問一個小學生,家裏多長時間吃一次肉。他想了半天説,已經忘記什麼時候吃過肉了。伊拉克政府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實行定量配給制。每人每月可以領到18斤麵粉,5斤大米,4斤白糖,1斤食用油,2兩紅茶。這只能保證不餓死人,有多少營養就談不上了。收入高的人家可以自己花錢買肉、蛋、奶,許多收入少或者沒什麼收入的家庭只能買最便宜的蔬菜。到阿拉伯國家傳統的節日--開齋節(重要性相當於中國的春節)時才有可能吃上一點兒肉。據聯合國人道主義機構估計,伊拉克約有超過20%的兒童常年營養不良。

  知道毛主席喜歡中國人

  經歷過8年的兩伊戰爭與一次海灣戰爭,繼而又是曠日持久的經濟制裁與封鎖,伊拉克人對外界了解很少。巴格達僅能收到兩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國家臺和青年臺,後者是薩達姆總統的長子烏代所擁有。電視臺播放的除了新聞外,只有阿拉伯國家的民族歌舞節目,偶爾有一兩部歐美老片。

  談起中國,很多上了歲數的伊拉克人都知道毛主席。由於中國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並呼籲儘快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伊拉克電視臺的節目有時介紹一些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所以伊拉克年輕人也知道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提高。伊拉克人總的來説對中國人很友好,走在大街上,伊拉克人有時會把中國人誤認為日本人或韓國人,當他們知道是中國人時,總會微笑著説,“中國人,朋友!”

  每年一度的“巴比倫國際藝術節”和“巴格達國際博覽會”是伊拉克人見到外國人最多的場合。屆時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十個友好國家的藝術家和企業家們會成為伊拉克人注目的焦點。有很多人會利用這兩個難得的機會去觀看藝術節的演出、參觀博覽會的展覽。

  我接觸過的普通伊拉克百姓絕大多數都痛恨美國和英國,他們説英國是美國的“尾巴”,因為每次美國轟炸伊拉克,英國都要參與。他們對俄羅斯和中國都相當友好,對法國的印象也不錯。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些國家在聯合國對伊制裁問題上的態度。

  10多年的制裁已經使伊拉克百業蕭條,經濟、社會百廢待興,普通百姓心情壓抑。他們還要擔心是否會不斷遭受美國新一輪軍事打擊,對解除制裁已不抱多大希望。通過在伊的這段時間,伊拉克人留給我的總體印像是,很頑強,心理承受能力強。我衷心祝願伊拉克人民能早日走出制裁的陰影,過上心情舒暢的好日子。

  附:伊拉克國家簡介

  國家元首薩達姆候賽因總統(1979.9至今)

  首都巴格達

  面積438,446平方公里

  人口2201.8萬人(1997年)

  語言阿拉伯語,少數人講庫爾德語

  貨幣第納爾

  民族阿拉伯人佔75%,庫爾德人佔20%,其它民族佔5%(大部分為土耳其族)

  宗教穆斯林佔97%(主要為什葉派),其它佔3%

  國花紅玫瑰(薔薇科)

  ?7%(主要為什葉派),其它佔3%

  國花紅玫瑰(薔薇科)

責編:小心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反戰報告預測:伊拉克戰爭可能導致50萬人死亡(2002/11/13/ 01:47)
  • 美官員稱伊拉克引進大量抗神經性毒氣藥劑備戰(2002/11/13/ 01:13)
  • 伊拉克否認其外交人員監視美國駐外機構的報道(2002/11/13/ 00:52)
  • 美英飛機加緊在伊拉克"禁飛區"作戰演練 (2002/11/12/ 21:56)
  • 反戰報告預測伊拉克戰爭可能導致50萬人死亡 (2002/11/1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