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你的工作環境安全嗎?

增稅?減稅?你在等誰?

讓志願者沒有後顧之憂

小泉:參“神”拜鬼 意欲何為?

就業路,在改革中拓寬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今年我國高校有145萬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明年將增至212萬人,後年將達到250萬人。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認為,隨著高校擴招後的首屆學生畢業,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將更加嚴峻。但就業競爭的加劇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束手無措地等待,大學生的心態要調整,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結構亟需調整,社會用人機制也期待新的突破等等。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其實並不難。 》歡迎進入網友討論區



大學生就業,説難不難

關注大學生就業系列報道之三

2002年04月22日


    ■一邊是許多畢業的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一邊是許多高薪水高要求的工作虛位以待,中國科學院廣招英才,廣州30多家國企高薪求賢,東部地區人才“倒流”西部……人才的春天已經到來,還是人才的寒冬剛剛開始?




    ■今年我國高校有145萬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明年將增至212萬人,後年將達到250萬人。從1999年開始普通高校持續擴大招生之後,今年迎來了第一個就業高峰年,畢業生比去年凈增30萬人。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認為,隨著高校擴招後的學生畢業,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將更加嚴峻。




    ■大學生就業競爭加劇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束手無措地等待,大學生的心態要改變,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結構亟需調整,社會用人機制也期待新的突破等等。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其實並不難。




    入春以來,求職找工作的大學生便開始奔波在各種應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而今年就業競爭的白熱化對他們來講真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來自教育部的數字顯示,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供求總量失衡、結構矛盾突出。據估計,今年社會用人需求並沒有增加,總體上只與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畢業生卻比去年增加30萬人。其中,專科畢業生超過70萬人,與去年相比增幅達40%,而專科生的初次就業率本來就不高。




    數字是嚴峻的,但也不必過度恐慌,因為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正在拓寬,而政府也在為此進行著卓有成效的改革,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性保障。但努力應該是多方面的,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包括大學生本身都應該行動起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變改。在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就業説難也不難。




    高學歷不等於好人才 大學生培養模式需要創新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這是畢業生普遍流露出的一種情緒。而記者在採訪用人單位時,頻繁聽到的一個詞是“人才素質”,他們往往因為這道檻而望才興嘆。




    今年3月“北京春季人才招聘會”上,北京特路普投資公司打出一則説明:“北大、清華畢業生一概免談。”這個公司並不大,寫在牌子上的幾個字也並不顯眼。然而,它的震撼力卻異常強烈。許多學生在網上質疑,言詞頗為激烈;而這家公司卻收到了同行們打來的支持電話:“你們説出了我們的心裏話。”




    名校學生何以在人才市場不再吃香?特路普公司副總經理孫英魁直言:“名校學生拿著自己的牌子,帶著自己的論文,開口就問待遇有多高……對我們來説人才不是‘名’才,而是有沒有真才實幹,因為用錯一個人,對公司的損害無法估量。”一些用人企業對一些名校畢業生的看法固然有其偏頗之處,但這一事件無疑已傳遞出一個鮮明的訊息——在人才競爭立益激烈的今天,警鐘,已向人才敲響!




    警鐘為誰而鳴?我們的目光不能不投向人才的搖籃——現行教育體制。孫英魁一語道破:人才素質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才培養機制問題。將小動物放在微波爐內烤,向動物園的狗熊潑硫酸……大學校園內一連串讓人驚訝的事件讓人們再次對“高學歷就有好人才”的等式産生了懷疑。“必須徹底改變現有的人才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劉恒櫞呼籲:從傳統的工業經濟辦學模式中走出來,努力培養與時代精神理念相一致、高素質,善於與人溝通合作、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是新世紀最有前途的人才。”




兩個5%的啟示:我國高層次人才短缺
有關專家指出人才資源中存在的兩個“5%”現象值得警惕。第一個,是人才資源佔人力資源總量的5.7%左右;第二個,是高層次人才僅佔人才資源總量的約5.5%左右,而高級人才中的國際化人才則更少。高層次人才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人才戰略實施、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那些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國際貿易又懂英語的外向型、創新型、複合型、協作型四種人才將大為走俏。

    的確,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國家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認為,大學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體,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調節,與未來的就業形勢很好地統一起來,在教學中把眼前要求和長遠要求、基礎性要求和應用性要求、人文教育要求和科學教育要求、學術性要求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統一起來。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每一所大學都要有自己的準確定位,全是學術性的肯定不行。而我們長期培養的人才一是數量少,二是就業主要集中在“四大院”(校園、黨政機關、科研院所和醫院),而工業、農業領域這些物質生産第一線工作的太少。所以畢業生數量增加以後,必須增加培養能活躍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術型、職能型人才的比例。




    會計在過去是緊缺人才,為什麼如今一些大學的會計財務類畢業生就業情況並不好?就是因為幾年前的會計人才培養與現在緊缺的會計財務人才的內涵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所以,今後,我國高校要大力調整學科專業設置,而在提高畢業生質量方面,大學的專科不能再是“本科的壓餅乾”,本科也要學習專科的職業技能,只有真正建立起高等教育的立交橋,變“學歷教育”為“學力教育”,才能更加有利於畢業生就業。同時,大學的教師隊伍要充實一些有過非大學經歷但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人,不能全是做學問的學者。




    此外,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要求大學的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擴展,不能像過去那樣只在學生畢業前提供就業信息的層面。比如內容的擴展要與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及其未來聯絡在一起,要延伸到和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大學生應拋棄幹部觀  社會用人機制進一步突破




    隨著社會用人機制改革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不僅“大學畢業生就是幹部”的觀念要拋棄,而且在“什麼樣的崗位需要大學生做”的問題上也要更新觀念。過去有些崗位也許並不需要大學生去做,但今天就不見得,比如鄉鎮的會計,過去只要能識字、會計帳就行,現在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面向市場,要懂一點審計、市場營銷,還會上機打報表、網上查詢等。許多崗位的性質隨著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的要求提高了,從這個角度看,就業的崗位在增加。




    説到走上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如何適應社會,聯想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封慶陽認為,誰能努力實現從一個“院校人”向一個“職業人”的轉變,誰就會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勝出。這種轉變包括五個方面的“修煉”:要有團隊意識;要有職業意識;要有責任意識;要有行為意識,想問題應該是建設性的,並付諸行動;要有品格意識,重誠信守承諾。




    從“熱門”企業招聘人才觀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用人機制的變化,他們最看重人才的什麼方面?




    當我們環顧在科技領域叱吒風雲的公司,他們的用人之道有一條永遠的“金科玉律”,那就是人才的道德品質。微軟亞洲研究院人力資源部的王女士説,微軟研究院用人的標準除了重視紮實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足夠的創造力、工作熱情、團隊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職業道德,應聘者要經過嚴格的面試,以考核其是否正直、誠信。




    中國普天信息産業集團公司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建軍説,對於人才,我們比較看重他們的實踐能力,但更看重他們的職業道德,現在有些人忽視了這一點,結果人才的惡性跳槽損害了企業的利益,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如何選出具備優良道德品質的人才,成為許多大公司招聘人才時的最大難題。諾基亞人力資源部總監嚴金坤説,我們的招聘工作是比較嚴格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因為我們覺得價值觀和他們思想比較重要一點,技術很容易學到,硬體很容易學到,軟體就比較難一些。




    除品質外,這些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一樣很高。企業要求的人才不是應試人才,而是做事人才——北大青鳥公司負責人才資源管理的副總鄭彤這樣説。面以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繫於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方正數碼人力資源總監王岱紅説,從總體上來説,方正數碼需要是這樣的兩類人才:一種是比較有經驗、成熟型的人才;另一種是年輕、有衝力,有很強學習能力的人,雖然這類人在經驗上會有些欠缺,但是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對於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説,則應該更多地思考怎樣與他人合作,怎樣更好地幫助別人,同時也獲得別人的幫助。這對於積累工作經驗和交往能力很有好處。




    在採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企業還非常看重人才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定位素質,因為這不僅關係到人才能否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幹,更關係到人才所在企業的發展大計。中軟人力資源部經理劉保平指出,今年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比前幾年的競爭更加激烈。對企業來説,當然是有了更大的挑選餘地。但現實情況是,人才的量很大,但質不一定很高。他説,前來應聘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盲目性太大。他們很多人對企業毫不了解,有的甚至對崗位也不了解,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我們並非一味強調學歷和文憑,而是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




    大學生就業心態需調整  不妨來個先就業再擇業




    “在我國,不少家長舉債供孩子上學。如果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無法就業,將造成一個不可輕視的社會問題。”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認為今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將是基層和中小企業,建議大學生們根據人才供需的總體形勢,儘快降低就業期望值。




    實際上,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原因之一,除在於一些學生自身素質不高外,期望值過高也是一大障礙。比如不少大學生眼高過頂,既要好的工作待遇,又要滿足自己的喜好,因為沒有戶口、住房的憂慮、父母也不著急,所以找不到理想工作,寧可閒呆著。又比如不會變通,典型的表現是一旦所學專業的市場需求相對飽和時,仍把自己劃定在這個小圈子裏不思轉型,而不會變通就很難在所學專業之外謀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有關專家指出,年輕人應該勇於面對競爭,有高期望值不是什麼壞事,關鍵是這個期望值要建立在自身的正確認識上。職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概念,不應該為一時的收入或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顯然,就業難現象在很多情況下反映了畢業就業觀念的落伍。瞿振元認為,我們所説的更新就業觀念,首先是學生上學期間就應該對將來的就業有心理準備,今天不能抱著昨天的就業觀念去面對明天的就業局面。也就是説,一個學生今年入學,就要想到4年後是和275萬人同時畢業,而不是今年的145萬人就業。其實畢業生要認清當今就業的主渠道在基層和中小企業。那種在計劃經濟時沒找到“鐵飯碗”就不算正規就業的觀念要轉變,還有到公有制企業才算就業的觀念也要轉變,這一系列的就業選擇都需要畢業生做出相應的心理調整。




    擇業不易的現實同樣從一個側面説明了更新就業觀念的必要性。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畢業生就業處處長陳曦分析説,對絕大多數畢業生而言,由於缺乏對崗位的必要了解,一次找到理想的工作並不容易,即使是很多大學生看好的行業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況且一些被看好的行業的人才流動速度遠遠高於不被看好的待業即使是同行業流動,不同企業文化也未必適合每個人。因此通過在相關或相近 行業的鍛鍊,來培養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適應能力,也不失為一條值得向畢業生提倡的成長道路。




    可以設想,在國家、社會、學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下,大學生的就業之路會越走越寬。而且,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也有不少有利的條件。預計今後5年,我國經濟將繼續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將達到560萬以上,給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另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加快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將會增加,也有利於大學生就業。




    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製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意見,通過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確保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相關專題:關注大學生就業系列報道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