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頭條 |
|
|
|
|
在喧囂與火熱的背後,卻是無盡的寂寞和舞蹈水平的停滯不前。曾經很神聖的劇場裏、舞臺上,舞蹈在喧囂的晚會中強裝笑臉,無言的閃躲于複雜的地形之中,現代舞神秘地風行于中國舞壇,時尚追風多於意識自省,現代舞越來越像刺激中國舞蹈生長的進口飼料;古典舞和民間舞也在忙著“解構”,芭蕾則借助炒作,用腳尖撐住了高雅的沉重托舉。整個舞蹈界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功利色彩…… |
|
|
|
|
|
|
|
|
|
|
|
|
中國舞蹈越舞越寂寞 |
|
春節文化話題系列之一 |
|
2002年02月23日 |
|
| |
|
|
|
(央視國際 寇維維)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談跳舞》中説:“中國是沒有跳舞的國家。……浩浩蕩蕩的國土,而沒有山水歡呼拍手的氣象,千年萬代的靜止,想起來是有些可怕的。中國女人的腰與屁股所以生得特別低,背影望過去,站著也像坐著。”其實不然,早在混沌的遠古時代,茹毛飲血的祖先們就開始用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捕獵後的喜悅。在黃河流域的岩壁上,至今還留有那時的人們在特殊的日子裏舞蹈歡慶場面的壁畫。而後隨著生産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詩辭歌賦的出現,也就讓我們看到了古裝戲裏纖弱的女子們伴著悠揚的古箏,把雍容揖讓的兩隻大袖子徐徐伸出去,左比右劃翩翩起舞的場面了。 |
|
|
|
|
|
時間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期間中國舞蹈好象並沒有十分醒目的標誌,大部分舞蹈動作是來源於戲曲。這個時候,一些來自白俄的舞蹈家在繁華的大上海開辦了舞蹈學校,專門為上海灘的富家小姐們教授芭蕾舞。這其中有一個叫戴愛蓮的女子,她不僅愛上了這種飛揚的表演形式,還特地跑到英國學習芭蕾,也是第一個到國外學習舞蹈的中國人。中國舞蹈的近代史從這個時候開始了。解放前,中國社會一片黑暗,愛國之士用各種方式宣傳和鼓勵人們團結抗戰,因此出現過一些進步舞蹈家。解放後,我國的舞蹈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曾排出了中國自己的舞劇《天鵝湖》,並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學院。雖然發展的模式留下了蘇聯的印記,但整個舞蹈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氛圍也非常“純凈”。文革後,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舞蹈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八十年代後涌現了一大批像沈培藝、楊麗萍、劉敏、卓瑪等優秀的舞蹈演員。各種舞蹈形式也都百花齊放,爭奇鬥艷。 |
|
|
|
|
|
人們此時看到的是一台臺的獨舞晚會,一場場的舞蹈大賽。然而,在喧囂與火熱的背後,卻是無盡的寂寞和舞蹈水平的停滯不前。一位舞蹈愛好者寫道:“曾經很神聖的劇場裏、舞臺上,舞蹈在喧囂的晚會中強裝笑臉,無言的閃躲于複雜的地形之中,現代舞神秘地風行于中國舞壇,時尚追風多於意識自省,現代舞越來越像刺激中國舞蹈生長的進口飼料;古典舞和民間舞也在忙著“解構”,芭蕾則借助炒作,用腳尖撐住了高雅的沉重托舉。舞蹈批評更是在“不錯不錯”的呼嚕聲中悄然睡去。”演員們在忙著參加各種場合的演出,演出的重點在於出場費的多少,甚至給人們留下了舞蹈演員就是給那些歌星當陪襯的負面印象;創作者不思創新,作品出現大量雷同和模倣的現象;觀眾們在越來越少的好節目中痛苦的掙扎,而曾經的一大批觀眾群也在迅速的流失。整個舞蹈界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功利色彩,長時間的停滯在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
|
|
|
|
|
中國民族歌舞團的著名舞蹈編導丁偉形容目前的中國舞蹈是“灰色的”。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四點。首先是體制問題。在國家的舞蹈團體,演員的工資非常低,他們經常會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去參加各種演出,不能踏下心來研究藝術的東西,雖然這是他們曾經決定用一生去追求的。沒有激勵措施的制度和滯後的對知識産權的保護使創作者無心創作。市場和商業的運作也不夠成熟。另外創作環境的不盡如人意也打擊了一批堅持創新的導演和演員。如果作品連自己都不能打動,怎麼能再去打動別人呢?! 沒有好的作品,觀眾不愛看;沒有觀眾,演員更沒有表演的興趣和市場,這就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的圈子。其次是心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演員和創作者中。在這個生活節奏飛快和物質大爆炸的年代,克服心中的浮躁好象對每一個人來説都是不小的挑戰。尤其是整個演藝圈的浮躁氛圍更刺激了一些演員急功近利的思想。另一個造成這種心態的原因來自學習舞蹈的孩子們。有很多舞蹈老師在招生的時候感到很悲哀,因為家長在讓孩子學習舞蹈的時候,很少是為了滿足孩子自己的興趣需要,或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接受高雅的文化,更主要的目的是想成為明星,走一條所謂的“星光大道”,去迎接未來的“光明前途”。也就是説,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學習舞蹈,而是在學習如何迅速的成為一個萬眾矚目明星。抱著此種目的進入舞蹈世界的孩子們又如何能在成長的路上去追求藝術的價值呢?!第三,其他娛樂方式的衝擊。也許這不能算是一個原因,雖然這個問題也罷普遍存在於其它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當中。因為我們現在回答的是中國舞蹈怎麼了而並不是為什麼人們不愛看舞蹈了的問題。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觀眾,也就是市場的喪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舞蹈事業的發展。每天循環往復播出的電視劇、KTV、酒吧、網吧、陶吧……只有退休在家的老大娘們會在晨光或暮色中伴著鑼鼓扭扭大秧歌鍛鍊身體了。最後,媒體力量的缺乏。媒體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可以説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人們除了親臨現場觀看表演以外,很難從屏幕以外的其他傳播媒介中真實、全面的去欣賞。雖然電視起到了很好的媒介的作用,但電視畫面對於表現舞蹈來説有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
|
|
|
|
談到中國舞蹈人才的培養,丁偉説:“學舞蹈的人象螞蟻一樣多。大家就像是一種買賣關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他們根本不是為了什麼藝術的追求,或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舞蹈學院學了6年,當他們的行為舉止開始有點象一個舞者的時候,就開始進軍影視圈,或者去作模特、公關等等。中央民族歌舞團自從10多年前出了楊麗萍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可以接替她的人。團裏的人都戲稱她為“孤獨的孔雀”。 |
|
|
|
|
|
分析了這諸多原因之後,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的舞蹈還有希望嗎?!作為一個在中國長期從事舞蹈創作的編導,丁偉的回答讓我們不得不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他説希望是有的,但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以上四個造成中國舞蹈“寂寞”現狀的原因如果沒有大的改觀,我們真的很難説幾十年之後的中國舞蹈會是個什麼樣子。作為一種很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也許不會消失,但它呈現給人們的灰色的感覺卻另每一個熱愛舞蹈藝術的人傷心。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