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9日 19:25 來源:
新民晚報消息:從慕尼黑到漢堡,南北縱橫;從柏林到科隆,東西穿插。在12座德國世界盃賽場留下腳印後,我看到的,是德國足球文明的碎片。
或許,匆匆一瞥,無法窺得全貌。又或許,德國足球文化的深度、厚度,不僅僅體現于12座球場。然而,站在黑白足球滾動的彩色舞臺上,你無法否認,種種隨想撲面而來。
充滿歷史滄桑
在柏林球場正門外,有一棵老樹。樹枝婆娑,搭配棱角分明的賽場外觀,形成了獨特的風景。
見到老樹,腦子裏轟然一聲,浮現出了《世説新語 言語》中的“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當年晉桓公的話,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較量中,在文明和野蠻的對抗中,這座球場始終安靜地看著,安靜地聽著。
柏林奧林匹克球場,這是最具滄桑感的球場了。後來,我又到過擁有85年曆史的凱澤斯勞騰的弗裏茨 瓦爾特球場,但年代的久遠,並不一定代表著歷史的滄桑。
柏林球場內,誕生過英雄。1936年奧運會,傑西 歐文斯在這裡,一舉奪下了4枚奧運會金牌。至今,通往球場的一條路,還是叫作“歐文斯路”。
70年之後,這裡還要誕生英雄。2006年7月9日,世界盃決賽,就將在這個外貌似碉堡、內部裝飾如羅馬鬥獸場的地方上演。
到了那個時候,在數以億計的球迷的眼中,説英雄,誰是英雄?
金子堆砌而成
斯圖加特球場,是用金子堆起來的。
僅僅在5年前,戴姆勒公司剛剛投資1億7000萬馬克(約合8500萬歐元),對球場進行了改造。而為了迎接世界盃,這一次,戴姆勒公司又投入了5150萬歐元。
站在球場外,我有一種控制不住的想法:就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球場,要花這麼多錢?
體育場外,到處是黃色的吊臂機,到處是紅色的垃圾車。
修,修,修!塵土滿天。
走進球場,卻遺憾地看到,看臺包廂和商務區,依舊缺乏自動滅火裝置。陪同的工作人員説:“需要嗎?我們認為不需要。”或許,這就是斯圖加特的特色。
歐洲第一主場
在魯爾區,多特蒙德是傳統重鎮。而威斯法倫特球場,上賽季平均每場聯賽入場人數達到77000人,號稱“歐洲第一主場”。
為什麼能“塞進”這麼多人?因為在這裡,有著名的“南看臺”。全部是站席,上萬人,還帶旗幟、喇叭、助威板,當然,秩序井然。
現場觀看德甲聯賽,這並不是第一次。然而在多特蒙德,我第一次接觸了真正的德國球迷。
見過申花“藍魔”的表演,見過韓國“紅魔”的表演,然而,上述兩“魔”,似乎都比不上多特蒙德主場之“魔”。從比賽開始前半小時,“南看臺”就開始熱情如沸。旗幟展開,一個巨大的十字骷髏,大有“歡迎來到魔鬼主場”之意。
在威斯法倫特球場,看人比看球,更有意思。
頂棚多具特色
漢諾威AWD球場,被蓋上了一頂重達2500噸的“帽子”。這個球場的頂棚,含有防紫外線的鋁箔,可以對草皮進行養護。修這個頂棚,花費上千萬歐元。而換一次草皮,也不過是一兩萬歐元。
後來在法蘭克福,我又見到了更具特色的球場頂棚。半透明,藍白色,從外觀看,像是精巧的工藝品。只不過,法蘭克福球場的頂棚,常常“闖禍”。去年聯合會杯決賽恰逢雨天,球場頂棚漏水,結果從上到下,形成了巨大的“水龍”。
世界盃組委會副主席尼爾斯巴赫提醒我,要多注意各球場的頂棚,很有特色。我憋了一個問題在肚子裏,德國人修建頂棚最大的目的,是不是“美觀”?
民間捐建球場
找啊找,找啊找。奧拉伕 托恩,終於在奧夫沙爾克球場外的“捐助欄”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這個球場,沒有花德國政府一分錢,全部是自行籌款解決的。1990年世界盃冠軍成員托恩,和很多隊友一樣,也捐了500馬克(約合250歐元)。
一個人,最多只能捐500馬克。剩下的,全由一家公司承擔。
然而,恰恰是這個“非官方”球場,卻擁有最高的科技含量。澆水時,草皮可以移出球場,場頂可以關閉,南部看臺可以移動。
在蓋爾森基辛這座小城,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居民,是沙爾克04隊的球迷。所以,我看到的“捐助欄”,名字很多,排得很長。托恩早就在“捐助欄”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但每一次,他都要找上幾分鐘。
盲人球迷“觀賽”
在法蘭克福球場,記者席的工作臺顯得特別寬敞。阿森納主帥溫格,在當轉播嘉賓時,也樂於坐在記者席上。
在萊比錫球場,有18條疏散通道。一旦球場內出現安全問題,球迷們可以迅速“撤退”。
在科隆球場,專門為“足球流氓”準備的“收容室”,就在角旗區上方看臺。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比賽狀況。
在凱澤斯勞騰球場,工人們正在修建18個小賣店,還準備增加10個洗手間。
最讓我覺得震撼的,是在漢堡AOL球場。有16個座位,專門提供給“盲人球迷”,他們可以通過耳機,“收看”正在進行的比賽。從漢堡AOL球場走出後,我體會到了一句話:以人為本。
責編: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