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鷹派總理沙龍:以色列的凱撒
2001年02月09日 11:13



  2001年2月7日,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在總理大選中擊敗看守政府總理巴拉克,成為以色列下一任總理。

  在阿拉伯人眼中,沙龍嗜血成性,是屠殺阿拉伯人的元兇;在支持者眼中,沙龍是以色列的保護神,只有在他的領導下,以色列才能最終天下太平。

  1928年,阿裏埃勒-沙龍出生在特拉維夫附近的卡法-馬拉勒村。沙龍並非他父母的姓。他的父母是從俄國來的移民,名字是施納爾曼。但他後來把名字改為沙龍,因為這兩個字聽起來更象猶太希伯萊文。

  13歲時,沙龍參加了地下猶太自衛隊,手中握著一把匕首,在夜間執勤,防範阿拉伯人的襲擊。這把匕首是他在年滿13歲的猶太受戒儀式上得到的禮物。從那時起,沙龍的一生就一直在同阿拉伯人作鬥爭,連他的自傳都題名《鬥士》。

  也許是因為沙龍鷹派的性格,以色列記者烏茲本扎明把沙龍同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相提並論。在1985年出版的沙龍傳記《沙龍:以色列的凱撒》中,本扎明列舉了大量沙龍殘暴對待阿拉伯平民的行徑。他寫道:有一次,當部下在折磨並槍殺一名阿拉伯老人時,沙龍卻在一旁笑。

  在阿拉伯的新聞報道中,沙龍的名字就如同屠夫。連阿拉伯婦女在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兒時都會説,再不乖的話,沙龍就會過來把你抓走!

  沙龍有如此名聲,並非偶然。他軍旅生涯的三大有爭議記錄都同屠殺阿拉伯人有關。一次是1953年在約旦河西岸的村莊濫殺村民;一次是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轟炸貝魯特;一次是1982年薩布拉和沙提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

  1953年至1957年間,沙龍領導著101特種部隊,專門負責越過邊境境對巴勒斯坦遊擊隊和阿拉伯國家進行報復。他的手下曾突襲約旦河西岸的奇布亞村,屠殺了69名村民。據以色列史學家稱,101特種部隊接到的指示是殺無赦,以報復巴勒斯坦人在其它地方發動的恐怖行動。沙龍在自傳中也承認奇布亞村有百姓遭到屠戮,但是他説那是誤殺。國際法專家認為,沙龍應為此受到審判。

  沙龍的第二項血腥紀錄是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當時沙龍任國防部長,是黎巴嫩戰爭的主要策劃人者。在戰爭中,以軍兵臨城下,包圍貝魯特長達3個月之久。由於有些巴勒斯坦遊擊隊員混跡在百姓中,沙龍的部隊就不分青紅皂白,執行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政策。1982年6月,沙龍下令部下徹底摧毀貝魯特南部的巴勒斯坦村落,因為那裏住有恐怖分子。沙龍後來辯稱,轟炸行動是必要的,至於大量無辜百姓喪生,應該怪罪巴勒斯坦遊擊隊。

  1982年9月16日到18日間,同以色列結盟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奉沙龍的命令,在薩布拉和沙提拉兩大巴勒斯坦難民營大開殺戒。據以色列情報部門統計,大約800名平民在這起屠殺事件中喪生。但巴勒斯坦方面估計有2000人遭殺戮。第二年以色列調查這一事件的委員會裁定,沙龍對這起血案負有間接責任。

  1985年,一份美國軍事法律評論分析認為,沙龍對上述屠殺行為負有指揮責任。1999年,南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被海牙國際戰爭法庭以科索沃戰犯的名義起訴時,也是引用類似的法律條文。

  由於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沙龍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政治生涯也一度黯淡。不過,正如沙龍在他的《鬥士》自傳中所寫道的:以色列的政治就象一個不停轉動的大車輪,有時你轉到上面,有時轉到下面,但車輪總是在不停地轉動。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