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其人其事
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其人其事
    巴拉克1942年出生於英國委任統治地的巴勒斯坦。父親是立陶宛人,母親是波蘭人,30年代移民到以色列。巴拉克1959年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在36年的軍旅生涯中,他經歷了多次中東戰爭,屢立戰功,成為以色列有史以來得到勳章最多的軍人,素有“以色列第一兵”之稱,受到當時的以軍總參謀長拉賓的賞識,很快得到晉陞,先後擔任坦克旅旅長、情報處處長和偵察部隊指揮官。1991年至1995年,巴拉克出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

    1995年,巴拉克退役從政,加入了由拉賓領導的工黨政府,先後擔任內政部長和外交部長。1996年,由佩雷斯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敗北。次年,巴拉克取代佩雷斯出任工黨領袖。

    在1999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巴拉克作為工黨候選人,以較大優勢擊敗了右翼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當選總理,任期4年。但執政以來,巴拉克所奉行的和談政策在國內招致了極大不滿,其6黨聯合政府中的3個政黨先後宣佈退出,使巴拉克政府成為在有120個席位的議會中僅佔40席的少數派政府。今年9月28日,以巴爆發了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流血衝突,這使得巴拉克的民眾支持率急劇下降,執政地位受到嚴重威脅,迫使他在任職僅18個月後,不得不宣佈提前舉行大選。

    巴拉克擔任總理以來主要大事記:

    1999年9月4日--巴拉克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簽署沙姆沙伊赫備忘錄,宣佈啟動以巴最終地位談判,並計劃于2000年9月13日達成以巴永久和平協議。

    1999年12月15日--以敘在華盛頓恢復中斷了達3年零9個月的和平談判。

    2000年1月--以敘和談破裂。

    2000年2月--以巴和談破裂,主要分歧集中在以色列從其所佔領的約旦河地區撤軍問題上。

    2000年3月9日--巴拉克與阿拉法特在埃及紅海城市沙姆沙伊赫會晤,以巴和談恢復。

    2000年5月24日--以色列完成從黎巴嫩南部的撤軍,從而結束了對黎南部長達22年的佔領。

    2000年7月11日--以巴美三方領導人在美國馬裏蘭州戴維營開始舉行為期9天的會晤,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貿然“訪問”東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從而引發了199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以巴流血衝突。

    2000年10月17日--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就雙方結束衝突、實現停火達成協定。

    2000年11月28日--由於面臨來自反對黨的巨大壓力,巴拉克宣佈同意提前舉行大選。

    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宣佈辭去總理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