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概況
以色列概況
    中文名稱:以色列概況 

    外文名稱:brief introduction to israel  

    國名: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

    獨立日:5月14日(1948)  

    國慶日:5月14日(1948)  

    國旗: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道藍色寬帶。白藍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旗地白色部分中間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盾面呈藍色,其中有一個七杈燭臺,據説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臺以橄欖枝裝飾,象徵猶太人渴望和平。燭台下用希伯來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區。北部與黎巴嫩交界,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面是約旦,西瀕地中海。南連亞喀巴灣。面積1.49萬平方公里,目前以色列佔領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阿拉伯區和戈蘭高地,實際控制面積約為2.8萬平方公里。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一般海拔600—1000米。北加利利高原上的梅隆山海拔1208米。東部與約旦交界處向南延伸至亞喀巴灣的地區為大裂谷區,低於海平面392米。主要河流為約旦河。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氣候夏季23℃—34℃,冬季10℃—17℃。年降雨量220—920毫米。  人口:據以色列統計局1998年9月統計以色列人口為598萬多。其中猶太人475萬,佔79.4%;阿拉伯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101萬,佔16.9%。其餘22萬為德魯茲人和其他少數民族。  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居民中約85%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 人口:57.8萬。建國初期,首都設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佈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6個區,30個分區,31個市,115個地方委員會,49個地區委員會。各區名稱如下:耶路撒冷 (jerusalem)、特拉維夫 (tel-aviv)、中央(central)、海法 (haifa)、南部 (southern)、北部 (northern)。 

    簡史: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併。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産階級發起“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複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以色列建國後,曾與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四次大規模戰爭。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經濟:以色列經濟為混合型,比較發達。私人企業比重較大,但政府對主要部門控制嚴格。合作經濟主要以農村中的基布茲(集體社)和莫沙夫(合作社)為主。

    據世行1994年世界經濟地圖集統計,以色列1992年的國民生産總值為676.58億美元。1985-1992年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實際增長率為2.3%,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0.3%。1991和1992年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分別為12110和13230美元。1992年出口、投資分別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9%和33%。

    國內生産總值(1998年):

    約901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産總值(1998年):15400美元。

    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1998年):2%。

    匯率(1998年底):1美元=4.116謝克爾。  通貨膨脹率(1998年):5.6%。

    失業率:(1998年)8.7%。  貨幣名稱:新謝克爾 (NIS)。  以色列礦産資源較貧乏。主要有鉀、石灰石、石膏、銅鐵、磷酸鹽、鎂、錳、硫磺等。1989年森林覆蓋面積為1千平方公里,覆蓋率為5%。

    工業較為發達,1997年工業出口額186億美元,其中鑽石為42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3.8%;電子、通訊、汽車等佔出口額的43%,農業出口占3.85%,輕工業出口上升105%,化學、藥品、塑料出口增長11%,糧食出口下降13%,紡織、服裝下降0.5%;進口額中,投資産品進口下降17%,汽車、工業設備下降6%,原料下降3.7%,必需品下降1.7%,成品(包括汽車、傢具、電子産品)下降4.5%。  工業主要有電子、軍火、鑽石加工、化工、紡織、電機、運輸設備、機械等,其中電子、軍工等發展迅速。

    1997年農業産值121.5億謝克爾,佔國內生産總值的7.5%。全國從事農業人口為7.07萬。1997年農業出口總額為14.4億美元。全國耕地面積425.1萬杜納畝(1杜納畝=1.4市畝),其中水澆地面積193萬杜納畝。

    旅遊業在經濟中佔重要地位。有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及其眾多的名勝古跡。

    國內公路運輸發達。國際運輸以海法港和本古裏安國際機場為主。

    截止到1997年,鐵路總長度609公里,公路總長度15464公里,特拉維夫、海法與耶路撒冷之間均有高速公路相連。各種車輛有1617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1229萬輛,貨車274萬輛。

    財政金融:1998年12月,外匯儲備達227.1億美元。1998年財政赤字為89謝克爾,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4%。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較大比重。主要出口加工鑽石、紡織品、皮革、化工製品、食品、機械和電子産品以及柑桔等農産品。主要進口粗鑽石、工業原料、燃料以及消費品等。主要貿易夥伴23個。與歐洲共同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工業産品可以免稅進入歐洲共同體市場,農産品享受優惠關稅減免待遇。另外澳大利亞、美國、奧地利、加拿大、日本、芬蘭、新西蘭等國還向以提供普惠制(GSP)待遇。  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據中國海關統計,1998年兩國貿易額達5.2382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3.5279億美元,進口1.7103億美元。

    以色列政府實行高福利高消費政策,對一些基本商品實行補貼。1997年人年平均收入為17000美元。

    軍事:國防軍正式建於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二次大戰中的“猶太旅”和“猶太突擊隊”。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國防委員會。總理任主席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戰時成立以總理為首的戰時內閣。國防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部長執行總司令職權。總參謀長負責訓練和作戰指揮。實行義務兵役制,年滿18歲男子服役3年,女子2年,此外,所有55歲以下男公民和35歲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須服役45—60天。

    外交:以色列建國後,一直奉行親西方和同阿拉伯國家敵對的政策。與阿拉伯國家于1948、1956、1967、1973、1982年發生了五次大規模戰爭,侵佔阿拉伯國家大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