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陳剛毅:新時期援藏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 > 正文

國道214線角籠壩大橋總體建設情況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1日 10:19)

  

澤洛(西藏昌都地區交通局 局長)

  2006年04月16日09:26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國道214線是連接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的一條主要幹道,同時也是旅遊黃金線。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圈內的重要幹線,在西藏“三縱、三橫、六個通道”主骨架公路網中佔有主要地位;角籠壩大橋位於滇藏(國道214線)公路K1845+500米處,地處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曲孜卡鄉,是昌都地區通往雲南咽喉要衝,地理位置險要,政治、經濟意義重大。

  該橋是目前西藏自治區橋梁建設單跨最大、科技含量高、技術最複雜、造型最新穎的公路建設項目,北距芒康縣城104公里,南距鹽井鄉15公里,距雲南省德欽縣城128公里,大橋所在地海拔為2900米,工程全長2.2875公里,其中大橋長357.2米,主跨345米,大橋採用單跨、雙塔,鋼衍架加勁、隧道錨式梁懸索橋,工程總投資1.1億元,人稱“西藏第一跨”。

  長期以來,由於角籠壩地段地質條件複雜,每到雨季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經常性造成214國道交通中斷,嚴重制約了我地區乃至整個西藏的對外開放,物質文化交流、旅遊開發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對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特別是1997年7月角籠壩路段遭歷史罕見的泥石流沖毀後,經常造成交通中斷,頻繁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不時給過往該便道的司旅人員和公路財産造成極大威脅,成了214線上的“卡脖子”地段,尤為嚴重的是1998年夏季,阻塞交通長達一個月,造成昌都地區蔬菜等物質供應緊缺,物價上漲,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為徹底消除角籠壩病害路段對214國道線的瓶頸制約,在國家交通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在自治區交通廳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家道路橋梁專家的多次論證、現場勘察,完成了該項目的前期工作,並被交通部列為西藏自治區“十五”重點公路建設項目之一。 該橋于2003年8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通過業主、施工、監理單位及參與這項工程建設的全體人員2年來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8月1日建成通車。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自治區交通廳高度重視工程的建設管理,堅持做到了精心組織、週密安排、落實制度、嚴格監控和主動服務,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和按期完工。承擔項目建設的中鐵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在監理單位湖北省公路水運工程諮詢監理公司和芒康縣政府的監督、配合和協助下,在當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努力克服生活環境艱苦、交通通訊不暢、施工難度大等不利因素,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始終堅持工程進度服從質量、工程質量與生態環境並重的原則,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認真執行質量和技術規範標準,積極吸納當地農牧民群眾參與投工、投勞,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95%以上,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沒有出現一次安全事故,沒有發生一起民工上訪事件,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大橋的建設任務。

  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約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多年來,地委、行署始終把交通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化規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今年,地委、行署提出了“靠西朝東、接軌東南、抓好三個發展極”的昌都區域經濟發展定位目標。其中,“接軌東南”就是要依靠214國道與滇西北已形成的旅遊經濟圈接軌,為甘孜、迪慶、昌都生態旅遊經濟圈創造條件。要實現“接軌東南”這一目標,首要條件就是要大力提升滇藏公路214國道的等級,不斷改善214國道的交通通行狀況,角籠壩大橋的建成通車,對開發藏東旅遊資源,形成“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圈將産生極大作用,對促進雲南與我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對藏東地區經濟發展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角籠壩大橋的建成通車標誌著我地區公路橋梁建設邁出了新的一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及兄弟省區和全國人民對西藏交通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對西藏各族人民的關懷和愛護,充分體現了交通部對西藏公路建設的重視,也充分體現了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執政為民,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方面的具體行動。

  角籠壩大橋是目前我地區橋梁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工程。它的建成譜寫了昌都公路橋梁建設的新篇章,為改善藏東公路交通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溝通滇藏兩省經濟文化交流,加速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古老的茶馬古道上又樹立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